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00:31:37
經濟日報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這間科技公司才剛完成募資準備上市,原本將迎接光明的未來;然而,從成功募資的欣喜到管理層的極端衝突,一切急轉直下,最終釀成悲劇。
坊間有許多向上管理、職場生存法則的書籍,市面上也充斥各種成功學與管理學的教戰手冊,近年來心理健康相關書籍更霸占暢銷排行榜,這些議題通常著眼於員工,而「創辦人」與「董事長」卻常被忽略。
許多新創課程與指導計畫專注於如何打造商業模式、提升市場競爭力與團隊管理,卻極少提及創辦人的心理健康。彷彿只要戰略正確,執行得當,企業就能成功,卻沒有人問:帶領這家公司的創辦人,是否真的能撐到成功的那一天?
創辦人不只是公司的領導者,還可能是技術開發者、財務規劃者、產品經理、業務推手,甚至是客服與危機公關的最後防線。在市場競爭激烈、資金壓力與股東期待的夾擊下,許多創辦人將自己逼入極限,長時間處於高壓、焦慮甚至孤立狀態。
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創辦人就像走上一條險峻的登山之路。面對投資人的質疑、用戶的批評、團隊的期望,他們無法示弱。失敗的創業者被視為「撐不住」,成功的則被歌頌為「意志力過人」的典範。然而這種刻板印象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就算是創業者,也需要被支持與理解。
從外界看來,董事長的權力至高無上,實際上,他們卻往往身處「無法求助」的困境。對內,他們是團隊的主心骨,若向員工訴說壓力,可能影響團隊士氣;對投資人,他們必須展現自信,若透露公司經營的挑戰,可能引發資金動搖;對家人與朋友,他們報喜不報憂,身邊的人未必理解創業的苦楚,甚至可能認為「你自己選的路,自己應該撐住」。
這樣的心理壓力長期累積,容易導致創辦人陷入過勞、焦慮,甚至抑鬱。許多創業者專注於公司的成長,卻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直到情緒失控或身心崩潰,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在新創圈中,我們常強調創辦人的決策力、戰略思維與執行力,卻很少談論「情商」。事實上,創業者若缺乏足夠的情緒管理能力,極端壓力下的情緒爆發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許多成功創業者的故事裡,除了關鍵時刻的機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生低潮時控制情緒。
領導者不只需要決策,也必須能處理內部衝突。當管理層意見不合時,如何在情緒不影響判斷的前提下溝通,才能妥善決定公司的文化與未來。
創辦人兼董事長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該是禁忌話題。國外有些創投機構提供心理諮詢資源,讓創辦人能適時尋求幫助,也有創業者社群提供交流空間,讓創業者分享成功經驗、彼此扶持。
這次的新聞震撼了新創圈,不只是事件的激烈程度,更因為它讓我們看見創業者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實。董事長,不是超人;創辦人,也不是機器。事業成功的條件,除了商業模式、市場策略、技術創新之外,也應該關注創辦人本身是否能健康地走完這條路。
創業不只是一場人際的戰爭,更是一場需要支持與理解的長跑。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