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六十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2. 白話文 平穩的事物容易掌控,尚未顯現徵兆的問題容易謀劃;脆弱的事物容易崩解,細微的變化容易散失。因此,應當在問題尚未發生時就加以預防,在混亂尚未產生時就加以治理。一棵足以合抱的大樹,最初生長於細小的嫩芽;高聳的九層高臺,是由一塊塊泥土堆砌而成;千里遠行,始於最初的一步。然而,強行為之則易失敗,執著於掌控則易招損失。因此,聖人順應自然,不強行干預,故而不會失敗;不執著於掌控,便不會失去。一般人處理事務,往往在即將成功時前功盡棄。若能始終如一地謹慎行事,則不會有失敗。因此,聖人並不追逐世俗的欲望,也不貪戀那些難以獲得的珍寶;他不盲目學習世人所追逐的技巧,而是反思世人所犯的錯誤,讓萬物順應自然發展,而自己不敢強行干預。 3. 解釋 這段話展現了道家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強調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開篇便指出,平穩的事物尚易掌控,未發生的變故尚可預謀,脆弱的東西容易崩壞,微小的變化也容易消散。因此,真正的智慧並非在災難發生後補救,而是在問題尚未顯現時就做好準備。這種思想類似於「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形成時便加以預防,而非等到病入膏肓才尋求解決之道。 接著,道家用三個極具畫面感的比喻——大樹、九層之臺、千里之行——來說明「積小成大」的道理。一棵參天大樹,最初只是細小的嫩芽;宏偉的高臺,是一層層泥土堆砌而成;千里遠行的漫漫旅程,也始於最初的邁步。這些比喻提醒人們,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從最微小的開始,只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就能達成目標。這與現代管理學的「漸進式成功法則」異曲同工,亦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名言緊密相關。 然而,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在「幾乎成功」時功虧一簣。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在事情即將完成時變得鬆懈,或者因為過度追求速度、貪求捷徑,導致前面的努力前功盡棄。因此,真正的成功不僅取決於起步,更取決於能否「慎終如始」,即在事業即將完成時仍保持與開始時一樣的謹慎態度。這也是為何有些人創業初期謹小慎微,然而在事業稍有成就後卻因驕傲自滿而導致失敗的原因。 接下來,道家進一步說明聖人的行事方式。聖人不追逐個人的欲望,不將稀有珍寶視為珍貴,這意味著他不會為了滿足私慾而耗費精力。他也不盲目學習世俗的知識,而是選擇反思世人所犯的錯誤,並以此為鑑。他的目標不是干預萬物,而是輔助萬物順應自然法則發展,這與現代「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相通。真正的領導者不是強行推動一切,而是創造條件,使事物能夠自然而然地運行。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三點: 第一,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成功的關鍵在於提前預測問題,並在問題發生前就加以解決。這適用於個人生活、企業管理,乃至國家治理。 第二,腳踏實地,積小成大。 偉大的事業來自於微小的努力,若能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最終必然能達成目標。 第三,謙遜低調,順應自然。 道家主張「不敢為」,即不過度干預、不強行控制,而是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長久穩定。 這種思想與現代許多成功學的理念相契合,例如「精益管理」提倡從小處改進、持續優化,「長遠思維」強調對未來的規劃與預測,以及「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認為最好的領導者並非強行干預,而是創造條件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 綜上所述,這段話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務實的智慧,適用於個人修養、企業經營,乃至國家治理。掌握這種智慧,便能在面對複雜世界時,從容不迫,順勢而為,最終達到長久穩定的成功。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 白話文 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處事無為,淡泊無味。無論大小、多少,都要以平和之心
1.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道」是萬物的根本奧秘,是善人的珍寶,也是惡人能夠依憑的依靠。美好的言
1.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 白話文 大國應該像江河的下游,像天下的雌性,成為萬物交匯的地方。雌性往往以靜
1.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 白話文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鮮魚一樣。用道來治理天下,鬼神也無所謂。不是鬼神不神,而是其神不會傷害人。不是其神不會傷害人,聖人也不會傷害人。兩
1.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 白話文 治國理政和順應天命,最重要的就是節制。節制,意味著早早地行善積德;早行善積德,便是積累深厚的德行;積累深厚的
1.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 白話文 若政治昏暗無光,百姓卻純樸敦厚;若政治明察細緻,百姓則變得缺乏真誠。災禍往往與福祉相依,福氣
1.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 白話文 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處事無為,淡泊無味。無論大小、多少,都要以平和之心
1.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道」是萬物的根本奧秘,是善人的珍寶,也是惡人能夠依憑的依靠。美好的言
1.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 白話文 大國應該像江河的下游,像天下的雌性,成為萬物交匯的地方。雌性往往以靜
1.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 白話文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鮮魚一樣。用道來治理天下,鬼神也無所謂。不是鬼神不神,而是其神不會傷害人。不是其神不會傷害人,聖人也不會傷害人。兩
1.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 白話文 治國理政和順應天命,最重要的就是節制。節制,意味著早早地行善積德;早行善積德,便是積累深厚的德行;積累深厚的
1.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 白話文 若政治昏暗無光,百姓卻純樸敦厚;若政治明察細緻,百姓則變得缺乏真誠。災禍往往與福祉相依,福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