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拿起這本書,是因為我自己意識到在懷孕的那半年間,我陷入一個憂鬱且低落的狀態,我的人生因為懷孕這件事情遭逢巨變,我的工作因為懷孕必須減量,降低了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導致升遷和加薪都受到影響,而我喜愛的接案工作也因為不能搬重物而需要立即暫停,同事、老闆、親戚、朋友對於我的關心消耗了無數的社交能量,我變得嗜睡、容易疲累、越來越懶得說話,下班後的閱讀習慣也越來越難以維持,我看著體重增加,卻無法去健身房運動,對口袋名單中的餐廳再也提不起興趣,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我很不快樂。
看著先生的生活從未改變,和朋友聚餐、打球,工作也毫無影響,在我訴說我的苦悶時,先生認真的聽完之後認真地問我:「你希望我怎麼幫妳?」天呀,我怎麼知道?我看起來像懷過嗎?然後我發現再讓我跟一個木頭溝通我可能會累積更多怨氣,當男人真好,好到讓人嫉妒,女生心裡的千迴百轉他也難以理解,我想當時我需要的是個有同樣經歷的女性,陪伴我梳理一些難以理清的情緒問題,而這本書就是個好選擇。
本書會分享女性孕期變化、兩性關係和親子教養問題,我會列出喜歡的句子和值得討論的故事和大家一起討論,一同成長吧!人這一生為何而來?
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只要你努力,就會一直進步。到了中年,也許你會思考另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賺錢,為什麼工作?這需要一個答案。所以,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父母更需要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父母。
我是先確定想要小孩才選擇結婚的,我有幸出生在一個幸福和樂的家庭,我體驗過家人之間的緊密連結,我會陪著我媽一起做年夜飯、會和我爸討論社會議題,在未來的某天,我也希望能和自己的子女延續這份愛,願意生孩子這件事,當然是因為愛。
還有我的姐妹跟我分享他想生孩子的理由:「妳用心對待老公他還可能會愛上小三,但妳用心對待自己的孩子,他永遠愛妳,他一輩子都是你的家人。」
妳們呢?
生育是場冒險,你的隊友可靠嗎?
有時候,不是思想改變行動,而是行動改變思想。要讓你的男人知道,男人有了一個家,不是來當老大爺的,而是來照顧家人的。
相信大家都有聽說,女性在懷孕的就有母親的自覺,但男人要等到寶寶出生後才會慢慢長出當父親的自覺,女性的母愛源自於生物本能,一個物種要延續下去,除了雄性不斷播種之外,還需要讓新生命得以存活下來,因此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雌性在分娩之後,會湧出一種我們俗稱為「母愛」的東西,來保護新生命足以延續。
但我們是人類,人類是可以被教育的,包含讓男人儘快擁有父親的自覺這件事。
- 很多男人並不知道,他們如果不付出愛,也就得不到孩子的愛。人有時候是需要在上位的,才能有全域觀念,才能成長。而對一個男人來說,做父親是這難得的「領導機會」。他認真對待一切,會給他認真的回報。
- 曾經,你是個女孩,你結婚只是為了愛情。你所有的擇偶標準,都是在為自己尋找伴侶。但此時此刻,你即將是母親,而你將為你的孩子找一個什麼樣的父親呢?他不能服蹣跚的你過馬路,那你將來如何讓他拉著學步的孩子看紅綠燈?
- 「你一定要讓丈夫做,做到這些家務事『內化』,做到他習慣,做到他從中發現了勞動的樂趣,做到讓他明白『小事不做,何談大事』的道理,這是她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否則,他始終會是懶惰的父親,是家裡的廢物。現在是你的負擔,老了是孩子的負擔。」
- 喪偶式育兒人人理解,但其實「詐屍式育兒」更糟,詐屍式育兒指的是,配偶長期裝死,關鍵時候會跳出來唱反調。媽媽教了孩子千百遍應該專心學習,卻被爸爸一句「出去玩一下沒關係吧,要給孩子美好的童年。」在教育上,永遠有人在扯後腿。
- 如果你的男人家暴、賭博或者吸毒,在這樣的婚姻中,不管你多麼放不下,也請你想一想,你的孩子需要這樣的父親嗎?我還要說一個殘酷的事實,大部分受家暴的女性,在家裡也得不到兒女的尊重和原諒。兒女甚至會比厭惡父親更深地厭惡遭受家暴的母親。
育兒的鬼故事聽多了,如果真的真的,很不幸,你的隊友不是那麼可靠,甚至可能會對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請妳開始將精力和時間投入自我成長上,離開他及時止損。
這家中還有一個小孩, 是妳自己
母性也許只是一時衝動。當一個人面臨人生的很多困難,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也許會自我激勵:「我是母親,我必須撐下去。」孩子成為最強大的心理支持。也許會失聲痛哭:「如果沒有你,我現在會好得多。」兩種可能都存在,人性有多堅強,就有多脆弱。
這是我讀到最溫柔的一個章節,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經過了許多美化,「母愛」是種讚揚,也成為了一種枷鎖,好像成為了母親,就應該接受高道德標準的評價,為了孩子犧牲,才算是好媽媽,我記得我在懷孕四個多月時,和媽媽一起回外婆家,在午後的聊天時光,我收到了考試通過的消息,我開心地拉著我媽轉圈,結果我遠遠地聽到我外婆喊說:「都要當媽媽的人了還這樣謀頂丟(應該是不穩重的意思?)」哇,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媽媽」這兩個字像是什麼鐵鍊一般禁錮我的靈魂( ◜◡‾)
各位準媽媽們一定要謹記妳先是人,然後才是女人,最後是母親。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書中提到作者在對孩子發過脾氣之後,向他解釋說:「我是人,一定會有脾氣,脾氣總要有個出口。有時候,是你離我太近,你擋在情緒的出口上了,你得忍。因為,你也是人,你也會有脾氣,你不高興的時候,也會對我哇哇大哭,然後發脾氣,但我也忍了。」這般誠實的交流讓我備受感動,有時候我們總認為孩子不懂而一肩扛起所有,辛苦地塑造出一個如同神明般強大的形象,卻忘了親子關係有時候是一同成長的,除了親子關係之外,孩子也是家人,不應該獨斷地認為孩子就是不懂。
- 愛是很複雜的,什麼樣的愛都不能令人百分百滿意。既然如此,那就別強求得到,也不強迫自己付出。你得到的,就是你得到的。你能給的,就是你能給的。你做不到的事,他也做不到。我們不避一昧強求無條件的愛。
- 愛,是一種感情,有時候必須是在當事人有「不愛的權利」時,才可能發生。
- 成年家長,要接受「我可能有毛病」這件事,該療癒療癒,該成長成長。孕育是一次共同成長,家長的心態決定孩子的狀態。
- 家長們的無限付出,也許是沈迷於母職懲罰帶來的殉難感。而受壓之後的小孩,要麼做出極端行為,要麼成白眼狼。
當父母也沒有一次到位的,每個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承認錯誤並適時調整,保持親子之間的溝通,才是幸福家庭的基石。
結語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社會上對於父職及母職教育的匱乏,對於這兩個角色,還有許多方向可以努力,但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卻被忽略,生活沈浸在無窮無境的忙碌之中,而在這種環境誕生的下一代,又會長成什麼樣的孩子?書中除了女性的心理狀況,作者也分享了許多親子教育的小故事以及孕產相關的知識,是屬於日常可以輕鬆閱讀的書籍,格友們有興趣也可以到附近的圖書館借閱或參考以下的購買連結,謝謝大家(ゝ∀・)b《你不是天生為母則強,只是必須學著勇敢》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