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札記:電動自行車、摩托車與狗牌的城市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隨著台灣對電動自行車管理愈加嚴格,「掛牌上路」的要求也即將生效,從2024年11月30日起,所有電動自行車必須掛牌及投保強制險才能合法上路。這個政策讓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工作時,購買電動自行車的經歷,當台灣電動自行車即將迎來「掛牌上路」的時刻,這條法規像是把我帶回了那段北京的回憶。在那座繁華而擁擠的城市裡,初來乍到的我,與北京老同事因電動自行車而建立起一段深刻的友誼,幾度波折,也讓我見識到一座城市的真實與溫情。

 

初到北京:電動自行車初體驗的忐忑

 

回想起以前在北京工作時也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作為代步的工具,這種在北京隨處可見的交通工具似乎是解決通勤的最佳選擇。然而,在我滿心歡喜地推著剛買好的車回到公司,卻被一位北京同事攔下:「喂,你這車要掛牌才能上路,不然小心被警察抓啊!」

 

我一愣,第一次聽說電動自行車也要掛牌。身為台灣人,對這樣的規定有些不解,但更擔心的是如何申請車牌,畢竟我沒有大陸身分證。當時我還一臉困惑地問道:「台灣人也可以掛牌嗎?我這不懂該怎麼辦理……」同事立刻說我幫你申請,跟我要了一些資料後,他就去申請,第二天就拿著車牌及一份類似台灣行車執照的證件給我,要我隨身攜帶,如果被警察攔下來,可以拿給警察看,但是罰款要自己付,如果警察覺得有問題,就讓警察打電話給他,他會幫忙作證。這份真摯的關懷讓我非常感動,這不是一般同事間的幫助,而是跨越身份、跨越地域的友情,雖然在北京從來沒有被警察攔下來檢查過這份證件。

 

 

五環之外的自由:摩托車的年輕故事

 

後來,我的公司搬到位於四環外的798藝術區。為了房租便宜,許多年輕的同事選擇住在五環外,但他們的上班方式卻讓我大開眼界——這些人騎的,竟然是摩托車,一輛像是上世紀的台灣三陽125機車,大概200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

 

但是北京為了空污問題,對摩托車有諸多限制,早已停止發放車牌,並且禁止進入市中心。而以前發放的機車牌照,就成了奇貨可居。我問同事,買了機車,車牌怎麼辦?不是無法申請嗎?而他們薪水應該不足以去買那些在拍賣的機車車牌。

 

他們說網上就可以買到假車牌,就懸掛假車牌唄!而買假車牌的目的是因為北京政府為了禁止機車橫行,所以下令要求加油站不讓沒車牌的機車加油。所以他們只好掛著假車牌,才能加到油。

 

同事告訴我就只是從五環外騎到四環,這邊警察比較少,應該不會被抓。就算被抓就罰錢了事。這一回答讓我哭笑不得,年輕人特有的隨性與無畏在這裡展露無遺。他們的生活方式在北京,是一種自我調適的妥協,一種在繁華都市邊緣掙扎求生的勇氣。

 

我也曾借過他們機車騎騎看,有離合器,要踩換檔。念大學時也曾經騎過,完全不費功夫。也把同事看得一愣一愣的,他們以為台灣人只會騎先進的自動變檔機車。

 

有一次我也借了一輛摩托車,打算體驗一下這「五環生活」。當我駛向四環加油站,心裡有些忐忑,擔心加油站的員工會發現我的假車牌,但令我驚訝的是,員工竟然視若無睹,輕描淡寫地幫我加油,這一刻,我才真實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氛圍,無形的規則在這裡交織著,形成一種默契般的共識。

 

「狗牌」風波:意外收穫的友誼

 

北京生活中,我不僅擁有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的經歷,還因一時心動,收養了一隻小狗,卻沒想到這也讓我捲入了「狗牌」的風波中。

 

那天,我在路邊看到一隻剛出生的小米克斯,不禁被牠的可愛吸引,便隨口問賣狗人多少錢,對方開價300元,我隨意還了價:「30元吧?」沒想到對方居然同意了。第二天上班跟同事說,還被老北京同事笑我:「這肯定是郊區農民隨便賣的狗,10元他都願意賣!」

 

但他對我說,你要小心,北京養狗是要上狗牌的,第一年要5000元,以後每年2000元。我嚇了一跳怎麼會這麼貴。他說原本大家一窮二白,吃不飽穿不暖,自然也不會養狗,後來78年改革開放,80年代逐漸有錢了,北京人便開始養狗,但都沒有公德心,結果路上都是狗大便,引起許多市民的抗議。於是北京市政府就下令養狗要上狗牌,而且價格很高以抑制大家養狗。養狗的人就逐漸變少了。

 

但現在又開始很多人在養狗了,但都沒上狗牌,一般人也忘記這事。他說每年會有一個月嚴格查狗牌,那一個月把狗送去郊區給朋友養,之後再接回來。後來每年到了那一個月,他也會提醒我,不要把狗帶出門,我也曾把狗寄養在郊區朋友家躲避查緝。後來狗牌降到第一年2000元,以後每年1000元,但還是幾乎沒有人去申請。一直到我回台灣,把狗送給朋友,我都沒有去申請狗牌,但也沒被抓過。

 

 

離不開的情感:回憶如影隨行

 

多年過去,北京的這些片段成為我人生中一段特別的記憶。從陌生到熟悉,我體會到這座城市的規範與自由、無奈與溫暖。電動自行車的掛牌、摩托車的禁令、狗牌的查緝,這些本是冷冰冰的政策,卻因同事間的支持和協助,變得溫馨而有趣。

 

這些經歷成為我與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聯結,讓我理解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脈搏,讓人一方面想逃離,卻又情不自禁地懷念。我真心希望,兩岸能夠繼續加深交流,讓彼此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貼近。畢竟,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都一樣,努力適應生活,尋找彼此間的理解與包容,這才是兩岸間最美的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倪國緯的沙龍
4會員
45內容數
「在雜音中尋找自己的聲音,在評論裡找到前行的方向。」 【倪國緯沙龍】從台灣到北京,用文字記錄觀察、評論與自我對話。分享產業、社會、個人故事,誠實面對誤解與挑戰。搜尋「倪國緯」,找到另一種聲音。
倪國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本文記述作者在不同時期於北京經歷沙塵暴、霧霾及楊柳絮等空氣汙染問題的親身感受,並藉此反思北京長期以來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27
本文記述作者在不同時期於北京經歷沙塵暴、霧霾及楊柳絮等空氣汙染問題的親身感受,並藉此反思北京長期以來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探討歐盟與中國電動車貿易的最新發展,從高關稅政策轉變為「價格承諾」機制,並分析此一變革背後的地緣政治與產業策略考量。文章並以作者親身經歷,闡述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其在歐洲市場的拓展策略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聞,以及臺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機會。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探討歐盟與中國電動車貿易的最新發展,從高關稅政策轉變為「價格承諾」機制,並分析此一變革背後的地緣政治與產業策略考量。文章並以作者親身經歷,闡述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其在歐洲市場的拓展策略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聞,以及臺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機會。
Thumbnail
2025/04/16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Thumbnail
2025/04/16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隨著台灣對電動自行車管理愈加嚴格,「掛牌上路」的要求也即將生效,從2024年11月30日起,所有電動自行車必須掛牌及投保強制險才能合法上路。這個政策讓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工作時,購買電動自行車的經歷,當台灣電動自行車即將迎來「掛牌上路」的時刻,這條法規像是把我帶回了那段北京的回憶。在那座繁華而擁擠
Thumbnail
隨著台灣對電動自行車管理愈加嚴格,「掛牌上路」的要求也即將生效,從2024年11月30日起,所有電動自行車必須掛牌及投保強制險才能合法上路。這個政策讓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工作時,購買電動自行車的經歷,當台灣電動自行車即將迎來「掛牌上路」的時刻,這條法規像是把我帶回了那段北京的回憶。在那座繁華而擁擠
Thumbnail
重型機車蔚為風潮,在駛用交通工具的新型態選擇,也是進化系列中的新風貌。 相對就造成道路使用與停放車位困擾有增無減,經常傳聞與汽車行駛或停放的爭議不斷,甚至為上高速公路含快速公路的路權鬧上新聞事件。 交通順暢與停放便利和人車分流是各縣市鄉鎮治理為首要件,但似官方機構是無動於衷或凡是慢半拍補充措施的急救
Thumbnail
重型機車蔚為風潮,在駛用交通工具的新型態選擇,也是進化系列中的新風貌。 相對就造成道路使用與停放車位困擾有增無減,經常傳聞與汽車行駛或停放的爭議不斷,甚至為上高速公路含快速公路的路權鬧上新聞事件。 交通順暢與停放便利和人車分流是各縣市鄉鎮治理為首要件,但似官方機構是無動於衷或凡是慢半拍補充措施的急救
Thumbnail
廣東人在粵語中把電動自行車叫做『電雞』,就是電力驅動的自行車,在廣州禁摩(機車)後的這些年,路上是越來越常見了。按照規定,電雞本來應該是圖一的樣子,但實際上右面的這種也越來越多了。廣州是個常住人口將近1900萬的超大城市,交通擁堵不堪
Thumbnail
廣東人在粵語中把電動自行車叫做『電雞』,就是電力驅動的自行車,在廣州禁摩(機車)後的這些年,路上是越來越常見了。按照規定,電雞本來應該是圖一的樣子,但實際上右面的這種也越來越多了。廣州是個常住人口將近1900萬的超大城市,交通擁堵不堪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身為Z世代的台灣囡仔,youbike的無中生有,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一段歷史,想想就覺得激動。 youbike 的第一個營運地設在台北,記得大概是我讀國小還國中的時候,它突然就冒出
Thumbnail
身為Z世代的台灣囡仔,youbike的無中生有,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一段歷史,想想就覺得激動。 youbike 的第一個營運地設在台北,記得大概是我讀國小還國中的時候,它突然就冒出
Thumbnail
隨處可見俗稱「外勞電動車」的「電動自行車」滿街跑,尤其是工業區鄰近的地區,已經是台灣習以為常的風景之一。2022年11月30日,交通部最新的政策,決定要求「電動自行車」必須比照汽機車掛牌,以利納入政府與交通管理體系管理。 為什麼要求掛牌納管?有什麼重點須知?微電車新法三重點:掛牌、納保、限齡。
Thumbnail
隨處可見俗稱「外勞電動車」的「電動自行車」滿街跑,尤其是工業區鄰近的地區,已經是台灣習以為常的風景之一。2022年11月30日,交通部最新的政策,決定要求「電動自行車」必須比照汽機車掛牌,以利納入政府與交通管理體系管理。 為什麼要求掛牌納管?有什麼重點須知?微電車新法三重點:掛牌、納保、限齡。
Thumbnail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Thumbnail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Thumbnail
2022年11月30日起,家中的電動自行車需要掛牌、投保強制險才可以上路。 自11月30日起,家中的電動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需要掛牌才能上路,違者處1200元以上,3600以下罰鍰。 家裡寶貝現在上下學騎電動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加上老人家體力上沒辦法騎一般機車,希望選擇重量較輕的"微型電動
Thumbnail
2022年11月30日起,家中的電動自行車需要掛牌、投保強制險才可以上路。 自11月30日起,家中的電動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需要掛牌才能上路,違者處1200元以上,3600以下罰鍰。 家裡寶貝現在上下學騎電動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加上老人家體力上沒辦法騎一般機車,希望選擇重量較輕的"微型電動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紅燈。穿著套裝的OL、帶著長袖和口罩的中年阿姨,以及像我這樣的通勤機車族停在十字路口。這是台灣的日常風景。儘管大多數人都搭得起公共交通工具和汽車,但摩托車,或說機車,在台灣仍然很受歡迎。
Thumbnail
 紅燈。穿著套裝的OL、帶著長袖和口罩的中年阿姨,以及像我這樣的通勤機車族停在十字路口。這是台灣的日常風景。儘管大多數人都搭得起公共交通工具和汽車,但摩托車,或說機車,在台灣仍然很受歡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