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我設限困住:我在加拿大升職|預備談加薪要準備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經歷了一件令我深思的事:公司主動升職並給予加薪。

加薪是我可預料的,但升職這個決定讓我感到意外。一直聽說,在外國升職,都是要很主動爭取,但我從來沒有主動提出過這樣的要求。還在想先過了第一年才算,因為總覺得自己是初來加拿大報到,先看一下情況,適應下環境。

經過這件事,就發現是否自己把自己設限了?你平日又會不會總是想:我做不到?其實身邊的人都知道你可以呢?

raw-image

加薪的準備與掙扎

雖然我沒有想過升職,但加薪還是有的,始終我過去一年某些事已經多過我本來應做的事,有些根本不在我的職責內也扛住了。

討論加薪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列出了過去一年的具體貢獻:完成了哪些重要專案、為團隊帶來什麼改變、解決了什麼問題。這些準備工作不僅幫助我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能力。

但是,老實說,當時的我甚至擔心我打算叫的價會不會顯得太過進取。害怕被拒絕、擔心影響工作關係、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值得更好的待遇。不過,我不斷想自己的具體貢獻,覺得我值得,然後想想最壞的結果:如果被拒絕了,不過是維持現狀;如果關係變得尷尬,至少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大不了就走了。把最壞的情況想清楚後,反而讓我更有勇氣往前走。

我在討論加薪前如何準備依據

我在討論加薪前如何準備依據


打破自我標籤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給自己貼上標籤:「我還不夠格」、「現在不是好時機」、「我可能做不到」。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中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 就是那種即使有優秀表現,卻總覺得自己是個冒牌貨,害怕被人發現其實自己沒有那麼厲害的心理狀態。另外還有「自我實現預言」的概念 - 當我們相信某件事會發生,往往就會不自覺地朝那個方向前進。如果我們總是用負面的標籤定義自己,確實會限制自己的發展。

現在回過頭來看,所有的恐懼和擔憂都源於對自己價值的不確定。當我們真實地面對自己,認可自己的努力和成長,就能勇敢地為自己發聲。

勇敢表達,相信自己,你會發現:世界準備好了,你身邊的人準備好了,只有你自己在限制自己前行。





我是一個Communicator及Marketer,在香港長大,現時定居加拿大多倫多,分享我在移居以及正職和自由工作方面的經驗和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身體往往比你更了解自己」。這些病痛,或許就是身體在對我發出警告,要我好好關照自己。
不知不覺已經在加拿大公司工作了 10 個月了!雖然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但公司內的同事大多數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這 10 個月裡,最讓我困擾的並不是我的專業技能,而是用英語與人溝通的能力。 尷尬Level 1:無法用英語清楚表達意思 這種情況通常發
作為一個寄出過百份履歷、參加十多次面試的人,我深深體會到在異地找工作的艱難。求職過程中,我瀏覽了許多人的分享,普遍建議有兩種:一是在LinkedIn上主動聯繫別人,約Coffee Chat,擴展人脈; 二是使用線上Mentorship平台ADPList。對我來說,LinkedIn的主動聯繫成功率
成年後,覺得Resilience(韌性)比起我懂得數學等的硬知識更關鍵,老實說,在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要做加減乘除外的算法,但每一天,每一個人也要面對大大小小的事情和難關。當然,我不排除會有人一路上也十分順遂,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要解決大小問題。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身體往往比你更了解自己」。這些病痛,或許就是身體在對我發出警告,要我好好關照自己。
不知不覺已經在加拿大公司工作了 10 個月了!雖然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但公司內的同事大多數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這 10 個月裡,最讓我困擾的並不是我的專業技能,而是用英語與人溝通的能力。 尷尬Level 1:無法用英語清楚表達意思 這種情況通常發
作為一個寄出過百份履歷、參加十多次面試的人,我深深體會到在異地找工作的艱難。求職過程中,我瀏覽了許多人的分享,普遍建議有兩種:一是在LinkedIn上主動聯繫別人,約Coffee Chat,擴展人脈; 二是使用線上Mentorship平台ADPList。對我來說,LinkedIn的主動聯繫成功率
成年後,覺得Resilience(韌性)比起我懂得數學等的硬知識更關鍵,老實說,在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要做加減乘除外的算法,但每一天,每一個人也要面對大大小小的事情和難關。當然,我不排除會有人一路上也十分順遂,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要解決大小問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科技業的快速升遷經歷,從基層客服到外商高階經理人的過程。成功關鍵在於選擇與策略。在不同職涯階段,透過自我充實、有效管理、善用團隊和市場需求等方法,作者逐漸提升影響力,並強調選對時機和方向的重要性,在職場中找到「遊戲規則」進行反向操作,才能實現快速職涯進步。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Thumbnail
「你有想過,即使換到新工作,很有可能至少有幾個月的薪水比現在少嗎?」 「對耶!的確很有可能……。」在進行履歷修改之前,一位年資將近 10 年的客戶這麼回答我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不是自己一直以為的。
近期思考職涯的主因,不太正面,主要是不太喜歡聒噪的同事, 這樣的出發點,而讓我非常困擾與覺得這個環境不是我想要的, 讓我每天出發上班都相當不舒服。而目前看起來,我應該謝謝自己發現這個困難點。 所以跟先生也開始討論,我真的適合做什麼? 也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專業,專業的定義是,老闆願意高薪聘請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Thumbnail
準備轉職的過程常需跟HR或獵頭溝通 通常第一通電話都會被問到: 「目前薪資」和「期待薪資」 你會怎麼回答呢? 以下分享我的個人經驗: 從前涉世未深傻白甜的我 一根腸子通到底 被問到目前薪資和期待薪資 總是直接全盤托出 這樣等於底牌被人看光光了 以致後續缺少薪資談判空間
Thumbnail
最近在公司內部有兩個難得的輪調機會,兩個職位跟所需技能大相徑庭。在反覆思索這兩個職位的過程中,我找了企業內的經理人、人資、兩邊部門的大主管,甚至是認識多年的知己。 在思考職涯轉換的過程中,連帶思考衍伸了很多職涯上從未思考過的議題。 - 我為什麼想要轉換跑道? - 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想培養什麼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科技業的快速升遷經歷,從基層客服到外商高階經理人的過程。成功關鍵在於選擇與策略。在不同職涯階段,透過自我充實、有效管理、善用團隊和市場需求等方法,作者逐漸提升影響力,並強調選對時機和方向的重要性,在職場中找到「遊戲規則」進行反向操作,才能實現快速職涯進步。
Thumbnail
我在入職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夢幻的高薪管理顧問職業、在華人擠破頭都想進的新加坡之後,反而陷入巨大的迷茫感。一直以來我都為著「考到好學校,拿到好工作」努力不懈,卻沒有人回答我「得到好工作之後,接下來呢?」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Thumbnail
「你有想過,即使換到新工作,很有可能至少有幾個月的薪水比現在少嗎?」 「對耶!的確很有可能……。」在進行履歷修改之前,一位年資將近 10 年的客戶這麼回答我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不是自己一直以為的。
近期思考職涯的主因,不太正面,主要是不太喜歡聒噪的同事, 這樣的出發點,而讓我非常困擾與覺得這個環境不是我想要的, 讓我每天出發上班都相當不舒服。而目前看起來,我應該謝謝自己發現這個困難點。 所以跟先生也開始討論,我真的適合做什麼? 也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專業,專業的定義是,老闆願意高薪聘請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Thumbnail
準備轉職的過程常需跟HR或獵頭溝通 通常第一通電話都會被問到: 「目前薪資」和「期待薪資」 你會怎麼回答呢? 以下分享我的個人經驗: 從前涉世未深傻白甜的我 一根腸子通到底 被問到目前薪資和期待薪資 總是直接全盤托出 這樣等於底牌被人看光光了 以致後續缺少薪資談判空間
Thumbnail
最近在公司內部有兩個難得的輪調機會,兩個職位跟所需技能大相徑庭。在反覆思索這兩個職位的過程中,我找了企業內的經理人、人資、兩邊部門的大主管,甚至是認識多年的知己。 在思考職涯轉換的過程中,連帶思考衍伸了很多職涯上從未思考過的議題。 - 我為什麼想要轉換跑道? - 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想培養什麼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