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渴望被理解,卻從不表達自己

【覺察練習】渴望被理解,卻從不表達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你渴望被別人理解,卻從不在任何人面對表達、展現自己。

不想自己的問題,造成別人的困擾。是你給自己的合理藉口。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實內心真正的想法,是希望自己在別人心中舉足輕重。

在個人的「人生舞台」中,你就是主角。展現自己、讓自己被看見,才能滿足內心那個渴望被理解、被看見的需求。

學習如何表達、展現自我是在親密關係中不可避免的功課。也是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缺乏的。

在與人交流時,習慣扮演傾聽的角色,不習慣展現自己。漸漸的「自我」不見了,然後心生怨懟。認為沒有人理解自己。試問:你有給過別人機會理解你嗎?

在關係中,我們不能一直處於被動的角色。習慣充當傾聽者的角色。當自己成為主角時,期望別人來理解自己,卻從來不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因為害怕衝突,以為表面的和平能換來關係裡的和協。關係中,適當的爭吵,是促進關係必要的元素。

因為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你,而離開你。迴避、有時候是讓關係無法繼續的原因。一段失去連結、單向輸出的關係,最終必將走向結束、也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認知裡。認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結果、答案。

情緒的表達,是一種紓發,本就不具任何意義。是一種對親密的人表達、渴望被安慰、理解的過程。選擇不說,是因為怕別人的回應,不符合你的期待。卻忽略了陪伴也是一種安慰。

沉默不意味著別人不懂你,也不是不重視你的感受。有時候單純的陪伴也是一種無聲的安慰不是嗎?

在你的潛意識裡,總認為自己的情緒是有罪的。深藏在你內心深處的傷是,你的壞情緒是別人離開你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你無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本能抗拒那個有情緒的自己。

更新自己錯誤的認知。試著讓別人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學習如何跟另一個人互動。

一直活在自己內心的恐懼,而拒絕與人連結。最終不但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會斷送來到你面前美好的關係。

不要活在過去的傷痛中,現在的你已經不一樣了。懂得跟自己的情緒相處了,也一直在學習重建自己的認知。

希望別人理解自己之前,首先要學會表達自己。把你對別人的寬容,同等的用在自己身上。一段真正好的關係、對的人。不會因為你的不完美而離開。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8會員
290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追求內在成長,並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自己,而是為了更深刻地認識生命的本質,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許多人都會困惑於自己的定位: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該如何找到理想的職業、理想的伴侶,甚至是理想的生活環境。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都源自於一個核心——了解自己。只有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性格特質,
金錢與自由之間的平衡,從來就是一個難解的課題。金錢是工具,自由是目標,但如何不被工具束縛,依然能夠邁向目標,這需要智慧與勇氣。 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物質生活的基礎無法忽視。現實生活中的責任與壓力,往往讓人感到無法喘息。然而,正是這些壓力,才讓我們更加珍惜自由的可貴。自由不是逃避,而是選擇。 選擇
我們都活在地球這個幻境裡,不敢也不願覺醒。 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呢? 真正的愛是「允許他做自己」。但必須是符合社會規範的那個「自己」 所以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愛。因為你無法看著一個人在不屬於他的世界裡辛苦的活著。 認識自己以後,你有勇氣做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知道自己
在不同的關係中,看見不同的匱乏 在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時,往往會期待自己能成為對方生命中的一部分,並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我們希望能為對方提供支持,滿足他們的需求。然而,當這份價值被定義為經濟上的支持時,若我們無法達到對方的期待,便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進一步開始自我批判。 我們常習慣以自己的觀點
何謂「邊界感/界限感」?這是一種指一個人能夠清楚且健康地理解並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界線的能力。它體現於如何在這些界限內保護自己的需求、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需求。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能確保我們在互動中不失去自我。事實上,一段舒適且穩固的關係,往往來自於明
現代社會,人們常常將名聲和財富視為衡量個人價值和成功的重要標準。然而,真正的格局並非取決於這些外在的標籤,而是體現在我們看待問題的高度和心靈的寬廣度。格局,是一種超越物質追求的精神境界,它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與挑戰。 當我們在排隊時遇到插隊的人,往往會瞬間點燃我們的怒火,認為對方無
追求內在成長,並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自己,而是為了更深刻地認識生命的本質,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許多人都會困惑於自己的定位: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該如何找到理想的職業、理想的伴侶,甚至是理想的生活環境。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都源自於一個核心——了解自己。只有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性格特質,
金錢與自由之間的平衡,從來就是一個難解的課題。金錢是工具,自由是目標,但如何不被工具束縛,依然能夠邁向目標,這需要智慧與勇氣。 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物質生活的基礎無法忽視。現實生活中的責任與壓力,往往讓人感到無法喘息。然而,正是這些壓力,才讓我們更加珍惜自由的可貴。自由不是逃避,而是選擇。 選擇
我們都活在地球這個幻境裡,不敢也不願覺醒。 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呢? 真正的愛是「允許他做自己」。但必須是符合社會規範的那個「自己」 所以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愛。因為你無法看著一個人在不屬於他的世界裡辛苦的活著。 認識自己以後,你有勇氣做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知道自己
在不同的關係中,看見不同的匱乏 在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時,往往會期待自己能成為對方生命中的一部分,並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我們希望能為對方提供支持,滿足他們的需求。然而,當這份價值被定義為經濟上的支持時,若我們無法達到對方的期待,便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進一步開始自我批判。 我們常習慣以自己的觀點
何謂「邊界感/界限感」?這是一種指一個人能夠清楚且健康地理解並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界線的能力。它體現於如何在這些界限內保護自己的需求、情感和價值觀,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需求。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還能確保我們在互動中不失去自我。事實上,一段舒適且穩固的關係,往往來自於明
現代社會,人們常常將名聲和財富視為衡量個人價值和成功的重要標準。然而,真正的格局並非取決於這些外在的標籤,而是體現在我們看待問題的高度和心靈的寬廣度。格局,是一種超越物質追求的精神境界,它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與挑戰。 當我們在排隊時遇到插隊的人,往往會瞬間點燃我們的怒火,認為對方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