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玉米比較不怕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雖然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開始了:漢朝的時候,羅馬皇帝曾經派人到中國,而中國皇帝也回信了(筆友?)。但是像那樣的交流都是小規模的,也僅限於社會上的特定階層。


到了地理大發現(Great Discovery)之後,不同大陸、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極為密集,而且這時的交流是全面的!歐洲人帶了小麥、葡萄到美洲,從美洲帶了各式各樣的動植物到歐洲。為了種鳳梨,歐洲人發明了溫室;為了不要種馬鈴薯,許多國家的人民都與政府發生衝突。


到了現代,因為不要種某種農作物而發生衝突這樣的事情,雖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也已經變得極少了。現在大家反而認為,我想要種什麼就應該能夠種什麼!


其實植物有它們的「本性」,比方說發源於安地斯高地的馬鈴薯,當然是在比較涼爽的地區會長得比較好,而發源於墨西哥的玉米,當然是比較愛溫暖的氣候囉!如果把馬鈴薯種在熱的地方、玉米種在冷的地方,雖然不見得就會死翹翹,但是產量一定會比較低,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想「認命」...認植物的命!他們不但要把植物種在氣候不合適的地方,還要這些植物長得好。在古代,這樣的人叫做皇帝;在現代,這樣的人叫做科學家。


最近有一群科學家,他們想要讓玉米在冷的地方也可以種,而且表現得不輸給種在熱的地方的玉米。他們認為,只要能找到玉米的抗寒基因,應該就可以找到讓玉米不怕冷的方法了。


要怎麼找基因呢?研究團隊收集了205個玉米自交品系,來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這些品系包括了88個熱帶/亞熱帶品系、75個溫帶品系和42個混合品系。他們把這些品系的2週大的幼苗在25°C或4°C下生長4天,然後測量葉片受傷面積作為耐寒性指標。初步的觀察發現,不同品系間表現出0-100%的受傷程度差異,顯示玉米應該是有耐寒基因的。


藉著他們使用SNP標記進行關聯分析,在第3號染色體上發現了一個顯著的關聯峰,那裡有5個緊密連鎖的SNP位點。有趣的是,他們全部都位於一個bHLH轉錄因子基因的啟動子區域,所以這個bHLH轉錄因子就被命名為COOL1


研究團隊發現COOL1這個轉錄因子,會去抑制DREB1TPS家族的耐寒基因們。也就是說,它的功能是負向調控植物的耐寒反應(讓植物變得怕冷)。


因為落在啟動子區域實在有點特別,所以研究團隊又做了進一步驗證,結果又發現了4個與耐寒性強相關的SNP,也都落在COOL1的啟動子區域。不過,這次的驗證還發現,COOL1的啟動子區域有兩種單倍型:HapAHapBHapA的序列是TACGTA,HapB則是AGCCTG,相差蠻大的。


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其中4個最顯著的SNP竟然剛好位於所謂的「A-box序列」。什麼是A-box序列呢?A-box是bZIP型轉錄因子的已知結合位點。


這個發現,意味著應該是有個bZIP型轉錄因子負責調節COOL1的基因表現。但是,植物有很多bZIP型轉錄因子啊!為了把它找出來,研究團隊分析已發表的玉米對冷反應轉錄體資料,結果發現HY5對冷處理有明顯的反應(表現量顯著上升),而它又恰好是一個能結合A-box的bZIP轉錄因子。


於是,他們製作了高度表現HY5hy5突變株,結果發現,高度表現HY5的玉米比較不怕冷,而少了hy5的玉米就變得比較怕冷了。接著,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實HY5確實會跟COOL1啟動子結合並抑制它的表現。


如果HY5會抑制COOL1的表現,而HY5高度表現會讓玉米變得比較不怕冷,這是否意味著COOL1這個轉錄因子對耐寒這件事是有反效果的?研究團隊製作了高度表現與剔除COOL1的玉米,結果發現,高度表現COOL1的確會讓玉米怕冷,而剔除了COOL1的玉米,的確比較不怕冷。


由於HY5是透過抑制COOL1的表現來讓玉米變得不怕冷,而研究團隊一開始找到COOL1時,其實是找的它的啟動子。在當時,他們還發現COOL1的啟動子有兩種類型,HapAHapB。那麼,對HY5來說,HapAHapB有什麼不同呢?


研究團隊測試後發現,HY5HapA的結合能力比對HapB要強。這造成有HapA的玉米,因為COOL1HY5強力抑制,所以會比較不怕冷。是這樣嗎?


為了證實這一點,研究團隊分析了1,008個地方品系玉米(landrace)的DNA。這些地方品系是原始的地方品系,代表了前哥倫布時期美洲原生玉米的遺傳多樣性。結果發現,在北美高緯度地區的地方品系中,HapA變異型出現的頻率顯著高於低緯度地區。雖然這種分布模式在南美洲並不明顯,但是在北美的分析結果還是足以支持研究團隊的假說。


所以,天氣冷的時候HY5表現量會上升,抑制COOL1表現。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然後這樣就會讓DREB1TPS表現量上升,這樣植物就會變得比較不怕冷了。


如果就這麼簡單,應該會讓人蠻開心的。但是,利用COOL1當作餌,研究團隊找到了另一個基因「CPK17」。CPK17是一個蛋白質激酶,會磷酸化COOL1,而且,磷酸化以後的COOL1會變得比較穩定,而CPK17在冷的時候也會變多!這不科學啊!


更不科學的還有:研究團隊發現,低溫會讓COOL1的轉錄上升!可是不是說低溫會讓HY5的轉錄上升,然後會去抑制COOL1的轉錄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研究團隊認為(如上圖):低溫的時候,COOL1表現量上升,而CPK17會跑到細胞核裡面去磷酸化COOL1讓它變穩定。這麼一來,COOL1就會去抑制DREB1TPS家族的表現。


HapA之所以會讓玉米變得比較不怕冷的原因就在:有HapA的玉米,HY5可以緊緊地抓住COOL1HapA版本的啟動子,讓COOL1的表現量沒辦法升高,如此一來玉米就會變得比較不怕冷。還真是複雜,可見想耍酷也不容易呢!


所以,瞭解了COOL1這麼複雜的調控機制,育種專家們在未來選育玉米時,便可以優先將具有HapA啟動子的玉米挑出來,作為耐寒的保證,這是不是很酷呢?


參考文獻:


Zeng, R., Shi, Y., Guo, L., Fu, D., Li, M., Zhang, X., Li, Z., Zhuang, J., Yang, X., Zuo, J., Gong, Z., Tian, F., & Yang, S. (2025). A natural variant of COOL1 gene enhances cold tolerance for high-latitude adaptation in maize. Cell, 188, 1-15.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2.01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lly-avatar-img
2025/01/24
好厲害,真的很酷!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1/23
謝謝老師分享!很酷!!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7會員
62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水稻是對低溫極為敏感的作物。在穗分化至抽穗階段時如果氣溫驟降,就會產生寒害。稉稻比秈稻更耐寒,這使得稉稻可以適應高緯度與高海拔地區的環境。 最近有個研究,透過篩選抽穗階段耐寒的基因,找到了稉稻的耐寒基因喔!
Thumbnail
水稻是對低溫極為敏感的作物。在穗分化至抽穗階段時如果氣溫驟降,就會產生寒害。稉稻比秈稻更耐寒,這使得稉稻可以適應高緯度與高海拔地區的環境。 最近有個研究,透過篩選抽穗階段耐寒的基因,找到了稉稻的耐寒基因喔!
Thumbnail
植物的根毛是由根的表皮細胞突起形成的單細胞構造,幫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與養分。根毛比頭髮還細的,但是對植物卻非常重要! 最近有研究團隊發現,溫度會影響根毛生長,但是,到底溫度怎麼影響根毛的生長呢?他們做了好多實驗,發現案情一點也不單純喔!
Thumbnail
植物的根毛是由根的表皮細胞突起形成的單細胞構造,幫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與養分。根毛比頭髮還細的,但是對植物卻非常重要! 最近有研究團隊發現,溫度會影響根毛生長,但是,到底溫度怎麼影響根毛的生長呢?他們做了好多實驗,發現案情一點也不單純喔!
Thumbnail
因為C4植物比C3植物在高溫下仍能維持較高的產量,所以近年來有些科學家致力於將我們的主要作物(C3植物)改造為C4植物。 但是,我們對C4植物在高溫下的生理學,瞭解得夠透徹了嗎? 最近的研究發現,其實C4植物也怕熱!
Thumbnail
因為C4植物比C3植物在高溫下仍能維持較高的產量,所以近年來有些科學家致力於將我們的主要作物(C3植物)改造為C4植物。 但是,我們對C4植物在高溫下的生理學,瞭解得夠透徹了嗎? 最近的研究發現,其實C4植物也怕熱!
Thumbnail
想要違背植物的本性來種植物,又想要植物長得好,這樣的人在古代叫做皇帝,在現代就是植物科學家。 植物科學家不會砍人的頭,他們只會想要找植物裡面的基因、設法改變植物的本性,讓怕冷的植物可以在冷的地方長大。 最近就有科學家從玉米裡面找到抗寒基因,想要讓玉米可以種在冷冷的北方!
Thumbnail
想要違背植物的本性來種植物,又想要植物長得好,這樣的人在古代叫做皇帝,在現代就是植物科學家。 植物科學家不會砍人的頭,他們只會想要找植物裡面的基因、設法改變植物的本性,讓怕冷的植物可以在冷的地方長大。 最近就有科學家從玉米裡面找到抗寒基因,想要讓玉米可以種在冷冷的北方!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一種外表不是型男美女,極容易生存,雖擁有多種營養,卻不被太重視的植物,然而5000年歷史,這樣的生命力是不容小覷。 有一天媽媽傳給我,她種的地瓜葉盆栽,開始我種地瓜葉的旅程,從白黃地瓜種到紫地瓜,發現週期大約8個月,當地瓜養份完全被地瓜葉吸收殆盡,地瓜就功成身退。 伴隨地瓜生長,先長根至
Thumbnail
一種外表不是型男美女,極容易生存,雖擁有多種營養,卻不被太重視的植物,然而5000年歷史,這樣的生命力是不容小覷。 有一天媽媽傳給我,她種的地瓜葉盆栽,開始我種地瓜葉的旅程,從白黃地瓜種到紫地瓜,發現週期大約8個月,當地瓜養份完全被地瓜葉吸收殆盡,地瓜就功成身退。 伴隨地瓜生長,先長根至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Thumbnail
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冬季暖化對農民生產造成影響。本文以觀葉秋海棠為例,探討冬季暖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及作物如何應對乾旱及高溫逆境。提出針對高溫或乾旱造成災損的目標,並舉出三項可能策略,包括育種、推廣植物工廠系統和調整作物種植策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