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2. 白話文 平穩的事物容易掌控,尚未顯現徵兆的問題容易謀劃;脆弱的事物容易崩解,細微的變化容易散失。因此,應當在問題尚未發生時就加以預防,在混亂尚未產生時就加以治理。一棵足以合抱的大樹,最初生長於細小的嫩芽;高聳的九層高臺,是由一塊塊泥土堆砌而成;千里遠行,始於最初的一步。然而,強行為之則易失敗,執著於掌控則易招損失。因此,聖人順應自然,不強行干預,故而不會失敗;不執著於掌控,便不會失去。一般人處理事務,往往在即將成功時前功盡棄。若能始終如一地謹慎行事,則不會有失敗。因此,聖人並不追逐世俗的欲望,也不貪戀那些難以獲得的珍寶;他不盲目學習世人所追逐的技巧,而是反思世人所犯的錯誤,讓萬物順應自然發展,而自己不敢強行干預。 3. 解釋 這段話展現了道家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強調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開篇便指出,平穩的事物尚易掌控,未發生的變故尚可預謀,脆弱的東西容易崩壞,微小的變化也容易消散。因此,真正的智慧並非在災難發生後補救,而是在問題尚未顯現時就做好準備。這種思想類似於「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形成時便加以預防,而非等到病入膏肓才尋求解決之道。 接著,道家用三個極具畫面感的比喻——大樹、九層之臺、千里之行——來說明「積小成大」的道理。一棵參天大樹,最初只是細小的嫩芽;宏偉的高臺,是一層層泥土堆砌而成;千里遠行的漫漫旅程,也始於最初的邁步。這些比喻提醒人們,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從最微小的開始,只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就能達成目標。這與現代管理學的「漸進式成功法則」異曲同工,亦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名言緊密相關。 然而,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在「幾乎成功」時功虧一簣。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在事情即將完成時變得鬆懈,或者因為過度追求速度、貪求捷徑,導致前面的努力前功盡棄。因此,真正的成功不僅取決於起步,更取決於能否「慎終如始」,即在事業即將完成時仍保持與開始時一樣的謹慎態度。這也是為何有些人創業初期謹小慎微,然而在事業稍有成就後卻因驕傲自滿而導致失敗的原因。 接下來,道家進一步說明聖人的行事方式。聖人不追逐個人的欲望,不將稀有珍寶視為珍貴,這意味著他不會為了滿足私慾而耗費精力。他也不盲目學習世俗的知識,而是選擇反思世人所犯的錯誤,並以此為鑑。他的目標不是干預萬物,而是輔助萬物順應自然法則發展,這與現代「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相通。真正的領導者不是強行推動一切,而是創造條件,使事物能夠自然而然地運行。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三點: 第一,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成功的關鍵在於提前預測問題,並在問題發生前就加以解決。這適用於個人生活、企業管理,乃至國家治理。 第二,腳踏實地,積小成大。 偉大的事業來自於微小的努力,若能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步,最終必然能達成目標。 第三,謙遜低調,順應自然。 道家主張「不敢為」,即不過度干預、不強行控制,而是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長久穩定。 這種思想與現代許多成功學的理念相契合,例如「精益管理」提倡從小處改進、持續優化,「長遠思維」強調對未來的規劃與預測,以及「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認為最好的領導者並非強行干預,而是創造條件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 綜上所述,這段話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務實的智慧,適用於個人修養、企業經營,乃至國家治理。掌握這種智慧,便能在面對複雜世界時,從容不迫,順勢而為,最終達到長久穩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