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履歷以來兩週了,為了求生開始掙扎著要讓自己能適應到更多可能的場域。進行transformation的過程中,有時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充滿幻覺,但是客觀的整理上即便還沒能直接到很落地式的連結,也的確能察覺到許多以前因為無知犯的錯誤。目前可以整理出兩個大方向:
- 大人學提到要把履歷當作廣告,所以履歷的內容是應該要
- 帶有強烈直擊力的slogan
- 以共通專有名詞為基底的能力定性
- 以帶有意義性的表達(包含數字)對能力跟成就作定量
- 不同工作間背後相同處的可轉換性(meta level)
- 以IT管理來說,用主動跟被動相對性作分類,可以分出四層
- 設備軟體(主動) 與 設備硬體(被動)間的關係
- IT專員 (主動) 與 設備(被動)間的關係
- IT主管 (主動) 與IT專員(被動)間的關係
- CIO (主動) 與 IT主管 (被動) 間的關係
到四層我想是差不多了,到C level的策略階級就會有各種非IT技術本質的考慮了。我的能耐該是在2~3階之間。第二到第三層算是在Project management跟maintenance plan的複雜性升級,特別第三層是多加了IT staff lifecycle的特殊性。
以技術服務來言,用管理作為核心也可以分出幾層
- 研發層
- 開發流程管理 - PJM
- 開發品質管理 - 測試
- 生產品質管理 - 工廠(硬體)、特定架構(軟體)
這其中掛名工程師的人雖然硬性需要特定技術,但產生價值的點還是打在形成的力量如何系統性的確保成果上。即便是QA專員個體,談到像是覆蓋率這樣的專有名詞也無非是想要體現系統化管理能耐。以當年Unihan的PJM來說,貌似是第三個最重要,再來是第一個,第二個則leverage SQA lead/member,當時的我作CE產品測試,則是第二個擺第一位然後是第一個跟第三個,但顯然第一個離business最近,因此到蘇州產線上進行RD team間協調成功讓量產順利的過程,價值是透過排除流程管理間的困難,在關鍵時刻維護了業務跟公司的reputation。成對映到project life cycle是在task execution/removing barriers.
- 銷售層
- 守備範圍管理 - 產業別、地域別、對應相關法規、最適經濟規模等等
- 通路管理 - 通路商(distributor, SI)、協力廠商(cabling, power...)
- 解決方案管理 - 那些帶有感性的故事中發生的需求都在哪呢? 能怎麼去應對、發現、解譯。
某電視台的案子從一開始一邊賣一邊出問題,甚至都驚動高層,一整個月都處理不完,到最後居然能拿到新的大單。除了業務手段高超,中間的難關也要先過去;所謂中間的難關,抽象層面才能找到它的意義,就是這要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包含我們怎麼一起奮鬥,找到我方的問題,順便定位他們潛在的問題,又充分理解他們的環境跟需求。我方的問題至少能有好的workaround是第一要件,再來是定位他們潛在的問題,成為他們的收穫,成為一份人情跟我方能力上的肯定;最後是中間交流過程中發掘的系統環境訊息,既然他們提供了,就是他們付出的成本,期待則是在前者都成立的狀態下我方未來可以據此提出更多貢獻的可能。所以新的訂單可以視為上述三者(解決問題、提供資訊、了解環境可能性)以某種比例統合後的力量再加上業務提供的優質商業架構才得到成功。
- 售後服務層
- 案件的生命週期管理 - 發派原則(如B2B, B2C不同或技術不同)、escalation原則、結案原則
服務品質管理 - 談合理的單次回應時間、結案總時長、問題/需求定位的準確度、既有資源運用效率、表達的親和性等等;特別前面兩者有觀感問題甚至合約問題,但是後面很容易有定性而不夠定量的問題。可以有怎樣的演算法搭配AI工具作有效處理嗎? 即便不行,代表有文化素養差異、文章能力差異無法強求更高境界,人治的部分就需要有人當model提供calibration. 只是calibration的重要性又該如何看待呢?
- 服務量能管理 - manpower跟life cycle (換組、轉職、離職等,不確定能不能這樣概括)
- 新服務導入 - 新產品/解決方案導入(新型號、新功能)、新服務流程導入(online chat、online shop...),涉及新技能學習、新窗口對應、值勤規則、任務流程等
先這樣吧! 排版感覺很爛像小學生,也應該要轉換成立體結構的視覺化呈現,如果能練到有動態的就更好了。然後這個framework應該要有更精確形容的細節,也許努力寫到一個程度再回頭PMI或Google 教材會更有體會。很多結構性理解大概是在上一間公司那半年跟上上一間公司那最後兩年整合起來,但也到了這時兵臨城下,又有大學同學的啟發才硬逼自己重構。But.....Dr. John Vervaeke的認知科學課恐怕也有根本性的影響,因為我現在才care enough。而如果某些行業的職務看來屬性適合,但我不夠care,那恐怕也不穩當,因為那樣我就發現不了最相關的那些重點。care enough, safe enough, get paid enough, 這樣也是要能組成穩定的afforance才行,既iterative又recursive的過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