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在最低工資(原基本工資)調漲,月薪從 105 年的新臺幣 20,008 元調至 28,590 元;時薪由 120 元調至 190 元,進而重新評估人力配置,希望能兼顧排班彈性與成本控制。時薪人力因其彈性調度的特性,常被視為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然而,若過度依賴時薪人力,反而可能導致隱形成本增加,陷入成本陷阱中。
舉例如下:
時薪 210,平日延長工時1小時應得 210 + 210 x 1.33 = 489.3 元
月薪 34000,時薪為( 34000 ÷ 30 ÷ 8)= 141.66,
平日延長工時 1 小時工資為 141.66 x 1.33 = 188.4 元。
「有做才有錢」是時薪工作者常見的認知,但他們同樣享有勞動法賦予的法定請假權利,包括病假、婚假、喪假、事假,以及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的產假、產檢假、陪產檢假與陪產假等。
因此,雇主需熟悉相關假別規範,並建立合適的管理制度,以確保假期時數計算正確,並依法處理未休假代金。詳細資訊請參閱下表。
📌 時薪月薪法定假期給薪對照表
建議企業在管理時薪制人員時,應避免「時薪員工有上班才有錢,休假等於沒有收入」的誤解。應事先訂定管理規範,並告知假期給薪方式,例如是給予特休代金,或者人力充足可在預定排班排定休假,以免產生誤解或勞資爭議。
在考量時薪制的薪資結構與工時管理時,別忽略背後的隱形成本。這些管理挑戰,若未妥善應對,可能影響團隊穩定性與運營效率:
如果你的機構面臨這些管理挑戰,可以適度結合月薪制的優勢,調整關鍵職位的用人策略,例如:
✔ 將核心崗位或穩定員工轉為月薪制,確保關鍵業務運作的穩定性。
✔ 搭配留任獎金與人才培訓,提升時薪員工的長期投入,減少不必要的流動成本。
✔ 建立更清晰的管理架構,確保時薪與月薪員工的職責劃分與獎勵機制公平合理,避免管理誤區。
🔹 我們的最終目標:透過適當的薪資結構調整與管理策略,打造一個穩健且靈活的團隊,讓組織能夠平衡成本與人才發展,邁向更可持續的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