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還欠了一篇自我介紹,也該來介紹一下了。
一句話:「待業中的社工師~在人生旅途上漫步的單身男子」
其實在過去疫情時段的前後皆有不少對於社工的簡介,我也看了一些,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大家怎麼老愛「志工是不是等於社工」這道題,考古題嗎?0W0)
從法律上,是需要去上學分班或相關學系完成指定學分($),並完成實習後,報考國家社工師考試($),合格後即算社工師;而要拿著社工師的名頭去上班,需要加入公會($),拿著證明去地方政府申請執業執照($),並依再教育規定六年內完成課程點數($),以維持執業執照,若再機構職業,如長照機構,一般還有俗稱長照小卡(小黃卡)的時數需要完成(部分辦理單位經申請核可時數可兩用),以上。因此如果單位對社工師的福利不OK,就金錢面,更多的人願意當社工員(對服務對象:專業能力較沒保障;對社工來說:身分較沒法律保障與限制)。
從實務面上,比起學術上那千奇百怪的科學理論或各式觀點,我覺得其實社工師就如同質性研究者一般,將自己視作工具進行工作,而其所做就兩個字「資源」。
所謂將自己視為工具,並不是別人可以把社工師視為工具,而是一種自己的專業素養,當然同研究人員般,身為人,便有其偏誤及優勢。
而之所以說社工師所做即「資源」二字,其理由需要聽我娓娓道來,所以且待下回分曉。
雖然期待我寫的文章能被看見,甚至被內化,但並不希望這文章久留於心,應該是你心中的過客,人與社會不停地改變,也許進步、退步,也可能虛度又或者轉變,不變的是改變。也許文章能帶你走過這段的坎,也許可以增加能力及認識的新角度,可坎有不同深淺,新知會變舊文,不希望固執職的想法成為害妳過不了坎的鐐銬,不知求知求變的枷鎖。可如果我的創作不是強姦你的作品,而被你視為藝術品,那我希望你可以永久保存它。
也需某一天我的身分會發生改變,但經歷與過程是不變的,變的是未來的我對這份經歷與過程的想法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