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吧,沒人會知道。」
「不行,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自己會知道。」
當我獨自在健身房舉重訓練,我的肌肉已經開始充血。這已經是最後一組,我已經做了 10 下,目標是 12 下,還差兩次。
「夠了吧?反正這一組都快做完了,少兩下根本沒差。」
我決定把槓鈴放回去。但就在這一刻,我想起《執行長日記》裡的話:
「無人知曉時的選擇,才能決定你是誰。」
我咬緊牙關,硬是把槓鈴再舉起來。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組訓練,這是我對自己故事的承諾。
前陣子,我開始閱讀《執行長日記》。這本書的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總結了他在人生與創業路上的 33 個重要觀念。
其中有一個概念深深觸動了我——我們的「自我故事」決定了我們的行動,而我們的行動,最終塑造了我們是誰。
「我們所相信的自己,決定了我們如何行動,而我們的行動,最終塑造了我們的身份。」
但有力量的自我故事,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證據來支撐,而這些證據,就藏在我們每天無人看見的日常選擇之中。
許多偉大的人,並不是等到成功後才擁有強烈的自我概念,而是先選擇相信自己是誰,然後透過行動不斷去證明這個信念,最終成為那個人。
例如:
這些故事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我從沒想過,「我相信我是誰」這件事,竟然深刻影響了我的行為,而我的行為,又反過來塑造了我的自我故事。
「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在為你的自我故事寫下新的一頁。」
這不只是那些站在世界巔峰的人才需要理解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日常的選擇,去改變自己的自我故事。
於是,我決定開始實踐它。
回到開頭的故事,我的實踐正是從健身這個微小的選擇開始的。
過去,每當訓練到最後一組、肌肉疲倦到發抖時,我總會說服自己:「今天已經很努力了,少做幾下、降低重量沒關係。」這個選擇看似微不足道,但事實上,每一個決定,都是在為我的自我故事寫下證據,決定我將在未來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塑造自己。
而正如《執行長日記》所說,這些證據不只是影響當下在健身房超越自我,而是會逐漸滲透到人生的其他領域,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
當我在健身房選擇不妥協時,我開始發現這股「我是個不輕易放棄的人」的信念,正在悄悄滲入我的生活:
💪 健身更有紀律:過去偶爾偷懶、找藉口不去運動,現在開始更堅持,一週五練,無論刮風下雨。
📖 挑戰學習:在面對自主學習中困難的部分時,我常常選擇跳過或放棄。但現在,我正在努力改變這個習慣,逐步扎實地投入到寫作和閱讀中,哪怕過程艱難,我也在嘗試持續堅持下去。
✍️ 工作更有耐心:當事情變得困難,我不再輕易覺得「這太難了」,而是提醒自己:「我希望成為哪種人?」然後選擇堅持,因為這才符合我的新自我故事。
⋯⋯
這不只是關於健身,而是關於我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雖然我至今仍在努力改變許多舊有習慣,但我相信,透過每一次的堅持,不斷累積那些正向的小證據,我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故事,讓原本的想法逐漸成為現實。
在閱讀《Diary of a CEO》之前,我從未意識到,我們每天的選擇,其實都在寫下我們的「自我故事」。
現在,我會更有意識地做決定,因為我知道:
「你的自我故事,將決定你的人生成就。」
這種改變,不需要從最難的地方開始。其實,就是從那些最微小的選擇開始——多堅持一下、多專注一點、多向前一步,你的自我故事,就會慢慢成形。
✅ 選擇在小事上更有紀律,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有紀律的人。
✅ 選擇在小事上堅持到底,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有韌性的人。
✅ 選擇在小事迎難而上,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不輕易妥協的人。
我們往往以為,重大的決定才能帶來改變,但其實更多時候,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往往是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
當我們在日常中選擇堅持、選擇專注、選擇主動行動,你就是在為你的自我故事寫下更強而有力的篇章。
「寫自己的故事,別輕易妥協。」
現在,輪到你來選擇:你想為自己寫下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