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睡眠與健康的關係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最新研究指出,規律的作息時間比單純的睡眠時長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這項由京都府立醫科大學主導的研究,發表於《睡眠》期刊,分析了超過6萬名參與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擁有高度規律睡眠的人,其死亡風險比作息不規律者低20%至48%。這項發現顛覆了許多人對「睡滿8小時」的傳統認知,強調了規律作息對健康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使用了日本多中心隊列研究(J-MICC研究)的數據,涵蓋了736,319人年,參與者年齡、性別和職業背景多樣化。研究團隊利用加速度計記錄參與者一週的睡眠模式,並根據睡眠時間和規律性分為六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無論睡眠時長如何,作息規律的個體死亡率顯著低於作息不規律者。
生理時鐘(晝夜節律)是調控人體多種生理功能的重要機制。研究指出,規律作息有助於維持生理時鐘的穩定,進而影響激素分泌、代謝功能及免疫系統。例如:
相反,不規律的作息可能導致血壓升高、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研究還發現,不規律作息會影響消化系統、情緒穩定性,甚至增加焦慮和抑鬱的風險。
現代生活中,工作壓力、社交活動和電子產品的使用,常常打亂人們的作息。專家建議:
對於輪班工作者或經常跨時區旅行的人,專家建議逐步調整作息時間,並利用光線調節生理時鐘,例如白天多接觸陽光,晚上減少光線暴露。
雖然傳統觀點認為成年人每晚應睡7至9小時,但最新研究強調,睡眠質量比時長更重要。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動(REM)睡眠對身體恢復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因此,即使睡眠時間不足,只要質量高,也能維持健康。
根據統計,全球約27%的人口受到睡眠問題困擾。在中國,僅35%的人每天能睡滿8小時,而日本則因睡眠不足每年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睡眠問題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
未來研究將聚焦於不同年齡層、性別和職業群體的作息規律對健康的影響。例如,青少年因學業壓力常熬夜,而老年人則可能因生理變化早醒。此外,睡眠神經影像學的發展也將幫助科學家更深入地理解大腦在睡眠中的活動模式。
規律作息不僅是改善睡眠質量的關鍵,更是降低死亡風險、促進整體健康的重要因素。面對現代生活的挑戰,透過建立固定作息、優化睡眠環境,並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維護健康,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