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六章經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考古直證:
「致虛極,守靜篤」是老子哲學的核心,強調心靈的虛無與寧靜。唯有摒除雜念,回歸空靈,才能看清萬物的本質。老子觀察到,「萬物並作」,皆有其循環往復的規律。無論世界如何紛繁複雜,最終「各復歸其根」,回歸本初的寧靜狀態,這便是「復命」。
「復命」是自然的規律,認識這種規律稱為「明」。反之,「不知常,妄作凶」,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必招致災禍。老子進一步指出,認識規律便能包容,包容則能公正,公正則能周全,周全則能合乎天理,合乎天理則能合乎道,合乎道則能長久,終身無險。
這段話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人應順應自然,回歸本真。虛靜是認識世界的起點,復歸是萬物的終點。順應自然規律,方能達到和諧與長久的境界。這種智慧不僅是對個人的啟示,也是對社會的指引,提醒我們在紛繁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寧靜,遵循自然的法則,方能避免災禍,實現真正的安穩與幸福。
用白話文來說,自然界的運行有其恆常的規律:太陽落下,月亮升起;月亮隱去,太陽又現。四季更替,循環不息;萬物生長、衰病、死亡,代代相傳;萬事萬勢陰陽交替,陰盛則陽衰,陽極則陰生。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陽中有陰,陰中存陽,這就是天理,這就是恆常不變的法則!
懂得天道的運行規律,才能對天地自然心生敬畏。因此,我們應當順應自然之勢,依循天理而行。凡事不激進極端,須留一線餘地,不趕盡殺絕,這便是存有天地之心!
認識自然規律,便能包容萬物;包容則能公正無私;公正則能周全天下;周全則能合乎天理;合乎天理則能與道合一;與道合一則能長久安穩,終身無險無禍。這便是最終的結論,也是順應自然、與道同行的智慧所在!即是最後一句總結:「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至,致」,「旁,傍」同源分化!「情,靜」,形似假借!「篤,督」,同音(tok)假借!「沕,沒」,同義字!沒,《說文》沈也。 又盡也。
【沒身】: 終身。《老子》:“沒身不殆。”《漢書·息夫躬傳》:“今單於以疾病不任奉朝賀,遣使自陳,不失臣子之禮。臣祿自保沒身不見匈奴爲邊竟憂也。”隋王通《中說·問易》:“劉炫問《易》,子曰:聖人於《易》,沒身而已,況吾儕乎?”明沈鯨《雙珠記·獄中冤恨》:“飲痛啣寃,沒身難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