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 Vivian,目前是 Elite Prep唯安特美語的教育顧問,專注6-14歲孩子的英語學習與發展。當年我在連鎖教育機構工作,發現不只孩子,很多家長也有相同的困擾:聽得懂英文,但一開口就卡住!今天,我想用我的經驗與研究,幫你拆解這個問題,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能找到突破「啞巴英語」的實用方法。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困境吧!
聽力強,卻不敢說?
你或你家孩子有沒有這樣的狀況?聽得懂英文影片,考試聽力拿高分,單字量也不錯。
但一到「開口說英文」,就開始支支吾吾、卡詞,甚至尷尬到不想講。
這種現象叫「啞巴英語」,在台灣非常普遍,不只孩子,許多家長也遇到同樣問題!
我在連鎖機構教過小學生,也聽到家長說,「我聽得懂同事的英文,但開會時完全不敢講,怕說錯被笑。」
其實,這不是你或孩子英文不好,而是學習方式出了問題。讓我們一步步來拆解原因,並找到解法!
學語言的「輸入 vs. 輸出」:為什麼平衡很重要?
台灣的英語教育,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聽」和「讀」(輸入 Input),但「說」和「寫」(輸出 Output)卻練得很少。
這就像你每天看別人打籃球,卻從不自己上場,當你真的站到球場時,當然不知道怎麼投籃、運球!
聽力強 ≠ 口說流利
- 聽力是「辨識語音」,口說是「即時組織語言」,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大腦運作模式。
- 你可能聽得懂,但如果沒練習開口,舌頭就是跟不上大腦。
我在連鎖機構見過小四學生,聽力測驗滿分,但要他用英文自我介紹,卻卡在第一句「My name is...」。家長也有類似經驗,X上有家長說,「我能聽懂客戶的英文,但一開口就卡住,真的很尷尬。」
「翻譯式思考」:大腦轉不過來的元兇
你或孩子開口講英文時,大腦的流程可能是這樣:
- 先用中文思考句子。
- 在腦內翻譯成英文。
- 檢查文法對不對。
- 才勉強講出口。
這就是為什麼講一句話要卡超久,因為大腦根本來不及反應!但外國人說話時,直接用英文聯想,話就脫口而出,沒經過中文轉換。
我在連鎖機構教過小五學生,他們用「翻譯式思考」講英文,結果一句話要停頓好幾次。家長也有同感,Dcard上有家長說,「我用中文想好再翻譯,結果講出來慢到不行,同事都等得不耐煩了。」
解法:讓自己或孩子用「英語模式」思考,而不是先翻譯!
- 多聽簡單的英語對話,習慣用英語直接理解。
- 用影子跟讀法(Shadowing)訓練大腦與嘴巴的協調。
- 鼓勵用簡單句子直接表達,不糾結文法。
害怕說錯:導致「乾脆不講」的心理障礙
不只孩子,很多家長也因為怕說錯、怕被笑,選擇「乾脆不開口」。這在台灣特別嚴重,因為我們從小被訓練「要答對」,一旦不確定,就不敢講。
但學語言本來就要透過犯錯來進步!如果怕錯就不說,永遠都不會進步。
我在連鎖機構見過小三學生,因為怕講錯一句英文,乾脆全程沉默。但當我鼓勵他「說錯也沒關係」,他才慢慢敢開口,幾週後進步驚人!家長也有類似經驗,BabyHome上有家長說,「我不敢講英文,怕同事笑我,結果錯過很多機會。」
解法:讓自己或孩子習慣「錯誤」。
- 不管文法對不對,先敢講出來。
- 用「開放式對話」練習,不只是回答 Yes/No。
- 家長別糾正太多細節,鼓勵「敢講就是進步」。
讓你與孩子敢開口的實用三步驟
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可以用以下三步驟突破「啞巴英語」:
1. 影子跟讀法(Shadowing)
- 找一個短對話(如電影台詞、YouTube英語影片)。
- 跟著模仿,語速慢慢加快,訓練即時反應,不經過中文翻譯。
- 我在連鎖機構用這招幫小二學生練口說,幾週後他們能流利說簡單句子!
2. 輸出訓練法(Output Training)
- 每天用英文說1-2句話,哪怕只是「今天好熱」。
- 一開始用簡單句型,習慣後逐步增加難度。
- 家長也可以試試,我教過的家長用這招後,開會時敢講英文了!
3. 角色扮演對話(Role-Playing)
- 用「情境對話」方式,在模擬場景中練習,例如「在餐廳點餐」「跟朋友聊天」「介紹自己」。
- 我在連鎖機構設計過情境練習,小五學生從不敢講到能流利點餐,家長也很驚喜!
結論:不敢說,不是因為不會,而是練得不夠!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不是用來考試的!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只會聽、不會說,往往是因為輸出訓練不夠。
我在連鎖機構教過無數學生與家長,發現只要敢開口、能表達,英語就會突飛猛進。與其逼孩子背更多單字、刷更多題目,或逼自己硬記文法,不如創造更多開口說英文的機會!
家長們,你或孩子有沒有類似的「啞巴英語」困擾?有什麼經驗或問題?留言或私訊告訴我,我會用我的經驗幫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