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認為,也真的這樣做「我有運動,所以我可以多吃一點」,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根本是減肥的大忌,劇烈運動一小時,消耗的熱量可能有 300 大卡,但抱著犒賞自己的心態,點了一份鹽酥雞套餐,吃了 2000 大卡,這樣的比例並不符合原則,所以,我想從根本上調整心態,運動並不是以減輕體重做為出發點,運動的目的是讓我的體態變好,身體變的健康。
接下來,我會從 腦科學、營養學、運動生理學 的角度支撐你的觀點,並提供詳細的執行方法,幫助你真正改變心態。
🔬 為什麼「運動 ≠ 減肥」?這些科學證據支持你的想法
1️⃣ 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想像中少(運動不能「抵消」暴食)
- 劇烈運動 1 小時大約消耗 300~600 大卡,但 一份鹽酥雞套餐可能高達 1500~2000 大卡,這樣的能量差距,光靠運動難以彌補。
- 研究顯示,人們高估運動消耗的熱量,低估飲食攝取的熱量,這是導致運動後暴食的關鍵原因之一。
✅ 結論:如果目標是減脂,運動是輔助,飲食才是關鍵!
2️⃣ 運動的真正價值:改變體態,而非體重
- 重訓和運動能提高肌肉比例,即使體重沒變,身形卻會更緊實、好看。
- 身體組成比體重更重要:同樣 60 公斤,一個人可能看起來很結實,另一個人卻可能體脂率偏高。
✅ 結論:應該關注體態變化,而非體重數字。
3️⃣ 運動的重點是健康,而非「燃燒脂肪」
- 運動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
- 運動能改善睡眠品質、減少壓力,這些都與「減脂」間接相關。
- 運動能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讓身體更有效利用能量,而不是囤積脂肪。
✅ 結論:運動的價值不只是燃燒卡路里,而是讓身體更健康、更有效率地運作!
📌 如何實踐?這 3 個核心原則讓你真正改變心態
🔹 原則 1:用「體態」和「健康指標」取代體重數字
- 停止每天量體重,改用更科學的指標:
✅ 體脂率、腰臀比(WHR)✅ 肌肉圍度(例如大腿、手臂)✅ 鏡子裡的體態變化(而非體重機數字) - 專注在「變得更結實」而非「變輕」
🎯 執行方法:
📌 每 2 週拍一次身體對比照(不要每天照,這樣變化更明顯)
📌 記錄身體數據,但不執著於體重
🔹 原則 2:運動不為了「補償」飲食,而是建立規律習慣
- 錯誤心態:「運動是為了吃更多」 → 容易陷入暴食循環
- 正確心態:「運動讓我變得更健康、更有活力、更有自信」
🎯 執行方法:
📌 運動完的獎勵不是「食物」,而是「正向強化」
✅ 例如運動後泡個熱水澡、聽喜歡的音樂、讓自己放鬆,而不是「吃一頓大餐」。📌 找到讓你開心的運動方式,例如跳舞、爬山、游泳,而不是逼自己做討厭的運動。
🔹 原則 3:用「營養」的角度看待食物,而不是「熱量」
- 不要用「好壞」來區分食物,而是考慮它能給身體什麼營養
- 食物不只是熱量,而是「幫助身體運作的燃料」
🎯 執行方法:
📌 用「營養密度」來挑選食物(高蛋白、高纖維、健康脂肪)
✅ 錯誤心態:「我要減肥,所以不能吃鹽酥雞」→ 容易報復性暴食
✅ 正確心態:「我想變健康,所以偶爾吃,但不會天天吃」
📌 如果真的想吃高熱量食物,設定「高級享受法則」
✅ 寧願吃 300 元的高級蛋糕,也不要吃 50 元的廉價加工甜點(品質 vs 份量)
📝 結論:重新定義運動與飲食的關係
錯誤觀念正確觀念
運動是為了燃燒卡路里
運動是為了提升健康、體態、活力
運動完可以吃更多
運動不是「補償」,而是「習慣」
減肥最重要的是體重數字
重點是體脂率、體態、肌肉比例
食物分成「好」或「壞」
所有食物都可以吃,重點是頻率與份量
🎯 簡單行動計畫(適合馬上開始)
1️⃣ 設定「非體重」的進步標準(例:腰圍變小、體態變好)
2️⃣ 運動的目標是「提升健康」,不是「燃燒卡路里」
3️⃣ 運動後避免用食物獎勵自己,改用其他方式(如泡澡、聽音樂)
4️⃣ 培養「高品質食物習慣」,而不是完全禁止某種食物
5️⃣ 找一種讓你享受的運動,而不是逼自己做討厭的訓練
這樣你才能真正 享受運動、擁抱健康,而不是陷入「運動 → 暴食 → 罪惡感」的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