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AI)管理的時代,企業如何確定自己的角色?ISO 42001 不僅提供技術與法規上的指引,更強調企業應理解自身與 AI 之間的關係,這與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有異曲同工之妙。企業如何看待自己的 AI 角色,將影響其決策、風險管理與 AI 治理策略。
ISO 42001 指出,企業在 AI 管理系統(AIMS)中可能扮演不同角色,包括 AI 供應商(提供 AI 解決方案)、AI 生產者(開發與部署 AI)、AI 使用者(使用 AI 進行業務運營)、AI 合作夥伴(提供資料與技術支持),甚至是 AI 監管者(遵循法規並確保 AI 合規)。然而,許多企業往往低估自身在 AI 環境中的影響力,導致 AI 專案缺乏清晰的治理架構。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於尋找既有框架來解釋自身處境(Festinger, 1957)。在 AI 治理上,企業若無明確角色認知,可能導致 AI 項目決策模糊,甚至忽視 AI 帶來的道德與法律風險。例如,一家銀行若未意識到自己是『AI 使用者』與『數據處理者』,可能會忽略 AI 信用評分系統中的偏誤風險(Bias Risk)。
ISO 42001 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幫助企業釐清自身在 AI 產業鏈中的定位,確保 AI 管理不僅符合技術標準,也符合組織文化與法規要求。企業可透過以下步驟確立 AI 角色:
企業若希望在 AI 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先理解自身角色,並透過 ISO 42001 建立清晰的 AI 管理機制。這不僅是一種技術標準,更是一種『企業心理認知』的過程,能幫助企業在 AI 時代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