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晶片變成武器,看懂科技戰背後的生存遊戲
兩個世界的科技競賽
想像一下,科技世界正在上演一場「龜兔賽跑」:
兔子陣營:台積電和NVIDIA這類巨頭,拚命衝刺3奈米、2奈米這些頂尖晶片技術,就像打造超跑,追求速度與性能的極限。
烏龜陣營:中國企業被美國禁令卡住脖子,只能回頭改良14奈米、28奈米這些「老一代」晶片技術,像改裝二手車,用創意彌補硬體差距。
2024年,中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R1人工智慧模型,號稱能在老舊晶片上「跑得比別人快」,就像用十年前的電腦順暢玩最新遊戲。這招真的管用嗎?這場比賽的結局,可能將改變全球AI產業的遊戲規則?
中國伺服器大廠「浪潮」為了訓練AI模型,改用華為設計的昇騰910B晶片(用中芯國際14奈米技術生產)。這顆晶片性能只有NVIDIA頂級產品的八成,但勝在「不被斷貨」。就像疫情期間買不到進口奶粉,只好找國產替代品,雖然味道差一點,但至少孩子不會餓肚子。
更聰明的是,深度求索的R1模型透過「減肥計畫」——刪除AI模型中不必要的參數,讓老晶片也能快速運行。這就像把一部3小時的電影剪成精華版,用舊手機也能流暢播放。
過去十年,科技公司沉迷於「比誰的模型更大」——就像蓋摩天大樓,樓層越高越驕傲。但現在,中國企業發現與其拚命蓋樓,不如研究「怎麼讓小公寓住得更舒服」。
中國選擇專攻「便利店模式」,透過兩招突圍:
中國的戰略像用二手車零件拼裝賽車,雖有創意,但三大問題難解:
中芯國際的14奈米技術經過改良,性能提升20%,但台積電3奈米晶片的效能仍是它的五倍。就像改裝車再厲害,也追不上F1賽車的極速。
為了提升老晶片效能,中國企業用「多顆晶片疊加」的技術,但這讓成本增加三成。就像為了省房租住郊區,結果通勤費反而超過市區房租。
中國自製的半導體設備只夠蓋平房,想蓋摩天大樓還得向日本、荷蘭買光刻機。但美國正施壓盟友延遲交貨,就像裝修師傅被對手扣住電鑽,只能用手動工具慢慢磨。
對企業高層來說,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財務算計:
一位基金經理人比喻:「這就像投資電動車取代汽油車的過渡期——你知道未來會變天,但不敢賭哪邊先到終點。」
當台積電專注為西方巨頭打造「AI超跑」,NVIDIA忙著設計「符合禁令的跑車」,中國則在開發「電動腳踏車的飆速秘訣」。未來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會選擇押注最先進的技術,還是改良現有工具?
當「夠用就好」碰上「追求極致」,哪種策略更可能活到下一輪科技戰?
這場比賽的答案,或許藏在你我每天用手機、上網、購物的選擇中——因為最終,市場才是科技戰爭的裁判。
數據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