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總說:「作文一定要用成語!」結果你努力想擠進「風和日麗」、「雞飛狗跳」,結果文章讀起來就像老電影重播,聽了想打瞌睡。更慘的是,成語不會用還硬塞,感覺像是語文版的積木,堆得亂七八糟,還怕老師發現你在「偷懶」。其實寫作根本不用這麼苦哈哈!重點是用你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嘴巴說故事,寫出讓人「哇,這文章有戲!」的感覺。今天,這篇文章要打破「作文一定要用成語」的迷思,帶你一步步學會:不用成語,也能寫出好文章,而且可能更好。

來源:網路
成語不是寫作的唯一鑰匙
你沒看錯,寫作真的不要使用成語。
「可是從小到大,老師不都教我們要在作文中使用成語,以使文章煥發光彩?」你正困惑地想著。
成語固然是很濃縮精鍊的語言。然而,運用久了,會讓人產生疲乏之感,反而流於形式與老掉牙。另外,現今學生對於成語愈來愈陌生,要求文章要使用成語,根本是無期待可能性的。因此,我強烈建議:不要用成語寫作!不要用成語寫作!
你會困惑地問道:「不用成語能寫出好文章嗎?」「不用成語能讓提高分數嗎?」
當然沒問題。
四種句式大比拼
請看以下四個例子:
1.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成語句】
2.夜裡,一片漆黑,看不見往常的月光,只有陣陣的狂風,打在我的臉龐,我的身體,我的每一寸肌膚。【白描句】
3.沈鬱的黑幕,無情吞噬了月光的皎潔,徒留闃黑。冷冽的寒風,「刷!刷!刷!」抓傷廣袤天地。【文青句】
4.冷冽的秋風颳向樹叢,驚起林中休憩的群鴉,倏地「嘎嘎嘎」鼓翅飛起。」再寫「月黑」:「朝向那夜幕低垂,伸手不見五指的天。」【感官句】
哪一句比較好呢?
拆解成語:學漫畫家分鏡
成語「月黑風高」,我們可以先切成兩個部分:「月黑」、「風高」。
「月黑」是指沒有月光的夜晚。我們可以把所見再分為兩個鏡頭:第一,寫「月」。第二,寫「黑」。這就是所謂的白描法,句子就變成:「夜裡,一片漆黑,看不見往常的月光」。
當然,如果你習慣走文青路線,可以使用譬喻,將黑夜喻為黑幕,再加入符合自身心情的詞語給景物,並運用擬人,讓黑夜吃了月光,於是句子就變成:「沈鬱的黑幕,無情吞噬了月光的皎潔,徒留闃黑」。
「風高」是指風很大,一樣使用白描,描繪風一直向你迎面狂吹,句子就變成:「陣陣的狂風,打在我的臉龐,我的身體,我的每一寸肌膚」。
同樣的,我們可以給風一些修飾語,給一點聽覺的效果,並利用擬人,讓句子更生動。文青式的句子變成:「冷冽的寒風,『刷!刷!刷!』抓傷廣袤天地」。
看完後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覺?
我自己覺得,無論是白描、沒有修辭的第二句,還是賣弄一點文采的第三句,都比使用成語的第一句來得好!除了句子更長,更有畫面感以外,重要的是能夠呈現不同讀者的個性,有些文字平淡,有些文辭華麗,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感官描寫:學鬼片導演鋪陳
當然,如果自己對於感官摹寫非常擅長與熟悉,不妨運用三個感官,進行多元的描摹。
感官主要有: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身(觸覺)等五種。
在此先提醒一下,大家有沒有觀賞鬼片的經驗?有發掘鬼片的嚇人邏輯嗎?
正常來說,鬼片不會一開始就讓你看到鬼,而是先鋪陳情境。諸如主角聽到一陣淒厲的吼叫聲、嗅到腐爛的發霉味,或者突然颳起陰冷的寒風,拂過後腦門等等,直到最後才會讓七孔流血的鬼,亮出原形,現身在主角眼前。
分析一下導演的拍攝順序:先是「吼叫聲」(聽覺),再者「發霉味」(味覺),隨後「寒風」(觸覺),最終「鬼登場」(視覺)。這樣做的好處有二:第一,鋪陳情境。透過一連串詭異的狀況,觸發觀眾與主角緊張的心理。第二,營造懸宕。藉由不尋常的「小事」發生,讓觀眾與主角產生「疑惑」,到底是「碰巧」,還是真的「有鬼」。
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拍攝技巧,轉手運用在寫作上,讓其他感官先出現,視覺最後現蹤。
同樣以成語「月黑風高」為例,不妨先寫「風高」:「冷冽的秋風颳向樹叢【觸覺】,驚起林中休憩的群鴉,倏地「嘎嘎嘎」鼓翅飛起【聽覺】。」再寫「月黑」:「朝向那夜幕低垂,伸手不見五指的天【視覺】。」
如此,讓平日慣以「視覺」為主的人們,可以藉由其他感官的刺激,觸發無窮的想線空間,增進文章的可讀性。
借力使力:從成語改寫
我們可以拿常見的景物成語,進行改寫操作,例如:
風和日麗、春和景明、歲月如梭、冰天雪地、秋風蕭瑟、野芳幽香、夏木繁蔭、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波瀾不興、桃紅柳綠、崇山峻嶺
具體步驟如下:
1.選一個成語(如風和日麗)
2.分析它的意思(風舒適、天氣晴)
3.將內容拆解為具體畫面(陽光怎樣照射?風吹在身上是什麼感覺?)
4.盡量從五感描寫,再補上個人感受
「冰天雪地」,文青感的同學這麼寫:「樹枝上掛滿著冰晶,彷彿好像每片葉子都被凍結在寒冬的呼吸中,這刺骨的寒風如刀子般割在我臉龐。整個天地好像被一層絨白色的毛毯給包袱著。」另外一位直率同學則是:「一陣寒風吹起,冰冷的空氣重四面八方而來,地上的土不見了,因為上面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雪毯,令我冷得瑟瑟發抖。」
「野芳幽香」,感官敏銳的同學寫出:「雨後的庭院中,青綠樹叢間錯縱著細細綠芽,百花在旁搖搖起舞,在風的揉摻下,有著像是被雨滴洗滌過的清香。」
從弱勢班到佳作
我將這套方法,教給「重補修班」的學生。會來上重補修,可想而知學習成就相對較低,底下是他們的作品,你覺得有寫得比一般學生差嗎?
1夏木繁蔭
夏日午後,陽光透過密集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彷彿是時間在綠色的濃蔭中凝結了。微風輕拂,樹梢微微搖曳,帶來了片刻的清涼,讓人不禁沉浸在這片天然的庇護中。
2崇山峻嶺
巍峨的山勢矗立於天際,冷冽的山風撫過臉頰,帶來了清新的泥土氣息。看到遠處聳拔的山頂在陽光下閃耀著鋒利的岩石輪廓。
3秋風蕭瑟
遍地的楓葉,枝椏上搖搖欲墜的樹葉,正隨著一陣接一陣的呼嘯聲,緩緩而落。
4風和日麗
早晨,暖和的陽光灑在我的臉上,微風帶給了我一絲的涼快,美麗的景色,沒有烏雲的遮掩,灌溉了我美好一天的起點。
5山清水秀
四周環繞著綠意盎然的山丘,溪水輕柔流淌,空氣清新而宜人,風景如畫,宛如人間仙境。
6野芳幽香
漫步於野外,彷彿置身花海中,每一朵花都是大自然的藝術品。花香四溢,讓我忍不住輕輕嗅。
7冰天雪地
凜冽的冰雪與刺骨寒風,使人寸步難行。厚厚的白覆蓋了整片大地,一棵棵松樹都變成了巨大的雪人。
這些作品雖然出自補修班學生,卻絲毫不遜色。這正說明只要方法正確,每個人都能寫出動人的文字。
用自己的文字,寫出真實的情感
最後,請大家思考這段文字的問題?
那天,月黑風高,寒風刺骨,我感覺舉步維艱,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人窮志短,我只能咬牙苦撐……。
成語多,並不等於好文章。這些成語雖多,但畫面模糊,缺乏個人感情,就像成語接龍,失去了真實與鮮活的力量,讀來索然無味。
寫作,不是比賽誰會堆砌更多成語,而是讓讀者讀到「你」:你的觀察、你的感受、你的獨特視角。這樣的文字,才會真正動人。作文教學應該從死背、套語的機械化寫作,回歸生活觀察、感官描寫、真實情感的表達。讓學生看到,寫作可以不靠艱深詞藻,也能很有力量。
不是教你不用成語,而是教你用自己的語言,去描寫獨一無二的感受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