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的同人誌販售平台 DLsite,有一個相當特別的功能,叫做「みんなで翻訳」。「みんなで翻訳」是一個翻譯平台,只要你會日文,任何人都可以幫平台上任何作品進行翻譯。
如果要成為該平台的翻譯者,首先要購買 DLsite 平台上所販售的同人作品,購買後才有辦法針對該作品進行翻譯。而當翻譯者翻譯一個作品後,必須先接受審核,審核通過後,你的翻譯作品才會上架到該平台上。
售出一個作品,將會獲得 20% 到 80% 的分潤。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翻譯者無法主張該翻譯作品的著作權。所以,當原作品由原作者被下架時,你的翻譯作品也會被下架,你的努力也白費了。
這個審核其實非常的嚴格,而且非常的主觀。簡單來說,翻譯者幾乎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必須逐字直譯,如果表達方式與原作品有些微的差異,審核一定不會通過。甚至他們龜毛的程度讓我覺得,審核人員就是故意挑毛病,為難翻譯者。
其實,日語本身是一種很微妙的語言,有時候同樣的句子,由不同的人看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就是日語很有趣的地方。不過這個平台上,審核人員覺得不對就是不對,沒有任何討論空間。
而日語生活對話中,經常省略人稱代名詞,所以有時很容易誤解其中的意思,也可能每個人的解讀不同。而中文則通常不會省略太多人稱代名詞,所以翻譯時可能會把人稱代名詞搞錯。這或許可能是因為我看得不夠仔細,我也可以理解審核是為了要維持一定的翻譯品質,但回饋的呈現方式,我覺得還蠻沒禮貌的。像是「翻譯錯誤要修正」「表達不佳要修正」,這樣不覺得他好像是老闆嗎?
我知道「要修正」,但你可以不要這麼不要直白地說
過於生硬的標準是什麼?
我覺得翻譯者和網站團隊應該是對等的,並不是老闆和員工的關係,我們也不是在考日語閱讀能力,基本的禮貌還是要有。而有錯誤的地方,審核人員只會說有錯誤,不會告訴你他希望如何翻譯。所以變成翻譯者必須不斷的「猜測」,他會喜歡什麼樣的翻譯。每次都是主動詢問才會提供「標準答案」,但問題是翻譯有「標準答案」嗎?
在台灣,使用國語對話的情境中,也會習慣性的加入一些台語詞彙,像是「水喔」、「哇嘎哩共」之類的(我個人不喜歡使用諧音,但為了更貼近日常生活,翻譯時可能會選擇諧音的方式)。甚至有些詞彙,只有台語可以表達,例如蚵仔煎、芭樂等,這些詞彙沒有人會用國語唸出來。所以,那種以日常生活為主題的作品中,呈現這樣的語言習慣,確實可以讓作品更自然活潑。
像我覺得很好的例子就是「我們這一家」和「烏龍派出所」。比起所有台詞都用國語配音,加入一些台語,更能夠自然表現出「花媽」或「兩津勘吉」的個性。我覺得這兩個角色的台灣配音,甚至都比日文配音還要自然。
所以,如果在漫畫中,當角色遇到難以接受的事情而喊出「えええ〜」時,根據角色的個性,我會想要用台語諧音「那ㄟ安捏~」來呈現,不過根據審核人員的說法,翻譯不能使用方言,而台語等於方言。
台語等於方言?
雖然日語中,「方言」一詞可能不算是貶義詞,但中文裡其實相當具有歧視意味,因為似乎在暗示方言並不是「標準」的語言,在台灣的歷史背景中,這種感覺更為明顯。
值得思考的是,在多數台灣人都懂「水喔」是什麼意思的情況下,這個詞彙還能算是方言嗎?我認為方言與否的定義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過於模糊,無所適從。
也是因為如此,在台灣,以方言一詞來形容台灣本土語言,已不符合主流價值觀了。畢竟國語和台語本來就不是「標準語」和「方言」的關係,不能說台語就是「不標準的國語」。
這樣的規定,勢必會導致翻譯者必須自我審查,如果要通過審核,只能改成「怎麼這樣~」這類審核人員應該會接受的直譯。
我嘗試的作品中,有一個地名刻意使用了「おねショタ」的諧音。為了讓讀者進一步瞭解其中含意,我就加入了註解,並把他翻譯為「姐弟戀」。當然,我也知道「姐弟戀」一詞,無法完整表達「おねショタ」的語意,但註解應該是以簡短易懂為佳,不希望註解太過冗長,所以才翻譯成「姐弟戀」。
「正太」是標準的國語詞彙嗎?
而審核人員留言裡提及「要修正」,卻不說到底是翻譯問題還是不能加入註解,後來留言詢問才說明,他不接受這樣的翻譯,並建議翻譯成「大姊姊與正太」。
問題在於,「正太」一詞顯然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中文詞彙,這只是將「ショタ」寫成漢字而已,這哪來的中文?可能很多人看到「正太」也看不懂是什麼意思。那麼,這樣的註解有何意義呢?是不是對「正太」一詞還要進一步說明?
我認為,他們所謂正確的中文表達與不正確的中文表達,這兩者界線過於模糊,讓翻譯者無所適從。他們無法接受更貼切日常生活的「水喔」,卻可以接受「正太」一詞,這很不合理。
「みんなで翻訳」的平台上,中文分為「簡體中文」及「繁體中文」。而奇怪的是,日文版的介面中,英語、西班牙語或德語等語言均以「英語」「スペイン語」「ドイツ語」等「語」來呈現;中文卻以「簡体字」及「繁体字」呈現。可見對這間公司來說,「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僅僅只是「字」的差異而已,這也表示日本企業對於華人文化的不了解與不重視。
「繁體中文」一詞本身並不是中立的詞彙不說,實際上「繁體中文」的使用者,也包含香港人或澳門人。他們的用詞習慣又與我們不同。這個平台的操作介面中,中文卻只有繁簡之分,到底所謂的標準在哪?難道香港人不能以他們的「標準」來進行翻譯嗎?
而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也有大量的簡體中文使用者,他們的用詞習慣又與中國國內的簡體字使用者有所不同,難道說馬來西亞或新加坡華人的中文就是不標準,甚至是「方言」嗎?
我認為自由創作,才是日本同人誌的精神,翻譯平台的審核制度,卻如此不自由,實在是非常的遺憾。
除了翻譯的工作之外,文字稍微超出漫畫對話框或原文沒有刪除乾淨等問題,都是審核不通過的原因。我認為翻譯是翻譯,漫畫編輯是漫畫編輯,不能要求翻譯者做漫畫編輯的工作。其實這種細節的問題,平台方可以主動修正。難道他們覺得這些工作也是翻譯者的專業嗎?
因為這些細節都要留意,工作時間必然會拉得很長。不能不讓我覺得,這間公司把翻譯者視為什麼都會做的廉價勞工,一點都不重視翻譯者的專業。
而且,其實文字表達不符他們的意,直接由審核人員主動修改就好了,何必要在那邊改來改去,猜來猜去。反正翻譯者從來都無法主張該翻譯作品的著作權,你想要怎麼改,我都無所謂。
「みんなで翻訳」的平台,開放不同翻譯者來翻譯同一個作品。也就是說,如果該作品由多個不同的翻譯者來翻譯,你翻譯作品的營收必然會分散到其他翻譯作品。
其實我一開始覺得這也可以是一種特色,因為每個翻譯者的翻譯風格不同,有些人可能翻譯的比較正經,有些人可能更貼近日常生活,如此一來讀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來購買不同翻譯者的翻譯作品,更符合日本同人誌的精神。
不過,因為審核機制並沒有給予翻譯者任何彈性,表示每個翻譯作品都大同小異,難以凸顯每個翻譯者的風格。那麼,一個作品由多個不同的翻譯者來翻譯,這樣的特色變得毫無意義了。
他們的審核沒什麼效率,每次申請審核,必須等待 3~4 天的時間才能知道結果。因為審核速度極為緩慢,這會讓我越來越不耐煩,到後來為了盡快通過審核,放棄自己想要的翻譯風格,自我審查成他們會接受的風格。
翻譯操作介面的留言功能,其實也不只是提供給審核人員留言,翻譯者也可以主動留言給審核人員。然而,這個留言功能,必須要等到申請審核後,審核人員才會看到。所以申請審核前,想要和審核人員討論翻譯上的細節,是沒有辦法的。
翻譯操作頁面的留言功能,除非申請審核,無人回應。
而每個作品,另外還有一個專屬的留言板,但似乎只用來通知審核結果。這些一定要申請審核才能得到回應的留言功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不明的留言功能
我認為,在翻譯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需要討論的細節,所以雙向溝通是相當重要的,然而,在這個平台上,並沒有順暢的雙向溝通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個作品審核超過三次沒過,平台有權拒絕繼續為你審核作品,所以相當於每個作品只有三次的溝通機會。其實如果審核標準較為寬鬆,允許由翻譯者自由發揮,那其實與審核人員的溝通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但問題在於,平台的審核如此嚴格,卻不提供翻譯者溝通的管道,我認為相當不合理。
我認為,這個平台應該是希望讓喜歡同人誌的業餘翻譯者參與翻譯作品。然而,實際上卻對翻譯品質的要求如此高,令人匪夷所思。畢竟業餘人士恐怕難以合乎如此高標準的審核。而平台的分潤也非常少,專業翻譯家可能也根本不願意參與。那麼,這個平台的定義就會變得模糊不清。
實際上,日本主管可能也無從瞭解審核人員在審核時,對於翻譯品質的要求,達到何種程度,可能也看不懂審核人員以何種語氣回饋翻譯者。我覺得透過這樣的審核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企業常見的問題。意即,企業管理層缺乏外語能力,而無從主動瞭解外籍員工的工作狀況,只能從數據或該員工以日語口頭說明才能瞭解工作情形。當然,這些日本公司的主管,大概也不瞭解台灣的語言環境,他們也不知道審核人員在審核過程過度執著於「標準」,導致翻譯作品的表達方式受到不合理的限制。
我知道「繁體中文」的審核人員,日語閱讀能力相當好,也非常仔細看原文及翻譯。但如此高標準的審核,是這個平台所需要的嗎?甚至讓我覺得審核人員以找出錯誤為樂。
我是不知道其他語言的審核標準,是否也如此嚴格。我懷疑審核人員對於翻譯作品的品質要求,只是基於審核人員個人主觀的想法,其實我覺得平台方未必都要求的如此高標準。
談談日本同人誌翻譯平台「みんなで翻訳」(2)——平台永遠是最大贏家?
談談日本同人誌翻譯平台「みんなで翻訳」(3)——審核人員的日語好不好?
談談日本同人誌翻譯平台「みんなで翻訳」(4)——拿自己的作品讓別人翻譯,會發生什麼事?
後來我放棄繼續把時間投入在這個平台上了,反正我也不是專業翻譯家或日語老師,可能我「直譯」的能力,不符合這個平台的標準吧。
總之,我覺得一點都不有趣。
然後呢,乾脆把這樣的審核機制,畫成一本同人誌後上架到 DLsite 平台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 DLsite 購買我的作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