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體標本師》學到的三件事:別讓小說情節成為你的現實事件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一本像影集《CSI犯罪現場》文字版的系列小說,《人體標本師》讓我透過文字沉浸在緊張的犯罪場景中。
故事聚焦於與FBI合作的犯罪心理側寫家柔伊,她在辦案過程中不僅面對罪犯的冷血行徑,同時不得不面對自己童年的陰影和潛在的危險。


這是適合犯罪小說入門者閱讀的作品,節奏簡單流暢,卻帶有深刻的社會警示。

raw-image



簡單故事大綱

柔伊與FBI探員塔圖姆合作調查一名利用防腐技術製作“愛人標本”的殺人犯。
這名罪犯表面看似普通,但內心的扭曲心理讓他成為隱藏於社會中的威脅。
柔伊運用她的犯罪心理側寫專業,抽絲剝繭地追蹤罪犯的心理模式,但在此過程中,她的過去陰霾再次浮現,甚至讓她誤判嫌犯,險些喪命。

透過柔伊的故事,我深刻感受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警示。這些警訊可能是導致我們陷入危機的根源。以下是我的三點反思:


#1 獨自行動,有時候很危險

在沒有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前往危險場所,可能導致出事後無人知曉、錯過最佳救援時間。

柔伊在故事中曾獨自回到犯罪現場,試圖尋找蛛絲馬跡。她相信罪犯會回到犯罪現場,卻因此遭遇了童年時曾傷害她的性犯罪者的襲擊。
柔伊被割傷、毆打,甚至差點喪命,幸運的是,她最終被救了回來(畢竟她是故事的主角。)

現實中,類似的事件也時常發生。
例如,新聞報導中常有登山者因未告知行程而錯過救援的悲劇。
雖然通訊技術發達,但讓親友知道自己的計劃和行程仍是重要的安全保障,因為意外往往來得猝不及防。


#2 尋求幫助並不代表軟弱

過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反而可能讓問題陷入僵局。

柔伊個性自我,處理案件時不願與人討論,導致她錯過了許多可能的突破點。
直到FBI探員塔圖姆堅持與她合作,她才逐漸發現案件的盲點,並透過多角度的分析,找到了罪犯的心理起源,成功鎖定嫌疑人。

我時常也會因害怕犯錯或被他人嘲笑而避免尋求幫助,但這樣的逃避心態往往讓事情陷入死胡同。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生活,與人溝通能帶來更多視角,幫助我們突破困境。
尋求建議並不代表完全接受,而是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和思考的機會,正如那句話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 意識到危險卻置之不理,後果不堪設想

頻繁出現的奇怪現象,往往是一種潛在的警告。

小說中,柔伊多次收到匿名寄來的棕色信件,裡面裝著灰色領帶—這是童年性犯罪者留下的標誌性物品。雖然這些信件帶給她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她選擇忽視,直到最終被罪犯抓到,險些失去生命。

現實中,我們也常因害怕面對而選擇忽略危險的徵兆,最終釀成悲劇。
例如,當我們隨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行蹤,可能無意中暴露自己的信息,給壞人有機可趁。警覺心雖然無法消除所有危險,但它可以幫助我們及時應對潛在威脅。正如YouTube頻道Wayne調查所說的:“保持警惕,保持安全。”


閱讀小說的額外收穫

閱讀犯罪小說,除了沉浸在緊張刺激的故事中,還能讓我反思現實中的安全問題。
《人體標本師》通過虛構的情節,帶給我們對現實的警示,提醒我們注意那些容易忽略的危險徵兆。

在我看來,小說不僅僅是娛樂,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學會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這或許是閱讀犯罪小說之外,另一種收穫與價值的部分。


這是我從小說中獲得的一些反思,希望也能讓你有不同的啟發。

臉譜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n Xu的沙龍
1會員
4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體標本師》小說心得:結合犯罪心理側寫與社會警示,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危險。透過主角柔伊的經歷,探討獨自行動的危險性、尋求幫助的重要性以及忽視危險徵兆的後果。
Thumbnail
《人體標本師》小說心得:結合犯罪心理側寫與社會警示,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危險。透過主角柔伊的經歷,探討獨自行動的危險性、尋求幫助的重要性以及忽視危險徵兆的後果。
Thumbnail
比較接近一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的最後,大家都藉由諮商的幫助走向新的階段,大概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比較接近一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的最後,大家都藉由諮商的幫助走向新的階段,大概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他就在你左右,一個你不曾注意到的平凡人,他看得到你,你卻找不到他_《外科醫生》
Thumbnail
他就在你左右,一個你不曾注意到的平凡人,他看得到你,你卻找不到他_《外科醫生》
Thumbnail
看 # Netflix 影集《模仿犯》,每一集的進展都是揪心,不知為何,生命傷口的淌血,會讓我想起這一本 #陳曉唯 述說的20個黑洞,《只說給你聽》。 其中一個「輪迴」的故事最契合,作者提問:「民眾的想法是公允無私的嗎?媒體的報導是公正客觀的嗎?如果是,那為什麼我們仍然無法看見得知事情的全貌?...
Thumbnail
看 # Netflix 影集《模仿犯》,每一集的進展都是揪心,不知為何,生命傷口的淌血,會讓我想起這一本 #陳曉唯 述說的20個黑洞,《只說給你聽》。 其中一個「輪迴」的故事最契合,作者提問:「民眾的想法是公允無私的嗎?媒體的報導是公正客觀的嗎?如果是,那為什麼我們仍然無法看見得知事情的全貌?...
Thumbnail
  案例隨著集數推展,會變得愈發複雜。你可以看見一律被塞進「犯罪者」標籤的個體們,如何矯飾,或確實有所坦誠地描述自己犯案的心態。   這些罪人,有一個剪影,可以撼動人:我們或許從未練習過與失去共處。
Thumbnail
  案例隨著集數推展,會變得愈發複雜。你可以看見一律被塞進「犯罪者」標籤的個體們,如何矯飾,或確實有所坦誠地描述自己犯案的心態。   這些罪人,有一個剪影,可以撼動人:我們或許從未練習過與失去共處。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書籍全名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因此,誠如書名,這本書以小說型態呈現出心理師與他的個案的諮商現場,以及心理師自己成為個案,和他的諮商師談話的歷程。透過每個故事,會發現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有解方,有的鎖也可能遺失了鑰匙,既然改變不了⋯⋯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書籍全名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因此,誠如書名,這本書以小說型態呈現出心理師與他的個案的諮商現場,以及心理師自己成為個案,和他的諮商師談話的歷程。透過每個故事,會發現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有解方,有的鎖也可能遺失了鑰匙,既然改變不了⋯⋯
Thumbnail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
Thumbnail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