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教會無牆 轉化》:打破藩籬,擁抱社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教會無牆 轉化》似乎在探討教會如何走出傳統的框架,更積極地融入社區,關懷弱勢群體,並與其他機構合作。從提供的摘錄來看,本書鼓勵教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服侍人群,並以實際行動來回應社會的需要。以下是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重新思考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教會的角色與使命

  • 超越圍牆: 本書的書名《教會無牆 轉化》已點明其核心概念,強調教會不應局限於教堂的四面牆內,而應該走入社區,關心社區的需要 [1]。
  • 關懷弱勢: 教會應當關懷弱勢群體,包括新移民、貧困人士等 [2-4]。這不僅是出於信仰的責任,更是實踐愛與關懷的體現。教會應當積極幫助有需要的人,將福音帶到他們的生活中 [5, 6].
  • 與街坊同心: 教會需要了解社區的獨特性,並與街坊和商家建立連結,一起關懷社區的需要 [6].
  • 天國的價值觀: 本書鼓勵教會以天國的價值觀來看待事物,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教會應該學習天國的價值觀,並將其應用於生活和服侍中 [3]。
  • 與神同行: 教會應該在關懷社區的過程中,依靠神的力量,並相信神會為他們開路。 在事奉中,教會應當信靠神,並以勇氣和決心去面對挑戰 [7]。

與機構合作

  • 合作的重要性: 教會應當與其他教會和機構合作,以擴大服侍的範圍和影響力。透過合作,教會可以整合資源,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2]。
  • 避免被「掛羊頭」: 在合作時,教會應當小心謹慎,確保合作的目標和價值觀一致,以避免被利用 [2, 5]。
  • 尋求共識: 在合作前,各方需要充分溝通,並就細節達成共識,以確保合作的順利進行 [2].

對待新移民

  • 接納與關懷: 教會應當接納新移民,不應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待他們。教會應當像對待本地人一樣關心新移民,並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弟兄姐妹 [3]。
  • 了解文化差異: 教會應當了解新移民的文化背景,並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在文化差異之下,需要理解和接納不同的行為和習慣 [5]。
  • 帶領人認識神: 對新移民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神,並體驗福音的大能 [5]。無論他們在哪裡聚會,都應該帶領他們來到神的面前。

實踐與反思

  • 勇敢與決心: 教會在關懷社區的過程中,需要有勇氣和決心,即使面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 [7, 8]。
  • 敏銳的心: 教會應當敏銳地察覺到社區的需要,並及時提供幫助 [9]。
  • 行動力: 教會在關懷社區時,應當要有行動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4, 9]。
  • 避免「消費」弱勢: 教會在關懷社區時,不應將弱勢群體作為宣傳的工具,而應真心幫助他們 [10]。
  • 避免「複製」: 教會應當根據自己社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服侍計劃,而不是盲目複製其他教會的模式 [11]。

總結

《教會無牆 轉化》這本書鼓勵教會打破傳統的藩籬,走出教堂的圍牆,積極融入社區,關懷弱勢群體。透過與機構合作、關懷新移民,並以勇氣和決心去實踐信仰,教會可以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成為上帝愛的管道。

讀者可以進一步思考:

  • 你的教會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區?
  • 你的教會如何關懷弱勢群體?
  • 你如何以實際行動來回應社會的需要?
  • 你如何在服侍中依靠神的力量?
avatar-img
7會員
85內容數
筆者在讀神學的時候讀了不少書,希望簡單的整理一下,方享給大家 出版專題頭像: 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出版專題底圖: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i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老師說話》旨在探討教師如何運用語言來改善學生的行為。從提供的摘錄來看,本書強調了同理心、鼓勵、和理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實用句子和對話,幫助老師以積極和支持性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以下是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運用語言來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並促進學生的成長。
這份書摘深入探討拜占庭神學中關於基督的深刻思考,涵蓋基督的神人二性、卡爾西頓會議的影響、一性論與卡爾西頓派的觀點差異,以及重要神學家的觀點(奧利金、偽狄奧尼修斯、馬克西姆、大馬士革的約翰),並探討拜占庭神學的神祕經驗、神人合作、圖像神學和靈修實踐等重要面向。最後,總結拜占庭神學對現代讀者的啟示。
這本書《托爾斯泰教育》似乎探討了教育的本質,並提出了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從提供的摘錄來看,本書深入探討了學習的真正意義,以及如何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下是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和目標。 教育的核心理念 學習的樂趣: 作者強調學習應該是有趣且引人入勝的
《情動於中》深入探討情感在生活中的角色,從哲學角度分析情緒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涵蓋愛、孤獨、憤怒、羞愧、嫉妒、依賴等情緒,並探討文化差異對情緒表達的影響。本書引導讀者認識情緒,從中學習成長,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這份書摘將帶領你探索字體設計的迷人世界,從中世紀的古老字體到現代的無襯線字體,深入了解各種字體的歷史、特色以及應用。我們將檢視幾款經典的字體,包括 Garamond, Times New Roman, Frutiger, DIN, Peignot, Fette Fraktur, Centaur,
這本書籍《基督宗教與儒家對談生命與倫理》探討了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在生命倫理和環境議題上的對話,提供了跨文化、跨宗教的視角。這本書不僅分析了兩種傳統的觀點,更引導讀者反思當代社會面臨的倫理挑戰。以下是從書中摘錄的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一窺哲學與宗教如何應對這些議題。 核心議題:人類中心主義與
這本書《老師說話》旨在探討教師如何運用語言來改善學生的行為。從提供的摘錄來看,本書強調了同理心、鼓勵、和理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實用句子和對話,幫助老師以積極和支持性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以下是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運用語言來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並促進學生的成長。
這份書摘深入探討拜占庭神學中關於基督的深刻思考,涵蓋基督的神人二性、卡爾西頓會議的影響、一性論與卡爾西頓派的觀點差異,以及重要神學家的觀點(奧利金、偽狄奧尼修斯、馬克西姆、大馬士革的約翰),並探討拜占庭神學的神祕經驗、神人合作、圖像神學和靈修實踐等重要面向。最後,總結拜占庭神學對現代讀者的啟示。
這本書《托爾斯泰教育》似乎探討了教育的本質,並提出了對傳統教育的挑戰。從提供的摘錄來看,本書深入探討了學習的真正意義,以及如何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下是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和目標。 教育的核心理念 學習的樂趣: 作者強調學習應該是有趣且引人入勝的
《情動於中》深入探討情感在生活中的角色,從哲學角度分析情緒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涵蓋愛、孤獨、憤怒、羞愧、嫉妒、依賴等情緒,並探討文化差異對情緒表達的影響。本書引導讀者認識情緒,從中學習成長,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這份書摘將帶領你探索字體設計的迷人世界,從中世紀的古老字體到現代的無襯線字體,深入了解各種字體的歷史、特色以及應用。我們將檢視幾款經典的字體,包括 Garamond, Times New Roman, Frutiger, DIN, Peignot, Fette Fraktur, Centaur,
這本書籍《基督宗教與儒家對談生命與倫理》探討了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在生命倫理和環境議題上的對話,提供了跨文化、跨宗教的視角。這本書不僅分析了兩種傳統的觀點,更引導讀者反思當代社會面臨的倫理挑戰。以下是從書中摘錄的一些重點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一窺哲學與宗教如何應對這些議題。 核心議題:人類中心主義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宗教 把自己當作宗教,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宗教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它們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力量來源。宗教教導我們信仰、堅持、愛與慈悲,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去克服,並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那麼,若我們將這些力量轉移到自身,把自己當作宗教,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用交換論面對神讓人走向邪惡 或許有人會抗議,反正我都有做好事,也都盡力服事了,而且我的確相信主耶穌的拯救,難道因此我希望上帝上我變成有錢人難道就不可以? 這樣說好了,你當然可以希望如此,這沒什麼問題,但考驗在後頭,就是你會不會因為沒有達成而產生不滿?畢竟,這世界上從不缺苦難不幸的人,我們自己也沒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Thumbnail
深愛主的誠懇之心,找到無窮幫助;耶穌再臨揭示共產世界真理,呈現神國深處奇蹟。與神同行,非追求神蹟,而是走入神國深處,近神認識祂的道與秘,將天國之道助人過有秩序的生活。人作弄世界,將遭報應,數百年後人口減少,為貪慾的報應。在基督信仰中,成為真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不僅信仰更學習,成為神永生冊上的得恩者。
Thumbnail
這一章劈頭就是擷取榮格在【心理學與宗教】書中的一段文字:「我並非是…說給那些擁有信仰的幸福人士聽,而是說給許許多多生命不再有光、奧秘逐漸消散,以及對他而言上帝已死的人們聽的。」
Thumbnail
當宗教崩毀時,我們何去何從? 上帝是否真的已死?
Thumbnail
參加了教會的生命成長營,終於稍微明白為何這麼多人的生命因著這個信仰而有巨大的轉變。 從一開始自我探索、生命根基的重建、生命清理,乃至自我價值認同,都在述說著一件最核心的概念:「神無條件愛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按著神心中獨一無二美好的形象造的。」 凡人的愛有其極限與缺陷,但神的愛源源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把自己當作宗教 把自己當作宗教,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當我們思考宗教的本質,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它們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和精神的力量來源。宗教教導我們信仰、堅持、愛與慈悲,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去克服,並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那麼,若我們將這些力量轉移到自身,把自己當作宗教,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本文討論了宗教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式微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用交換論面對神讓人走向邪惡 或許有人會抗議,反正我都有做好事,也都盡力服事了,而且我的確相信主耶穌的拯救,難道因此我希望上帝上我變成有錢人難道就不可以? 這樣說好了,你當然可以希望如此,這沒什麼問題,但考驗在後頭,就是你會不會因為沒有達成而產生不滿?畢竟,這世界上從不缺苦難不幸的人,我們自己也沒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Thumbnail
我從很小就進入到宗教中,或許是我想逃避當時困難的處境吧! 很多宗教都以家庭當包裝,缺少家庭溫暖、自信、肯定和支持的人就會被吸引,然後進入宗教過一個全新的生活,只要他一直沒有發現表裡不一的地方。 只要有名氣功勞,一定全是宗教的栽培功勞,一旦有了一些失敗失形象的事,那就一定是信徒個人的問題,而為了讓
Thumbnail
深愛主的誠懇之心,找到無窮幫助;耶穌再臨揭示共產世界真理,呈現神國深處奇蹟。與神同行,非追求神蹟,而是走入神國深處,近神認識祂的道與秘,將天國之道助人過有秩序的生活。人作弄世界,將遭報應,數百年後人口減少,為貪慾的報應。在基督信仰中,成為真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不僅信仰更學習,成為神永生冊上的得恩者。
Thumbnail
這一章劈頭就是擷取榮格在【心理學與宗教】書中的一段文字:「我並非是…說給那些擁有信仰的幸福人士聽,而是說給許許多多生命不再有光、奧秘逐漸消散,以及對他而言上帝已死的人們聽的。」
Thumbnail
當宗教崩毀時,我們何去何從? 上帝是否真的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