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想討論「草飼牛」與「飼料牛」誰的碳排放較低,卻未清楚說明其評估的標的物與定義的碳排組成,這是相當關鍵的資訊。因為不同的飼養方式會影響牛隻體內溫室氣體(尤其是甲烷)的產生機制,也直接影響比較的依據。
事實上,在現實的畜牧操作中,即便是餵食飼料(業界稱為「精料」)的牛,也必須搭配草料,因為精料中富含的澱粉若未搭配足夠的結構性纖維,會導致瘤胃環境酸化,進而引發「瘤胃酸中毒」。因此,不太可能有牛隻只吃精料、完全不攝取草的情況。
草飼牛與飼料牛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的差異,並非只是「哪個長得快」、「效率高」的問題,更應聚焦於甲烷和二氧化碳的產生途徑。牛隻進食草料後,草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會被瘤胃微生物發酵分解,產生揮發性脂肪酸(VFAs)、氫氣與二氧化碳。瘤胃中的甲烷菌會利用氫氣與二氧化碳合成甲烷,接著牛透過打嗝的方式將甲烷排出體外,造成碳排放。
(PS. 難得找到一張不錯甲烷生成中文示意圖,但其實瘤胃才是生成甲烷的區域,不是腸道呀!)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甲烷菌並不能被完全消滅。牠們其實對牛有保護作用,能幫助移除瘤胃中多餘的氫氣,避免發酵過程失衡,否則容易導致酸中毒傷害牛隻健康。不過,透過適當方式「調控」甲烷菌的活性,的確可以達到降低甲烷產生的效果。目前已有許多研究嘗試透過調整飼糧組成來抑制甲烷生成,例如:
• 在飼料中添加脂肪(某些脂肪酸對甲烷菌具抑制作用)
• 添加微量物質(例如 3-NOP、單寧酸)干擾甲烷菌代謝
• 增加精料比例,讓更多氫氣被利用於生成丙酸,而非甲烷
精料(飼料)之所以能降低甲烷產生,是因為精料富含澱粉,當瘤胃微生物分解澱粉時,會利用氫氣產生丙酸(propionate),這與甲烷菌「搶氫氣」,進而減少可用來合成甲烷的原料。這種「氫氣競爭利用」的概念,是目前營養干預減少甲烷排放的核心原理之一。
然而,這也不代表可以讓牛完全不吃草。精料中的澱粉和糖類非常容易被吸收與發酵,若餵食過量將導致快速發酵、pH 降低,進而造成瘤胃酸中毒。因此,日糧仍需兼顧草料與精料的比例,保持瘤胃健康與反芻功能。
總結來說,碳排放的評估應細分為甲烷與二氧化碳的來源與代謝途徑。新聞中提到「草飼牛並不比較環保」的結論過於簡化,缺乏對甲烷生成機制的深入理解。若要更精準地評估牛肉生產的環境永續性,應將「飼養效率、排放形式、土地使用、甲烷生成途徑」等面向一併納入,避免誤導消費者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