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二二八連假期間,抽空閱讀《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一書,深入探討了台灣族群的形成、分類與發展,並分析族群意識如何隨著歷史變遷而改變。
作者透過台灣四大族群(閩南、原住民、客家、外省)的歷史背景與現代發展,揭示族群對立與族群想像的核心概念。而二二八事件作為台灣歷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捩點,不僅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發展,也深刻影響了台灣社會的族群關係。本書讓我對台灣社會的族群問題有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能體會二二八事件如何加深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對立,並形塑至今仍存的族群想像。族群概念
在《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的前兩章中,作者介紹了「族群」的概念,並點出本書的兩大核心目的:第一,探討族群作為人群分類的一種特性。
第二,分析台灣過去十五年來的族群爭議,並檢視這些現象是否能以「族群想像」的角度來理解。
書中強調,族群在台灣社會是一個具爭議性的概念,有些人對族群意識愛恨交織,而有些人則不願承認其存在,甚至認為台灣根本沒有族群問題。作者希望透過本書,探討族群如何成為一種團體認同,以及其在台灣社會中形成的原因與過程。
在閱讀這兩章之前,我對「族群」的理解較為狹隘,主要聯想到台灣的原住民族。然而,書中提及的外省、本省、閩南、泉州等不同族群分類,讓我意識到台灣的族群組成比我原本想像的更加多元。省籍與族群的差異,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經驗,也形塑了國族認同與政黨立場。例如,剛結束的選舉便讓人聯想到本省與外省的歷史分野,而政治人物與媒體更是不斷炒作族群動員的議題。
對我來說,本省、外省或是客家、福佬人的區分,在我們這一代似乎已經不再那麼明顯。我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會特別強調族群歸屬。然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這一輩或許對族群的界線不再敏感,但台灣社會中,仍然存在著不同族群間的歷史記憶與政治主張。當人們對台灣的過去與未來有不同的詮釋時,便容易出現「各說各話」的現象,而年輕一輩似乎只能選擇靠攏自己認同的一方。
作者提出「族群想像」的概念,認為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先重新理解族群在當代台灣社會的意義。這讓我思考,族群意識是否是個人選擇的結果,還是受到政治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產物?
族群意識的形成與政治影響
- 族群意識與「相對性」 族群意識的形成與「相對性」有關,當不同族群之間產生衝突或對比時,族群認同便會加強。 例如,戰後二二八事件後,本省人意識逐漸成形,族群界線變得更加鮮明。族群衝突的框架也逐漸成形。
- 台灣四大族群的發展 台灣的四大族群(閩南、原住民、客家、外省)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發展。 族群身分並非固定,每個人可能同時具有多重族群身分,在特定情境下會展現不同的族群認同。
- 弱勢族群的覺醒 本書強調,族群意識往往來自弱勢群體的覺醒。 例如,在國民黨統治下,本省人感受到政治與社會資源的剝奪,因此形成更強烈的族群認同。 這讓我聯想到,現代社會中的新住民、移工、LGBTQ 群體,是否也會因為相對弱勢的地位而發展出新的族群意識?
- 歷史教育與族群意識 70年代後期,「台灣民族主義」興起,挑戰國民黨的「中國民族主義」。 本書提到,教育是形塑族群認同的重要工具,讓我不禁思考: 我們今天學到的歷史是否全面? 政府是否可能刻意隱瞞某些歷史真相? 學校教育是否真正能夠消弭偏見,還是反而加深族群對立?
族群對抗與多元社會的未來
- 族群對抗與政治動員:台灣的族群發展往往圍繞著「對抗」展開,例如本省 vs. 外省、閩南 vs. 客家、漢人 vs. 原住民。 族群對立的核心在於,許多人擔心自己的群體會成為弱勢,因此產生自我保護的動機。 這讓我想到之前的「吳寶春事件」,當公眾人物發表有關中國的言論時,社會輿論會迅速反應,族群意識便會重新浮現。
- 族群與日常生活的矛盾:台灣社會對中國議題高度敏感,但同時許多台灣人仍使用淘寶、購買中國製商品。 這種矛盾讓我思考,族群認同是否只是表面化的,實際上仍受到經濟與現實考量影響?
- 族群和諧的理想與現實:本書提到,許多政治人物提出「族群和諧」的目標,但只要「民族想像」的衝突存在,族群衝突便難以真正消弭(p.166)。即使在現代社會,當面臨政治或經濟選擇時,族群界線仍然浮現。
多元社會的未來走向
讀完這本書,未來,台灣應該朝向更具包容性的多元社會發展,透過對話與理解,消弭族群間的隔閡,讓台灣成為真正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台灣的族群未來只會更加多元,而族群間的相互尊重、包容與理解,將成為重要的課題。現在的台灣社會,除了傳統的四大族群外,新住民與移工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多元文化的發展是台灣未來的趨勢,唯有建立「多元意識」,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並接納彼此的歷史經驗,促進族群間的溝通與和諧。
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體系的角色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希望消弭族群歧視,必須從學校教育開始,讓下一代學習如何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與文化,而非在無形中強化刻板印象與偏見。
族群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與社會發展持續變動。族群對立往往來自於資源分配不均、歷史記憶與政治動員。二二八事件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一個影響至今的族群議題。而是隨著歷史與社會變遷不斷發展的概念。
未來的台灣,教育與媒體在形塑族群意識上扮演重要角色,影響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如何在多元文化與族群意識間取得平衡,如何從過去的衝突中學習,建構更包容的社會,將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族群認同不僅是一個歷史遺產,更是一個持續變動的社會議題,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