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升高中的基測,我們的老師在考前丟下了一句:「不能吝嗇去教其他同學他不會的,因為你如果教不會他,你也不算會。」
十幾年前,正跟坐在我隔壁的同學互相考對方歷史,我們正在落實「互相教育對方」的共同複習,而他,幾乎能說出整個事件脈絡、甚至圖片的說明欄內容,我很好奇的隨口問:「你怎麼能唸到這麼細?不覺得我們學校的考試太細了嗎?」
總覺得抱怨考試太難是正常的,尤其是為了篩選出直升資格的刁鑽模擬考,他卻很不屑:「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爭執題目幹嘛?就不夠強而已啊。」
對啊。不會寫就是不夠強而已。
緊湊的國中三年不算有什麼太深刻的友情,更多的是升學主義下的革命情感,我們不需要打敗對方,我們要打敗我們以外的其他人,而這些,坐在彼此周圍無論喜歡或討厭的女孩們,充其量就是你要預想可以再次當同學的對象。
為什麼我們彼此應該是對手,卻應該期待再次當同學?
當時的班導只有丟下一句:「你們要競爭的不是你的同學,是外面那些。」這對十五歲的我們不太好理解,回頭想想,我們在一個圈子裡,被差不多養分豢養,就是一群品質差不會太多的羊。
可以選競爭對手是一件幸運的事。
就算他個性很討人厭,但他很強,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當同學,只有我們一起考上第一志願、還繼續當同學,才表示我們一起變強了,誰也沒有落下誰。所以現在我們要互相超越對方,把對方變得更強、對方會把我們變得更強。
回頭說到那個把歷史脈絡倒背如流的同學,他也並不是我們班的第一名。我們的班上沒有真正的第一名,排名都會變換,是區間中的變換。
如果不會洗牌的排名就是沒有競爭力的地方了。
這也是前陣子我提到的,互相成長的環境裡不應該有固定的能力差距,應該是誰也無法完全打敗誰,而這個也競爭不該來自「某個老師」可以指著成績對某個同學說「你怎麼連誰誰誰都考輸」,競爭應該來自於「我們都很為自己努力,但誰也不是最強的」、「他很強我應該跟他求助」、「這一個部份我可以教別人」,這也同樣能學會養成認識自己與找到資源的能力。
認識自己包含認知自己能力到哪裡以及接受自己不足,對吧?
那位囂張的同學,後來應屆考上了司法官,雖然他的夢想是當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