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散記》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劉漢介,雅號甘侯,於西元 1983 年創立春水堂,為春水興業集團創辦人。茶藝師承張宏庸,專長於工夫茶茶藝教學、專研煎茶道、壺泡文化推廣,曾著作《中國茶藝》探討茶文化發展歷史、《當珍珠遇見茶》分享春水堂 36 道百年經營的思考,並與多位茶人合著《茗茗之中 各領風味》,同時也是資深古董收藏、鑑賞者,研習書道六藝,善行草,水墨創作、影像創作,春水堂及茶湯會品牌書法皆出自他的墨寶。多次參加世界攝影大展屢獲佳績,個人水墨與影像創作獨具風格,創作作品皆用以妝點春水堂人文茶館,並將攝影作品集結,出版《精湛一生:追光躡影.通天盡人|甘侯攝影集》。
《浮生散記:一生厚福,儘在茗煙茶碗》(2024)

《浮生散記:一生厚福,儘在茗煙茶碗》(2024)

茶,在今天的台灣,已經和大多數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滿街滿巷的手搖飲品店,樹立了席捲南北的手搖文化,彷彿「一日不喝手搖飲,便覺面目可憎」般,促成了一天一至多杯的風氣和習慣。雖然手搖文化的蓬勃,讓茶飲品得以遍地於日常,卻同時塑造了茶的速食景象,使得人們逐漸淡忘了東方淵遠流長的茶道藝術,以及飲茶品茗的閒情雅致。

《浮生散記》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飲茶是生活大事,一點馬虎不得,或許別人不這麼認真,但我們卻是這麼認真,不但融入自己生活,更當成事業在經營。

創始

作者的父親是醫生,也希望他學醫,從小就送他去外地念書。可是,他從父親身上發現,父親只有在種花、養鳥、泡茶得閒時才快樂,面對病人時並不快樂,再加上作者自己本身對從醫並沒有太大興趣,使他無緣於醫生的職涯。然而,父親的嗜好反倒深深地影響了作者,讓他喜歡上花鳥與泡茶,雖然在成就上令父親失望,但是卻在其他地方延續了父親的行為,也算是一場美麗的錯誤。

1983 年,作者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決然地在台中創立了春水堂的前身「陽羨茶行」。這個茶行最大的特色,在於把烏龍茶由熱轉冷,並且在茶裡添加妝料(珍珠奶茶即是他們在 1986 年所做的創新實驗),從無到有開創出全新的冷飲茶市場。這些嘗試,不只讓作者父親抓狂,好幾年不跟他說話,也有不少人質疑這樣的觀念和作法。

四季的變化告訴我,必須在飲料的溫度做調整;地理的知識告訴我,每個地區的人喝不同的茶飲料;歷史的資料更告訴我,茶飲料的加法是沒有限制的。

最初,冷飲茶市場成長緩慢,一直到珍珠奶茶問世後,才開始掀起了冷飲茶風潮,吹向了世界各處。由於沒有專利的限制,珍珠奶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世界各地,成為了冷飲茶的代名詞。這波冷飲茶熱潮,使得個人飲茶量逐日增加,帶動了茶葉商機,翻轉了全世界的茶產業。

一杯創意冷飲茶,源自對茶的上癮和喜歡,也始於對單一傳統束縛的救贖和解放。

飲茶觀

茶這種植物,最早是生長在中國雲南省,據說當時的人們,是把樹枝砍下來,在火上烤焦後,撕片放進茶壺煮成樹葉湯。這種茶湯,事實上又苦又澀,難以下嚥。古人為了中和茶的苦味,會在煮茶時加入諸如蔥、薑、芫荽、橘子皮、青豆芝麻等佐料,最後還會灑上一把鹽。所以,在茶中加料並不是什麼得天獨厚的創新,而是自周朝以來延續了兩千餘年的慣例。

到了唐朝,飲茶文化進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帶來更多的變化。在這個被稱為「煎茶時期」的時代,陸羽創作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將生活的茶飲變成藝術,不但講究水的來源,也要求火侯,該喝多少也有規定。整個唐朝陶醉在飲茶作樂的氛圍裡,寺廟裡的和尚也不例外,不只念經作法時要飲茶,還要搭配音樂、點香和插花。就連日本和尚都被吸引前來,將茶的種子和茶道帶回到日本。

到了宋朝,製作茶餅的過程變得更加精細,將生葉蒸後榨去水分,磨成膏倒入模型,用火烘烤 5 至 6 天,整個流程至少需要 10 天。茶葉經過榨取與碾磨,細胞已經粉碎,飲用時不需煮,只需要用開水泡,是飲茶方法的一大改革。民間茶館林立,五大名窯生產珍貴傳世的茶具,講究生活的宋人,進一步將茶提升成為心靈上的寄託。

明朝「廢團茶改貢葉茶」的政策,茶餅被茶葉取代,直接抓把茶葉投入壺中,就可以喝茶。茶壺因此晉升為飲茶過程的主角,流行於全國,尤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壺最受推崇。不講究排場,不必繁雜器具,到處都有的茶葉,只要投入壺中,倒在杯中就可飲用,至此飲茶又更進一步的平民化。

到了清朝,茶的外銷減少後,百姓有了更多選擇,出現包種茶、工夫茶等新的分類。民間工夫茶,不為人不論事,單純為飲茶而飲茶,講究茶葉、水質、茶壺,以茶湯為媒介,只要懂茶,乞丐也可以與富商為友。

台灣在日治時期盛產紅茶和白毫烏龍,國民政府接手後,以綠茶和香片茶內銷為主。在 70 至 90 年代之間,台灣半醱酵茶園(一般稱為烏龍茶)遍佈平地到高山。1983 年後,新式茶館開始提供調味冷飲茶,有別於只賣小壺熱茶、顧客年齡層較高的傳統茶館,打入年輕的消費市場,在短短幾年間,新式茶飲店就已經遍佈全台,進一步推動了茶產業的發展。

(宋朝)有家名叫「三與三的茶館」,冬賣擂茶、夏賣蜜茶,掛名人畫,插四時鮮花,鼓樂隊常吹地方戲曲。如此看來,我們學人家好像還差一段距離呢。

茶道

一千年來,日本飲茶只發展出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中國唐朝傳入的抹茶道,把茶磨成粉,置於碗中沖水,用茶筅攪和飲用的簡易方式。於其之上,日本自創永平清規,規定飲茶、行茶、太座茶湯等禮法,同時加入武家禮法,規定書院飾、台子飾、茶具使用原則,以及執道具的步法、身段、服裝。到後來,更衍生出不同的精密流派。

另一種則是煎茶道,用熱水煎煮茶葉,以淬取出茶湯。煎茶起源於 16 世紀的江戶時代,最初只是日本文人的生活娛樂安排,在 18 世紀煎茶禮法成形,生成各種流派。雖然煎茶在規模上不比傳統的抹茶,但煎茶無論在製茶、飲法和禮節上都比抹茶簡潔,適世能力強,終也成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茶飲。

台灣泡茶側重於追求茶湯的品質和滋味,卻因此受限於茶湯本身,在中、日、韓的茶道文化表演中,顯得單薄而青澀。台灣茶文化雖然已經蓬勃發展數十年,卻停留在休閒消遣的層次,茶會未形成流派,茶藝未能入門為茶道。身為茶藝界的一份子,作者嘗試先突破單一表現的小杯熱茶湯,創造多元且因時地制宜的茶飲,再逐漸規範出不同茶類的泡法,以及用器用具的法度。最終的目標,則是希望能組織茶人形成茶會,讓台灣從茶湯進入茶道的範疇。

不論何種飲茶方式,無一不是透過一群群人來完成。努力中的執著,堅定裡的認同,尤需幾分傻氣來支撐。一碗綠色的泡沫,一杯淡青的茶湯,簡易行事不需三分鐘即可完成,卻被這個民族(日本)演繹得如此多彩多姿,煥然成章。

結語

手搖飲料的盛行,在日常中普及了茶飲,但是在方便的背後,遺落的卻是靜心品茶的閒情雅致。今天這一家,明天那一家,琳琅滿目的茶飲目錄,多數時候甚至不清楚自己喝到了什麼。這樣的茶,之於生活,似乎只是一種無差別的「飲料」。也許,每個人想從飲茶獲得的東西不盡相同,可能是為了解渴、嚐鮮,或是單純發自於習慣。然而,在讀完《浮生散記》後才恍然認知到,其實茶和我們,可以產生更為深遠的連結,在這個連結的盡頭,是一片鳥語花香的悠然景色。

福氣、流動在茗煙茶碗,也流動在一生所作所為。

延伸閱讀

  • 《當珍珠遇見茶》(2024)by 劉漢介
    • 這部作品介紹了春水堂如何顛覆千年的茶飲文化、傳統茶館的經營模式,掀起冷飲茶的新風潮。身為創辦人的作者,以百年經營的眼光看待腳下每一步,不躁進擴張,不疾不徐地在市場中實踐心中的理念與理想。
  • 《茗茗之中 各領風味》(2023)by 劉漢介、陳玉婷、廖純瑜、李素梅、羅士凱、陳國任
    • 這部作品集結六位在茶產業、茶學、茶科研、茶藝、茶道、花道等傑出經理、經營、科研、教育及推廣的資深專業人士,就個自的專業領域對臺灣茶藝文化的發展及感悟發表的文章,為臺灣飲茶方式的流變及茶藝文化發展的面貌勾勒出清晰輪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晨起烹茶,見白瓷杯底沉澱的茶漬似漢代輿圖,忽覺這原是武夷山巖縫滲出的甘露。茶香氤氳處,憶起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像——那些湮沒在絢爛飛天背後的尋常面孔,竟以最卑微姿態鐫刻永恆。感恩原是文明脈搏裡跳動的密碼,在浮世滄桑間織就無形的錦繡。
Thumbnail
晨起烹茶,見白瓷杯底沉澱的茶漬似漢代輿圖,忽覺這原是武夷山巖縫滲出的甘露。茶香氤氳處,憶起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像——那些湮沒在絢爛飛天背後的尋常面孔,竟以最卑微姿態鐫刻永恆。感恩原是文明脈搏裡跳動的密碼,在浮世滄桑間織就無形的錦繡。
Thumbnail
所謂「領悟」,終究是教我們看山仍是山時,能從青巖褶皺裏讀出洪荒時代的潮信。就像茶室老者潑灑的剎那,建盞空無一物,卻滿盛着創世以來所有晨露與星光。
Thumbnail
所謂「領悟」,終究是教我們看山仍是山時,能從青巖褶皺裏讀出洪荒時代的潮信。就像茶室老者潑灑的剎那,建盞空無一物,卻滿盛着創世以來所有晨露與星光。
Thumbnail
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Thumbnail
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Thumbnail
我第一次寫這本書的心得是2年多前,之後被我置之書櫃深處。今年夏末的三峽納涼參觀了國寶茶師黃文雄先生的攤位後,突然想起它,又再度拿出來複習。讀著讀著想說是否明年也去考個茶葉感官品評初階呢?
Thumbnail
我第一次寫這本書的心得是2年多前,之後被我置之書櫃深處。今年夏末的三峽納涼參觀了國寶茶師黃文雄先生的攤位後,突然想起它,又再度拿出來複習。讀著讀著想說是否明年也去考個茶葉感官品評初階呢?
Thumbnail
萬幸今天順利趕上舟集的作者導讀,從番外開始帶著大家穿越回三百餘年前的中台灣,阿束社所經歷的大洪水,又何嘗不是我們與先人共同的「台灣四百年」? 主角與她的「文身 / 刺花」,是第一次讀過之後,在我腦海裡激起漣漪的符號,在那之中是「我是誰」、「我如何是我的我」的叩問。 主角的外祖母...
Thumbnail
萬幸今天順利趕上舟集的作者導讀,從番外開始帶著大家穿越回三百餘年前的中台灣,阿束社所經歷的大洪水,又何嘗不是我們與先人共同的「台灣四百年」? 主角與她的「文身 / 刺花」,是第一次讀過之後,在我腦海裡激起漣漪的符號,在那之中是「我是誰」、「我如何是我的我」的叩問。 主角的外祖母...
Thumbnail
坊間有一本在茶界小有名氣的人搞出來的所謂「華語世界第一本中譯本」,還說版本改易多次,他是用的初刊本。 我們拿來對照日文原本後,大有發現! 結論:日本原版初刊有好幾篇在這中譯本失蹤,而且篇目次序也不同。原書講硯台與書道的,消失了;繪畫篇也被混淆了。
Thumbnail
坊間有一本在茶界小有名氣的人搞出來的所謂「華語世界第一本中譯本」,還說版本改易多次,他是用的初刊本。 我們拿來對照日文原本後,大有發現! 結論:日本原版初刊有好幾篇在這中譯本失蹤,而且篇目次序也不同。原書講硯台與書道的,消失了;繪畫篇也被混淆了。
Thumbnail
因著圖書館現正舉辦的展覽,而手邊正好有杯早餐店未喝完的紅茶,擇日不如撞日,來試試讀書佐以茶香來讀,會是如何滋味。 蓮花香片,從書名就能感覺滿滿禪意,雖說我不懂佛學我拜耶穌的,從作者的字句當中,再再展現出文字的優美,品茶也是種習性,內文神奇到令我的嗅覺都能憶起茶湯的清香,像我這種井底之蛙,讀來也許能裝
Thumbnail
因著圖書館現正舉辦的展覽,而手邊正好有杯早餐店未喝完的紅茶,擇日不如撞日,來試試讀書佐以茶香來讀,會是如何滋味。 蓮花香片,從書名就能感覺滿滿禪意,雖說我不懂佛學我拜耶穌的,從作者的字句當中,再再展現出文字的優美,品茶也是種習性,內文神奇到令我的嗅覺都能憶起茶湯的清香,像我這種井底之蛙,讀來也許能裝
Thumbnail
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裏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裏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Thumbnail
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裏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裏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Thumbnail
盧仝兩腋清風起, 陸羽孤篇古道傳。 昔作茶童勤設盞, 今當博士總張筵。
Thumbnail
盧仝兩腋清風起, 陸羽孤篇古道傳。 昔作茶童勤設盞, 今當博士總張筵。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五界金車奇幻小說獎的前三名之一,我因為擔任初審評審,所以這有受邀參加頒獎典禮,還有榮幸上台頒獎,還滿光榮的。 雖然我初審的作品中有兩本進入決選,但沒進前三名,也因此前三名的作品正好都是我沒看過的,於是到了頒獎典禮現場,我還注意到前三名有一位叫李知昂。 剛開始沒意會過來,只覺得這名次好像在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五界金車奇幻小說獎的前三名之一,我因為擔任初審評審,所以這有受邀參加頒獎典禮,還有榮幸上台頒獎,還滿光榮的。 雖然我初審的作品中有兩本進入決選,但沒進前三名,也因此前三名的作品正好都是我沒看過的,於是到了頒獎典禮現場,我還注意到前三名有一位叫李知昂。 剛開始沒意會過來,只覺得這名次好像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