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公眾利益間,大多數國家的著作權法都允許在合理且必要的情況下使用他人的著作,而日本是以法定的例外來製造利用著作權資料的空間,例如私人使用、教學等用途都被允許在未取得授權的狀況下使用著作權資料。這與美國的「合理使用」原則不同,而較接近於歐盟的做法。
日本在 2018 年進一步修正了著作權法,引入針對文字與資料探勘(Text and Data Mining,TDM)的例外條款。這項修正也使日本成為全球對人工智慧(AI)最友善的國家之一。根據此條款,只要不是為了讓人類享受作品中的思想或情感,且不會「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擁有者的利益,AI 開發者就可以不經授權使用資料以用於 AI 訓練。
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的例外條款涵蓋了商業用途的 TDM,因此被視為非常寬鬆,甚至可能允許使用非法取得的內容,2023 年 6 月,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表示,根據日本著作權法,日本的 AI 公司可以使用「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來進行 AI 訓練,甚至包括盜版的資料:「無論是出於非商業目的、商業目的,還是複製以外的行為、來自非法網站等」。日本對 AI 的態度,甚至讓知名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公開表示,日本已經成為機器學習的天堂。
Yann LeCun 表示日本已經成為機器學習的天堂。 Source: Yann LeCun on X
日本希望藉由允許廣泛的 TDM 使用,來塑造良好的 AI 發展環境。但儘管如此,日本的著作權法對於如何解釋 TDM 例外,仍然缺乏詳細的指引,且過於寬鬆的例外條款,實際上也造成了國內創作者與 AI 開發商之間的衝突。
日本傳統上是屬於大陸法系,但也有採納英美法的部分作法。針對人工智慧,日本則傾向依據現有法律,而非針對特定產業進行立法。由於針對著作權與 AI 的日本判例仍然稀少,為了在等待司法判斷的過程中緩解各方的憂慮,讓 AI 能繼續發展,日本文化廳在 2024 年 1 月發布了「關於 AI 和著作權的考量」(AI と著作権に関する考え方について),並徵求公眾意見。該文件於 2024 年 3 月 15 日正式發布。
「關於 AI 和著作權的考量」(AI と著作権に関する考え方について)Download
儘管此文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仍然是重要的政策指引,例如:
準據法
如果著作權的侵權結果發生在日本,則適用日本著作權法,而以下情況可能提高適用日本著作權法的可能性:
- AI 的訓練在日本國內的伺服器上執行
- AI 的生成階段是在日本國內的伺服器上執行
- 生成式 AI 服務向日本國內用戶傳送生成之內容
開發模型
- 如果 AI 開發者蓄意調整模型,以便產出有著作權保護的創作,就很有可能失去例外條款的保護;反之,如果只是無意間的產出,就可能適用例外條款。
- 如果 AI 產生的內容與特定創作者的風格極為近似,並且影響到原本創作者的市場,是否就代表「不合理地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這沒有標準答案,但創作者可能有著作權法之外的救濟方式。
- 如果利用私人資料庫,例如新聞網站的內容來訓練 AI,有可能造成「不合理地損害」,尤其是當 AI 公司沒有另外付費來取得訓練 AI 的授權時。但如果內容提供者沒有利用適當的技術保護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 TPM),例如 robots.txt 來保護資料,優勢可能會往 AI 公司傾倒。
- AI 公司應該盡可能避免使用盜版內容來訓練 AI 模型。
侵權行為
- 即使有著作權侵害,通常不需要銷毀整個 AI 模型,除非是極罕見的情況,例如該 AI 模型生成的內容有極高機率會侵害著作權。
- 如果 AI 的使用者不知道有原始作品存在,而 AI 模型也沒有使用原始作品進行訓練,則即使 AI 產生的內容與原始作品近似,也不會造成侵權。
- 當使用者蓄意利用 AI 產生侵權的內容時,如果 AI 的開發商已經盡到合理的努力來預防侵權,有機會免除責任。
- AI 系統無法擁有著作權,而使用 AI 的人是否能獲得著作權,取決於他利用了哪些指令來操作 AI,以及產出的成品是否滿足著作權保護要件。
整體而言,雖然日本的做法相對寬鬆,但與其他國家差異並不如想像中的大,很難再被稱為是 AI 的「天堂」。另外,2024 年 4 月 19 日,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公布了(AI事業者ガイドライン,AI Guidelines for Business),雖然不具法律效力,但很適合 AI 開發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