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 5 年多再次投入就業市場,雖然面試的過程只有短短兩週,面試的公司也不過寥寥三間,心中卻已感慨萬千,也難怪為什麼很多人寧願抱怨職場,卻不願意挪窩,因為跨出舒適圈後的每分每秒,在下一個舒適圈生成前都是戒斷期。
最後一間公司,我一路面試到第三個關卡,那是一位知名集團的董事長,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過去的工作是否快樂,我回答在前公司工作的時間整體上都挺愉快的,「那為什麼離開?」他問。
回答次數多了,我也快相信我的離職原因真如我所說的那樣,是尋求個人職涯上的發展跟突破。也許有部分那樣的野心和志氣,但關於裸辭這個決定,最大一部分是想把時間還給自己,去充電和沈澱。
如果回去作答的那一刻,我可能會說,就是像天氣一樣有快樂也有不快樂的時候吧,就像靠老天吃飯的莊稼人,沒有天天都是晴天的道理。
裸辭還真不一定能找到什麼解答
我在工作上注重邏輯和策略,但在離開工作後就只是坨會呼吸的肉,每天唯一動手動腦的機會就是「下一餐要吃什麼」。
當然,中間我還是有參考種種方法論去判斷未來何去何從,然而近一年過去,內心還是沒有任何方向。存款見底的我開始焦慮,但同時也突然意識到: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或許迷茫才是常態。
好幸在這段看似沉寂的日子,間歇性的焦慮迫使我吸收了不少以前沒有餘裕吸收的資訊,也許該慶幸,我對人生這趟航程的一無所知,無礙於我找回節奏與內心確信的能力。
因此在這闊別已久的求職之路,我在公開自己的履歷後沒有投出任何一封履歷,只被動篩選聯繫我的職缺。也許經過深度思考後,「躺平」的哲理似乎隨著Z世代的浪潮,也蔓延到Y、Z世代生年的我身上。
內心有確信的人會提前上岸
前公司待遇福利不錯,老闆分紅大方、平時也願意信任我,我又是同職等中最年輕且唯一升主管的,按理來說前景大好。所以每次一有離職的想法,週遭的人就會開始幫我踩煞車,說該知足了呀,其他地方不會更好了。
直到重新開始找工作,才真的直面市場平均行情的殘酷,儘管已經有心理準備,也不免感到涼涼,一不堅定真的很容易懷疑自我價值。
我平常的個性屬於沒什麼主見、容易遷就別人,但在工作這一塊相對相信自己的專業和能力,也有想要過上的理想生活(而不只是浮於表面的財務數字或好聽的頭銜),這些構成了我的確信,也比較有底氣去捍衛自我價值,大概「手裡有糧,內心不慌」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即使信奉躺平的教義,我的確信也會把我帶到真正明白我價值的地方,我是這麼想的。
漫長的心路歷程記錄完了,接下來我會紀錄自己用一個月上岸,拿到加薪 22% 品牌行銷offer 路上的小觀察,希望能幫到正在迷茫中的行銷人們。
⬇ 也是寫得十分有感的下一篇: 面試避雷指南:不好好篩選職缺,很可能是做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