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姆斯.艾倫 James Allen 譯者:蕭寶森
出版:柿子文化 2024.07二版一刷
這本書152頁,書中文字總字數卻是自己讀過相同頁數中最少的.因為,留白與行距多,文字卻精簡又耐人思索!從我拍下的書頁也可見,我畫線的地方很多,因為不少內容都很重要,值得標記.
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推薦大家至少要閱讀一遍或可重複閱讀思索的好書.👍
封面上的文字:
每個人都想改善自身的境遇,卻忘了這些境遇是你真實自我的反射!
過去你的意念一直在為自己製造無知和痛苦,
現在你要用意念為自己製造清明和快樂.
當初在金石堂網站上瀏覽時主動跳出推薦,我順勢選購.因作者是生存於19-20世紀初的人,我對其會有的思考內容感到好奇.
因為總字數不多,其實,很快就可讀完整本書.而我選擇放慢閱讀思考,也許這也是當初書本內頁排版方式的目的:讓閱讀者細細思考,跟著行距的安排,有個暫停或停下思維的時間點,感受作者沉澱出的心法所在.
因此,我一次閱讀一章節,下次再讀一章節,也讓每一章讀完的文字,慢慢消化體會.
邊追劇邊拿來借鏡
巧的是,在閱讀此書時,我正追劇《錦繡安寧》的定期更新中,劇中的大伯母陳蘭一角,提供了我印證與思考此書的樣本人物.透過劇中角色的思考與行為,幫助我更確認與感受到本書作者所傳遞的意思.
🎭什麼都沒說卻背後壞事都做了🎭
陳蘭,是羅家的大伯母,有好的娘家背景為倚仗,外表看起來端莊大方,不爭不搶,守自己本分,只為自己的夫君與孩子而打拼.但因為優秀的大兒子年少病故,無法釋懷,對當時幫忙找名醫醫治大兒子的女主宜寧母親明瀾懷恨在心,把失去兒子的傷痛轉為對宜寧母親的恨意,認為是她故意找不對的醫師來替大兒子診治,才導致大兒子的病故,對她恨之入骨.
再加上陳蘭的夫君羅家老大羅成文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宜寧母親有仰慕的情愫在,但是,郎有情妹無意且也不知曉.因自己酒醉失言,無意間被陳蘭給發現卻隱忍不發,為夫妻關係不睦而埋下雷點,陳蘭不說破也裝傻,羅成文外派外地任職,夫妻長年相隔兩地,各過各的.
陳蘭將大兒子之死與夫婿的仰慕之情所產生的恨,深入骨髓,氣無處發,而將怨恨之氣集中在宜寧母親身上,派人暗中將河豚提煉之毒注入茶葉之中,要讓她死而後快!恰巧遇到宜寧父親寵妾滅妻,而掌管家中事務之妾室喬月嬋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有毒茶葉透過宜寧父親親手送給宜寧母親喝下而中毒身亡.
知道事實真相的陳蘭與喬月嬋,各取所需的達到自己的私利目標-除掉宜寧母親.
事隔多年後,陳蘭的二女兒宜秀善良單純又味覺過人,擁有好食慾與擅長品鑑美食之能,偶遇正為脾胃所苦而難以進食的長公主之子韓炤,看到宜秀進食大飽口福之模樣,倒是跟著提高了食慾而可以正常進食.
為了攀上長公主這門親事,並幫助自己僅存的兒子之未來前途著想,特安排宜秀與韓炤同行遊湖,事先派人安排讓船底挖洞,製造兩人落水後救人時的身體接觸之陷阱,想讓親事可以順利進行,不惜讓女兒宜秀承受溺水的可能.而後結果不如預期,被宜寧拆穿其陰謀.
因宜寧追查自己母親之死,想向受處罰到鄉下田莊的喬月嬋打探當年的實情,遇到陳蘭派人謀害喬月嬋,並且想要將此殺人之罪誣陷給宜寧,讓其被捕入獄,幸好宜寧提前出手救下喬月嬋.而與宜寧姊妹感情好的宜秀想找陳蘭問問是何狀況,在窗外正好聽到陳蘭與貼身嬤嬤對話,要在獄中殺害宜寧.
羅家成員聚集,真相大白,羅老夫人將陳蘭送交官府處置.陳蘭二女一子到獄中探視,陳蘭還想要宜秀趕緊去找長公主之子韓炤出面,試圖透過結親來免自己之罪責.宜秀很難過,母親只想著自己能全身而退,想著攀上權貴可以幫助兒子平步青雲,從來不關心女兒會不會幸福.
後,陳蘭被判流放.
當恨意怨氣凝結在一起,那股暗黑力量就會把心染黑,失控地做出昧著良心的事來,正是思想造就了業力.
🎭即使經歷委屈也不做違心事🎭
當年羅宜寧母親顧明瀾被自己的閨蜜喬月嬋背叛,趁機與羅家二爺羅成章生出感情,堅持要嫁入羅家,並把流產之責賴給宜寧,導致宜寧被安排到鄉下別院生活長大.
女主宜寧非羅家二爺親生女的事被公開後,原本不被重視的情況,更是被二爺妾室之親生女兒羅宜憐給排斥,不把宜寧看在眼裡,想要擺出真正羅家人的姿態,處處為難宜寧.
等後來宜寧找到親生父親魏凌被迎回英國公府,這時,這嫡女角色立即與在羅家養女身分互換,恢復正版的嫡女地位.
趙明珠是英國公養女,自小就在魏老夫人與英國公的寵愛下長大,如今自己的地位卻被真正的嫡女宜寧給取而代之,心中不安自不在話下.因此,在宜寧回到英國公府住的第一天就隱隱的下了馬威.
後來,經過幾次不太嚴重但也訊號明顯的事件後,宜寧還是藉個緣由找明珠聊聊,把自己的真心實意說清楚.誠懇坦露自己無意搶走長輩對其的關注與在國公府內一直以來的地位,無意爭奪嫡女的權勢,單純想和明珠做姊妹,一起好好相處與孝順長輩.
宜寧這番話讓明珠心裡有個底,並放下爭奪之意,之後透過幾個事件的發生,她也釋出善意,不再針鋒相對,只著重扮演自己原本所做的愛護孝順長輩的角色,並在宜寧需要協助時,適時伸手支援她.
多年來,宜寧深知那嫡女養女的情緒內耗對家庭和諧的損害,因著過去的受害,讓她在 回到國公府後,一開始就把事情端正風範,杜絕過去經驗再次發生,迎來家庭的團結與和諧.
讀後感
從佛法講座中聽到的一句話,觀音菩薩說:不要從別人身上找答案.📌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後,不少人往往會說,都是OOO的錯,是XXX害我的.當我們的眼睛與手只是忙著看向別人指責別人時,往往是看不到自己的.若未能真實的面對自己,也就錯過了讓自己往前走的機會,不自覺地停留在原地故步自封.
有時,我們容易陷在自己的痛苦循環之中而跳不出來,因為只想從別人身上找答案,為什麼OOO要這麼做?其實,這樣只是緣木求魚,是找不到真正的解方.
業力-行為的結果
在面對生命中的不如意與困境時,往往就是考驗的當下,我們會生出何種心念,也決定了自己是否可以過關.先要面對,接受與處理自己的情緒後,當下能做的是什麼,其實才是我們該思考的重點.我們所遭遇的人事物,只是反映了曾經的自己所思所想的產物.
佛家所謂的因果,不只說的是曾做過的因而導致的結果,也包括了曾經生出的念頭!
也許有人會說,我只是想想又沒有真的去做.但,這樣的"想"(起念),已經變成一個存在,一個力量,一個導致未來的果.思善自會得善,思惡也會得惡.
起心動念,心念,都是個因,也會成果.其細微程度,是超乎我們的想像所及.
就如現在大家常會說的,由你所生發出去的,自會再回到你自己身上的.若你與人善意,那個善意也會再回到你自己身上.這樣的循環,不只有佛家等宗教提及,更多的是其他領域的認同.
《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本文末有列出此句之相關資料可參考.
也如同書中作者提到的:未能覺察最深處的想法,才是你受苦的原因!
一個起念,等同一個種子種到你的心田裡,試想:你想要種下哪一種種子呢?
如同書中提到,若是種下玉米的種子,只會生出玉米.
你想收穫的是什麼,是健康,是財富,是福報,是事業成功,是家庭美滿......
那你要種下的種子是什麼,是護生,是布施,是行仁德道義,是植福田,是廣結善緣,是伸手支援他人,是祝福他人,是成就他人......
因此,想去除我們不想要的結果,思善行善是很基本的方向.
覺察自己的心念,管理自己的心念
每當心念升起,先自我警覺,漸漸地會覺察與發現那些情況是自己當下要生出念頭了,這時,可以讓念頭如天空之白雲隨風飄走,不留痕跡;或如站月台上看著念頭如過站的列車,迅速通過;或可以自己準備好的替代念頭來個"先搶先贏";或以自己信仰的佛菩薩名號,來填一填自身念頭的縫隙,來幫助自己避開生出不好的念頭之機會或自尋煩惱自找麻煩.
我會先捫心仔細思索並設想好自己的替代念頭,那些自己發自真心與內心,是自己想祝福他人的句子內容.每當念頭要起,我有時會在心中持續唸持"南無觀世音菩薩......"來使用.有時,我會把事先準備好的祝福句子來替代那些念頭要生起的時刻.只要經過多次的練習,就可以順利做好做到的.
我準備的祝福他人之句子:願眾生皆安好,我也安好./願眾生皆能平安度過今日.
當發自心中祝福他人的句子在心中專注地念著時,自己的心也會像是正散發著愛與祝福的力量,那時的心是平靜與安穩的.😊
這本書無艱澀難懂的字句,有的只是平靜地揭櫫人生走向坦途的方向,無關乎宗教,請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喔!👍
閱讀理解後,即可為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創造出光明與帶來快樂.❤️
很適合在遭遇不順遂或困難時,重新翻閱思維,找到自己當下可以努力之處.
以下為書中文字摘要,若不想提前看到,還請自行跳過.
書中文字摘要
人所吸引的,不是他們想要的事物,而是和他們的本質相同的事物.他們的夢想和野心會屢屢受挫,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慾望-無論汙穢或潔淨-都會實現.
那"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祇"就在我們的內心,就是我們自己,人所受的桎梏,全都是自己所加諸的. p49
一個人不斷地對抗外在的"果",但心中卻一直留存並滋養著那個"因".
人們總是急著改善境遇,卻不願意改善自己,因此始終無法解脫. p52
當他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遵循這個法則的時候,便不會再將境遇歸咎於別人.p63
怨天尤人的想法,容易養成指責別人,粗暴乖張的習氣,進而使自己受到傷害與逼迫.p66
📖請透過照片一起來讀讀書本內外的文字吧!
書的封面/內側摺頁/封底
書中章節
書中文字:請讀一讀內容,感受一下喔!😊
相關資料:
<以下文字摘自 中文百科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後為精煉為出爾反爾.
出處
曾子曰: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典故
1.楚漢相爭是劉邦首先提出和議,結果簽訂和約後,又是劉邦單方面撒毀和約,違背承諾,派兵狙擊項羽,大家都指斥他是出爾反爾,而這件事亦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所人所熟悉的出爾反爾事件。
2.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再加上天災人禍,老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年,鄒國同魯國打仗,鄒被魯打敗,鄒穆公十分氣惱,認為鄒國的老百姓不支持自己的長官,就去向孟子請教如何處罰這些百姓。
鄒穆公說:"在這次戰爭中,我的官吏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看到自己國家的長官被殺,卻坐視不救,實在可惡!如果殺掉這些老百姓吧,他們人又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這些老百姓又太可恨了。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聽完後,說道:"在那荒年的日子裡,您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的啊?也許國君不記得吧。餓死的老弱病殘添滿山谷,年輕力壯的四處逃竄,妻離子散,然而您的糧庫里糧食滿滿的,國庫里的金錢多多的。可是,不但不開倉賑濟災民,而且您的那些官吏卻依然過著花天酒地、淫穢腐臭的生活,這不就是在殘害老百姓嗎?遭殃的老百姓至少也有好幾千吧?您抱怨老百姓見死不救,那么您的官吏們救過他們嗎?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您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怎樣回答您。老百姓這樣回答您,您又能責怪誰呢?如果國君關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會擁護國君,自然會心甘情願地為國君出力,直至犧牲他們的生命。"
鄒穆公聽了孟子的話,默然不語,面帶愧色地退去了。
<以下文字摘自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說,你對別人做的事情,最終會反過來影響到你自身。
這句話強調了因果報應的觀念,提醒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行為,因為你所種下的因,最終會結出果實,而這些果實可能會回到你的身上。
孟子在這裡用這句話來告誡梁惠王,要他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他作為一國之君,他的行為會對國家和人民產生深遠的影響。孟子認為,如果梁惠王能夠實行仁政,對人民好,那麼人民也會對他好,國家就會安定和諧。反之,如果梁惠王對人民不好,那麼人民也會對他不好,國家就會出現動亂。
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最終也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仁愛、公正、誠信,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我們的社會也才能夠更加美好和諧。
唐朝天台山國清寺院有兩位高僧寒山和拾得.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2yb969.html
❤️感謝每位格友點❤️與閱讀喔!
本文相片為自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