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能治療師教你建立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力
✨ 為什麼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與注意力?
幼兒時期是大腦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情緒管理與注意力培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人際與自理能力。然而,短影音(如抖音、YouTube Shorts)等科技使用普及,對孩子專注力與情緒穩定構成挑戰。
我們從實務經驗出發,整理出幫助孩子穩定發展的具體方法,協助家長建立安心的教養節奏。

🧠 一、幼兒情緒發展怎麼做?從認識到表達
情緒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重要媒介。幼兒情緒容易爆發,其實是因為他們還無法用語言完整表達情緒。
🎲 情緒識別遊戲
使用繪本(如《鱷魚的眼淚》)或表情卡,引導孩子分辨「開心」、「生氣」、「難過」,並學習說出感受。
🎭 情境角色扮演
與孩子模擬排隊、分享玩具等生活情境,示範如何等待、如何表達需求、如何冷靜下來。
👨👩👧 家長怎麼做?
面對孩子情緒爆發時,請避免責罵。可以說:「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辦。」
這樣的語言,是孩子學習調節情緒的起點。
🎯 二、遠離短影音,保護孩子的注意力
短影音具有快速切換的聲光刺激,會削弱孩子的注意力耐受時間,讓他們越來越難專心。
⏱ 控制短影音觀看時間
建議每日總螢幕時間不超過 10–15 分鐘,避免將影片當作「乖乖工具」。
🧩 提供手眼協調活動
如拼圖、積木、畫畫、共讀等,都有助於培養持續專注力,且親子互動品質更佳。
🏡 營造無螢幕區
將餐桌、遊戲區規劃為「無螢幕專區」,讓孩子可以專注在當下活動,而不是被螢幕牽走注意力。
🔄 三、情緒力 + 專注力 = 孩子的成長雙核心
這兩者其實相互影響:情緒穩定的孩子,更容易專心;能夠專注的孩子,也比較不會因小事崩潰。
📋 建立結構化活動
安排每日簡單任務(如收玩具、幫忙擦桌子),讓孩子練習任務完成與等待能力。
🎉 給予具體正向回饋
例如:「你剛剛很努力把拼圖拼完,真棒!」而不只是空泛地說「你好棒」。
📵 家長先示範專注
如果家長習慣邊陪孩子邊滑手機,孩子自然也會模仿這種分心行為。放下手機、專注陪伴,就是最好的學習。
🤝 四、教養反思:科技方便,但別犧牲關係
面對忙碌生活,很多家長不知不覺將短影音當成「育兒工具」,但這其實可能犧牲孩子的長期發展力。
換個方式陪伴:
與其給孩子15分鐘短影音,不如用這15分鐘一起畫畫、講故事、一起摺紙。
這些深度陪伴的時光,是孩子情緒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注意力與語言發展的溫床。
從小培養,為孩子打下穩固基礎
情緒管理與注意力發展並非一蹴可幾,但透過有結構的互動、減少螢幕依賴、正向回應與角色示範,您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建立起成長力。
如對教養方向感到迷惘,歡迎諮詢專業職能治療師,讓我們一起為孩子打造更穩定、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