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婆婆預計製作傳統蘿蔔糕的日子,昨晚已經預先叫我洗好米,浸泡一夜後研磨成濃稠狀的米漿備用。
接下來我的工作是削蘿蔔,先在大水桶洗去沾附在蘿蔔上的泥巴,削皮時也要多削掉一點厚度,只保留嫩的部分。
小叔先協助秤重再刨成絲,因為婆婆說:「5升米配大約量的太白粉,要加16台斤的蘿蔔絲。」以前只有我和婆婆兩個人時,我最怕刨絲這項工作,不小心刨刀划到手,馬上就鮮血直流。
刨好的蘿蔔絲加些許水,先倒進大鼎煮熟、煮軟,加少許塩巴調味,接下來先舀出兩瓢粉漿和太白粉調勻,剩餘的粉漿加入煮熟的蘿蔔絲及湯汁,必須分次加入少量煮好的蘿蔔絲,稍加力道攪拌,裝不下的蘿蔔絲留著,待會兒上了蒸籠時再添加。
大鼎燒開七分滿的水,水中投入一枝帶葉子的茉草梗,架上大蒸籠,幾個角落要小心翼翼地擺上「粿管」,目的是要引出水蒸氣,達到循環受熱的效果。
蒸底面先鋪一層蒸粿布,再放一層透明的年糕紙,再將粉漿倒入蒸籠,快速用鍋鏟攪拌,使之不糾結成塊,然後用鍋鏟將糕面撥平,先大火蒸一段時間,再改小火,中途必須隨時注意鍋底的水是否燒乾,依經驗都要添加一個水桶的水才夠。
接下來就輕鬆了,過一小時,拿一雙筷子,戳一下蘿蔔糕,觀察筷子是否黏附著很多蘿蔔糕,筷子表面接近平滑就代表可起鍋了。
7:30開始備料,11點左右完成,終於完成了傳統蘿蔔糕的製作,「誰知盤中糕,口口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