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兩篇,我分享了「為什麼寫自己的故事,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最佳方式」,以及分享我的心路歷程「開始在社群上分享『個人故事』,是如何為我由0到1打造影響力?」
可能你已經很心動,躍躍欲試想開始動筆寫自己的經歷,卻發現自己有「寫作障礙及內心恐懼」,這篇就是來幫助你「建立寫作自信」。
首先,我來解析為什麼很多人難以動筆書寫「自己的故事」。
最常見的第一大問題,就是「自認為自己沒什麼故事」。因此寧可整理他人的故事、去採訪他人,也不願內查自己。
你可能覺得「我的成長過程就是『按部就班』,沒有什麼『異於常人』的經歷,我該怎麼寫自己的故事?」
但是人怎麼可能沒有故事?
人沒有「完全一樣的家庭」、沒有「一模一樣的教養方式」、也沒有「完全一致的價值觀念」。
就算你的外在經歷看起來和其他人無異,但是你內心世界的波動,你對事物的解讀態度,你面對困難時的選擇,你在平凡日子裡的追求,甚至是你對未來的期待,都可能與身邊的人「相差十萬八千里」。
因此你缺乏的不是「故事」,而是樂於「發現平凡中的不凡」的心,以及細膩的「自我覺察」。
許多知名寫作者甚至不提什麼「驚濤駭浪的故事」,就是「見微知著」,透過「入微的洞察力」,寫出深入人心的作品。例如:
松下幸之助(Panasonic 創辦人)——他從賣燈泡、修水龍頭等小事中學習顧客心理,最終建立全球企業,並寫下《道在日常生活中》。
村上春樹——他的小說和散文,經常是從最平凡的生活細節出發,例如慢跑、喝咖啡、聽爵士樂,卻能透過這些小事,探索孤獨、成長與人生的意義。
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是,照你這麼說,我應該還是有故事可寫,但是我害怕回憶」。
你可能更滿意「現在的自己」,用現在的眼光回看過去的自己,覺得太過渺小,不值一提;也有可能在成為現在的自己之前,你經歷了巨大的痛苦,不願回想。
但你要思考,雖然現在我們在「外表上」看起來很強悍,無所畏懼,然而當我們內在有「不願面對的過去」,代表其實還沒有和自己和解。當有一天再經歷挫折時,缺乏足夠的「內在力量」及穩定的「自我認同感」,會讓我們瞬間崩潰。
正如同,如果一棟建築的地基是不穩的,你也別期望它能蓋的多高;一棵大樹,如果它的樹根札得不紮實,它也無法抵擋強風大雨。
弭平過去的傷痛,與過去和解之後,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的挑戰。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心理師在解決「成人的工作、感情、家庭問題」時,往往都會追溯到「童年或是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透過寫自己的故事,在危機來臨前,就與「過去的人事物」和解,打造好「良好的心靈地基」,才能讓我們更好的面對未來的挑戰。
有些人則擔心,寫自己的故事,是不是可能暴露「我過去的無知和弱點」?假如「我的過去」與「我現在的人設」不符,是不是會成為「被人攻擊」的把柄呢?
其實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恰恰相反。
當你還不出名的時候,不會有人在意你的故事——Dan Koe
你以為會有人攻擊,實際上,敵人連攻擊的「勁」都沒有。
然而,當你開始逐漸建立影響力時,別人會想了解「你的來歷是什麼?」,你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論點?
也是這時候會有一些人來勁了,拿著放大鏡看著你的論點,以一個「評判者」的角度來看「你是否說的正確?」
這時,適當的「自我暴露」、「講自己的故事」,反而會讓讀者覺得「有親近感」,原來這麼厲害的人,過去與我有相似的苦惱,那我要來聽聽他是如何改變,達到現在的樣子?
大家會評價一個「說法」,但不會苛責一個「故事」。適當的自我暴露,反而能把「評判者」拉到「能與我共情」的同一陣營。
任何新習慣,總是在啟動的時刻,需要克服「最大的摩擦力」。希望這篇能為你降低寫作的阻礙,順利邁出動筆的第一步。
克服寫作心魔之後,下篇我將開始分享「如何建立寫作習慣,開始動筆?」,更重要的是,我將告訴你「如何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打造有辨識度的個人品牌」。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2024年開始在Threads上寫自己的故事,3個月內寫出200萬流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個人故事獲主流權威媒體(《商周》、《遠見》、《1111》)轉載。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系列,歡迎追蹤或加入我的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