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曾經上班摸魚的狀況嗎? 是跑去上廁所多滑了個手機,還是在座位上做了一點非公司的事情,還是利用職務之便每次外出就在外面多待一下才回來。
有些時候事情可大可小,公司也未必都會搞得跟抓賊一樣,只是過了頭就很容易出事,然後其實要找出證據也沒有那麼困難(但其實非常麻煩)。
起因於某次的線上會議某主管無法到場,連線加入但又不願意開鏡頭,導致大主管起疑,於是就開始查特定單位的出勤紀錄,進出廠區都會有刷卡紀錄,出入口也一定會有監視器,就這樣如抓猴一樣的查了近幾個月的紀錄,果然有那種上班中間離開公司過了很久才回來,也有那種兩廠移動可能正常只要10分鐘,卻隔了一個小時。
法令的要求是出勤紀錄要保存到分鐘,並可查詢五年內。許多公司用卡片或是人臉辨識,系統大概就是預判最早與最晚一筆作為出勤紀錄,再搭配加班系統去卡控出勤與加班狀況,中間頻繁進出確實人資單位並不好查,勢必就得回到單位主管角色。
這時候傳統一點的就會有所謂紙本外出單,或是出入登記表,又或是電子化的外出申請等,透過這樣的紀錄去讓進出守衛可以管控,也用簽核去讓主管知道人員出入狀況,並視情況抽查或是系統異常判定。真要嚴格執行也就只能非上下班出入都需要對應單據或系統才可放行。
不過所謂抽查,大概就是幾乎不太查,有的大概就是內稽抽一下,平常就很忙查這個實在也是累人。多數大原則就是保持員工信任,但如果出事了,都可被視為違反誠信原則給予相對嚴厲的懲處。
如果這就是個公司在意的事情,又不想在出入管制上卡控過多的表單內容,那就是嚴厲或明確的訂定在獎懲規則,然後有人犯錯了,就認真地公告宣導,外加讓這樣的懲處跟績效晉升這些有明確的關聯性,目前也就想到這樣的作法。
只要有機可乘,就一定會有這樣人性問題,是否要相信人性,在公司制度設計上,我主觀並不相信,但關鍵是在於工作內容屬性,人員所需要產出的績效或成果是否有高度相關。如果都能達成,也都沒有違反法令或善良風俗,那制定過多規則卻不敢使用反而適得其反。反之,如果就是不可為,那就是明確的寫認真的執行。
其實這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形塑的過程,有一些是不論公司處在甚麼階段都會嚴格要求的,有一些是會隨著企業發展階段有所調整,更多的則是反應公司經營管理階層期望打造的公司樣貌,而工作者的我們其實就是不要心存僥倖,就不要花心思擔心這些。
#人事阿崴 #HRfromZero #出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