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感謝爸爸當年咬牙花了大筆錢送我和哥哥出國讀碩士,讓我們把英文練好。英語能力的確為我們在交友、求職、就業等方面帶來了不少機會。我的兒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全英文班學習,小學也持續參加英語班,但他始終不喜歡英文。上了國中後,他明確表達希望把時間花在其他科目上,因此我們把英文班停掉了。
爸爸知道後非常憂慮,從此每週回娘家見到面,他都不斷要求我幫兒子找英語家教。他不理解我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投資資源提升孩子的英文能力。在他的觀念裡,孩子要逼、語言多接觸就會變好。我已經向他解釋過兒子的學習狀況,但他並不理解,也不覺得這是重點。他甚至直接告訴孫子:學校教的文法都不重要,只要透過家教練習聽和說,就能提升英語能力。我認同爸爸對於英文的想法,英文確實是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國際溝通、資訊獲取和職場發展方面都有其優勢。我們也的確曾經投注不少資源和時間在兒子的英文學習上。然而,它是否是最重要的,則因人而異。
另一方面,從兒子出生,我就採取了和上一代不同的教養的方式。加上已經是青少年的他,學校課業很繁重,因此我希望尊重他自己在學習上的安排。畢竟我的孩子並不是我,他在個性、學業的興趣和強項和我天差地別,我不認為能複製自己過往的經驗。
面對爸爸的堅持,我能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找到更好的對應方式,讓這件事不再成為我內心的負擔。我的策略是:
- 設定「爸爸的固定播放清單」減少情緒反應: 我知道他一定會提起這件事,就像每天太陽會升起一樣,當我對這件事有預期,就不會感到那麼煩躁。
- 轉換內心的 OS:當爸爸開始念時,我可以理解他的正向意圖,並「翻譯」他的話。例如: 把「你怎麼這麼不幫孩子想,不去幫他找英文家教!」 翻譯成:「我的愛就是嘮叨。」 ;把「父母就是要要求小孩聽話!」 翻譯成:「這是阿公的時代觀念,他就是這樣帶大孩子的。」
- 設計回應方式,減少情緒波動:我可以準備幾個標準回應,讓自己不需要每次都煩惱或是有情緒波動。
- 幫助兒子減少壓力,面對阿公:我也會和兒子討論,了解他的想法,同時讓他知道阿公對他的關心。例如:
- 「阿公其實是關心你,只是他的方式是用念的,這是他的習慣,不是你的問題。」
- 「當阿公講要上英文的時候,你可以笑笑的轉移話題,或者點點頭,不需要爭辯。」
我明白,爸爸的出發點是希望孫子能夠擁有更多機會,而他的表達方式則是基於他過去的經驗與信念。儘管我們的觀點不同,我選擇接受他的關心,但要盡量不讓這件事影響我的情緒和我們的關係。我會持續調整自己的心態,也幫兒子找到最適合他的應對方式,讓家庭關係能夠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維持和諧。
文末附上紀伯倫(Kahlil Gibran)在<<先知>>中的一段文字:
孩子
一個懷裡抱著嬰兒的婦人說,跟我們說說「孩子」吧。
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