停止與自己作對:如何從自我批判轉向自我理解?|《擁抱停頓》讀書筆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的時候,我常常會先對自己咎責。

「要是50歲的☁️編看現在肯定覺得這些事沒什麼吧?」
「為什麼我現在過不去?」
「為什麼我沒辦法善於交際?」

在總總念頭冒出時,常常對自己感到焦急,當把自己的特質歸納為負面特質時,往往無法接納自己。

近期看到這本書《擁抱停頓》很有感,它很溫柔地接住現在的狀態


▋ 將缺點變成你的成長推手

我好喜歡以下提到的這四個點,分享給大家!

(選自第二章-梳理當下的感受-「『And』享受旅途中的適時沈澱」)

• 在你還不夠強大時面臨的許多棘手狀態,都是你一直以來認為的「缺點」成為了「保護傘」保護了當時還無法順利克服危機的你
• 缺點與優點都有存在的意義,他們只是一種不存在優劣的特質、十分中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適合的狀態中自然發揮。若總下意識否定這些特質、以逃避的態度面對,不但將失去理解他們背後所代表意義的機會,在未來遇到相同的情境時,也很容易直接以過去的認知與行為模式應對,反讓自己一在陷入不想要的窘境當中。
• 留給情緒適當的空間,代表處在不評斷的覺察狀態。這可以幫助我們#尊重每個感受,看到它背後的不同需求。
• 了解特質對自己的意義,拾起對自己的不接納,接受任何缺點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讓他成為你的特色優勢


▋ 在閱讀後,我給自己一個覺察小練習,也分享給大家:

  1. 寫下一個你不喜歡的個人特質―不要過度思考,第一時間浮現的想法即可。

2.OO特質給我的禮物是―問自己:「這些特質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成為優勢?它們如何幫助我或他人?」

3.但是我付出的代價是―想想看OO特質讓你如何造成情緒起伏或是發現自己備受限制。

4.現在我已經長成有智慧的人,我決定―請寫下一句話表達現在你的行動。

5.接受與感謝―最後,對他(特質)說一句話:「謝謝你,如果沒有你的保護,就沒有今天的我。」




我想每次的自我批判都是通往自我理解的邀請

當我們不再用二元思維看待自己,就能真正看見那些原本被忽視的優勢。而理解自我需要勇氣與耐心,將缺點視為成長的推手,接納情緒的存在,便是照顧自己的開始。在這條自我覺察的路上,可能會反覆掙扎與懷疑,但每次接受原本抗拒的部分,都是邁向成熟的一步。

最終,與自己和解會讓我們發現,每個特質都是成就獨特自我的力量

raw-image


#自我成長 #自我覺察 #自我接納 #性格特質 #覺察練習 #閱讀心得

#☁️編



關於我們是誰:

尋路教育工作室是由四個關注「如何成為自己喜歡模樣」的老師共同組成,正嘗試挑戰突破過往經驗的桎梏,自己也踏上「成為自己喜歡模樣」的路上。

我們深耕「內在探索、生涯規劃、自主學習」相關主題,持續開發系列課程、工作坊、講座,以及建構「陪跑諮詢系統」,提供「一對一個人化」與「小團體共學」兩種機制的服務,希望陪伴中學生在「尋路」的過程,不僅看見世界的精采,更能看見自己的真實與獨特,用自己喜歡的姿態與變化萬千的世界共處。

我們會陸續整理撰寫與「內在探索、生涯規劃、自主學習」相關的文章,歡迎追蹤我們的沙龍!

若想即時獲得我們的資訊,歡迎追蹤

臉書:尋路教育工作室

IG:尋路教育工作室

若有進一步合作的需求,歡迎信箱聯絡:pathseekers.tw@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尋路教育工作室的沙龍
4會員
5內容數
尋路教育工作室是由四個關注「如何成為自己喜歡模樣」的老師共同組成,我們會陸續整理撰寫與「內在探索、生涯規劃、自主學習」相關的文章,歡迎追蹤我們的沙龍!
2025/01/06
這篇文章分享《內在成就》一書,提供探索自我、釐清人生方向的方法,包括區分內在與外在成就、觀察心流時刻、閱讀欽佩人物書籍等。
Thumbnail
2025/01/06
這篇文章分享《內在成就》一書,提供探索自我、釐清人生方向的方法,包括區分內在與外在成就、觀察心流時刻、閱讀欽佩人物書籍等。
Thumbnail
2025/01/03
本文探討教育哲學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經驗反思教育哲學的實踐價值,並強調教育工作者應先成為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與教育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1/03
本文探討教育哲學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經驗反思教育哲學的實踐價值,並強調教育工作者應先成為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與教育的本質。
Thumbnail
2024/12/27
這篇文章分享閱讀《自我對話》的心得,並結合設計〈邁向自我接納的生涯探索課〉課程的經驗,探討自我認同的議題。文章摘錄書中精華片段,闡述接受自我優缺點、探索潛能與極限的重要性,並說明如何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中,以新的角度接納負面特質,最終達到自我接納與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2024/12/27
這篇文章分享閱讀《自我對話》的心得,並結合設計〈邁向自我接納的生涯探索課〉課程的經驗,探討自我認同的議題。文章摘錄書中精華片段,闡述接受自我優缺點、探索潛能與極限的重要性,並說明如何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中,以新的角度接納負面特質,最終達到自我接納與實現自我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過去因比較與缺乏認可產生羞愧感,讓我習慣性自責、否定自己。即使被肯定,也難以相信自己值得。透過覺察與練習,我學會整理情緒、讚美自己、活出行動力,逐漸從羞愧中取回力量。真正的自由,是全然接納與深深愛著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過去因比較與缺乏認可產生羞愧感,讓我習慣性自責、否定自己。即使被肯定,也難以相信自己值得。透過覺察與練習,我學會整理情緒、讚美自己、活出行動力,逐漸從羞愧中取回力量。真正的自由,是全然接納與深深愛著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過去的我常常陷入「應該做得更好」的思維迴圈,仿佛自己永遠不夠好。直到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並嘗試設定更現實的目標,內心的壓力才慢慢減輕。我不再被完美的標準綁住,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份接納中找到真正的成長空間。
Thumbnail
過去的我常常陷入「應該做得更好」的思維迴圈,仿佛自己永遠不夠好。直到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並嘗試設定更現實的目標,內心的壓力才慢慢減輕。我不再被完美的標準綁住,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份接納中找到真正的成長空間。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自我懷疑的根源、影響和克服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自我懷疑的成因,例如過去的負面經驗、完美主義、社會比較和內在批評者等。並提出改變自我對話、設定合理目標、自我接納、避免過度社群比較和尋求支持等方法來克服自我懷疑,重建自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自我懷疑的根源、影響和克服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自我懷疑的成因,例如過去的負面經驗、完美主義、社會比較和內在批評者等。並提出改變自我對話、設定合理目標、自我接納、避免過度社群比較和尋求支持等方法來克服自我懷疑,重建自信。
Thumbnail
有人賞識你的時候,你反而感到自我懷疑嗎? 當有人批評你的時候,你又能真正認清自己的缺點嗎? 《心疼自己,你值得被更好的對待》這本由近九旬的韓國李根厚精神科醫師與李瑞遠諮商師師徒共同書寫的著作便提及人時常會對於自己感到不自信,不妨相信他人的眼光,而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其實是看見自己的弱
Thumbnail
有人賞識你的時候,你反而感到自我懷疑嗎? 當有人批評你的時候,你又能真正認清自己的缺點嗎? 《心疼自己,你值得被更好的對待》這本由近九旬的韓國李根厚精神科醫師與李瑞遠諮商師師徒共同書寫的著作便提及人時常會對於自己感到不自信,不妨相信他人的眼光,而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其實是看見自己的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書籍《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放過自己100個正向的練習》的重點,探討了自我肯定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如何透過減輕罪惡感來改善自我認同。書中提供了多種實用的練習,幫助讀者瞭解自身情感,改變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並最終實現真正的自我肯定,適合渴望心理成長和自我提升的朋友們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書籍《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放過自己100個正向的練習》的重點,探討了自我肯定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如何透過減輕罪惡感來改善自我認同。書中提供了多種實用的練習,幫助讀者瞭解自身情感,改變以他人為中心的習慣,並最終實現真正的自我肯定,適合渴望心理成長和自我提升的朋友們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卑感和與人比較的心理,當面對失敗和挫折時,如何學會接受自己並找到成長的契機。透過感恩身邊的支持,本文鼓勵讀者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在逆境中尋找人生的意義。這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重要過程,幫助人們擺脫負面情緒,迎接更加積極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卑感和與人比較的心理,當面對失敗和挫折時,如何學會接受自己並找到成長的契機。透過感恩身邊的支持,本文鼓勵讀者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在逆境中尋找人生的意義。這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重要過程,幫助人們擺脫負面情緒,迎接更加積極的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