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大腦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情緒管理和注意力培養不僅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也為未來的學習與社交奠定基礎。然而,現代生活中如短影音等科技的普及,卻可能對這些能力帶來挑戰。作為職能治療師,我們整合專家建議與實務經驗,為家長提供以下衛教指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一、認識與管理情緒:從了解開始
幼兒的情緒發展與大腦成熟密切相關。他們可能會因為無法表達而情緒失控,這是正常的成長階段。職能治療強調透過日常活動,讓孩子認識並管理情緒:
- 方法一:情緒識別遊戲
使用繪本故事(如《鱷魚的眼淚》)或情緒卡片,讓孩子辨識「開心」、「生氣」等感受,並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現在很難過,因為玩具壞了」。 - 方法二:角色扮演
與孩子模擬情境(如假裝超市排隊),教他們如何冷靜等待或表達需求。家長可示範深呼吸或數數,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 家長角色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避免責罵或壓抑,試著傾聽並引導,例如「我看到你很生氣,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好吗?」您的冷靜是孩子學習的最佳範例。

二、保護注意力:遠離短影音陷阱
研究顯示,過度暴露於短影音(如抖音、YouTube Shorts)可能縮短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影響耐心與語言發展。職能治療師觀察到,依賴短影音安撫孩子的家長,常發現孩子變得浮躁、難以專注於需要深度參與的活動。以下是我們的建議:
- 減少螢幕時間
將短影音使用控制在每天10-15分鐘以內,避免成為安撫孩子的「快捷鍵」。 - 替代活動
提供需要手眼協調的遊戲(如拼圖、積木),或共讀繪本,這些活動能延長注意力並促進親子互動。 - 環境調整
在家中設立「無螢幕區」(如餐桌或遊戲區),讓孩子專注於當下,避免分心。
三、整合情緒與注意力:職能治療的日常應用
情緒管理和注意力並非獨立發展,而是相互影響。例如,當孩子能穩定情緒時,他們更能專注於任務。以下是實用的職能治療策略:
- 結構化活動
設計簡單的日常任務(如幫忙收拾玩具),讓孩子在完成中練習耐心與情緒調節。 - 正向回饋
當孩子成功管理情緒或專注完成一件事時,給予具體讚美(如「你剛剛很努力拼完拼圖,我很開心!」),增強他們的自信。 - 家長自我覺察
您的情緒與行為是孩子的鏡子。若您在孩子面前常滑手機,他們可能模仿這種分心行為。試著放下螢幕,與孩子共創有品質的時光。
四、教養反思:科技與陪伴的平衡
現代家長面臨時間壓力,短影音看似方便,但專家提醒,這可能犧牲孩子的長期發展。職能治療鼓勵家長以「深度陪伴」取代「淺層安撫」。例如,與其讓孩子看15分鐘短影音,不如花15分鐘一起畫畫或講故事。這些互動不僅提升孩子的能力,也強化親子關係。
幼兒的情緒與注意力發展需要耐心與引導,而非速成解方。透過繪本、遊戲與示範,家長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透過減少短影音與增加互動,則能保護他們的專注力。職能治療師建議,從小培養這些能力,將為孩子的未來打下穩固基礎。如有教養上的困惑,歡迎諮詢專業職能治療師,與您一同探索最適合孩子的成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