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其實我不是不好相處,我只是對語言太敏感了。
尤其是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只要聽到那種套版式的回應、罐頭形容詞、刻意設計過的場面話,我馬上就知道:「好,這不是為我準備的對話。」

我沒有故意挑剔,是我真的無法忍受語言裡的敷衍,就像有些人看到頭髮掉在地上會焦慮,我的潔癖是出現在對話裡的句子結構,我後來才發現,我在對話中其實不是在「聽內容」,而是在觀察——對方有沒有預留空間給我回應。
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那其實不是在跟我說話,是在跟自己表演,說實在的,我以前也犯過這種錯。
我也曾經以為「講得多、說得滿、邏輯清楚」就是厲害,但後來我才明白——
如果對方沒有吸收,那就只是我一個人在自爽。
這個領悟,是我被別人「這樣講話」對待時才真正體會到的,那種感覺像是:我站在對話門口,對方卻沒打開門讓我進去,他只是在屋裡不斷搬出道具、自己演出、自己鼓掌。
我現在學會留白,也學會讓語言有空氣,我不再急著把每一件事說完,而是學著感受對方的節奏與情緒的收納程度,我慢慢意識到,說話不是要證明自己,而是為了讓彼此靠近。
很多人說我講話太直、太銳利。
我知道,我有時候是會針見血,但現在的我,更懂得什麼時候該收刀。
因為我不是想傷人,我只是想說清楚,而那把利刃,其實也只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會出鞘。
我後來才明白,我不是那種「什麼人都可以聊起來」的人,但只要遇到節奏對的人,我可以聊到凌晨三點都不累,因為那種對話,是互相雕刻語言,是靈魂在跳舞,不是誰在台上表演。
如果你也是那種會因為一句話的用詞而皺眉的人,或者你也曾經覺得「對話不對勁,卻說不出為什麼」,
那你也許跟我一樣…..
不是難相處,而是靈魂對語言有潔癖。
我們不是難搞,只是想把說話這件事,過得真一點。
這樣而已。
最近我調整了一下內容布局,理解自己與高敏感人,希望你會喜歡,上一篇《第二順位的人,才是走進你心裡的人|品牌關係的心理排序解密》無意間成為目前最高流量的文章,我真是有點驚訝,最近也開發了幾項商品,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來逛逛、聊聊,看看有沒有什麼是你正好需要的。
——希望這些內容,能陪你一起更靠近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