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媽祖信仰香火鼎盛,一年一度的進香遶境更是凝聚信眾的重要活動。其中,苗栗白沙屯媽祖進香,因其路線與天數皆由媽祖鑾轎指示,充滿不可預測性,加上覆蓋粉紅色帆布的鑾轎被暱稱為「粉紅超跑」,而成為臺灣獨特的文化風景。
但當媽祖信仰跨越海峽,牽涉兩岸交流時,單純的宗教與文化活動,便可能觸及複雜的法律與政治議題。媽祖信仰在臺灣歷史悠久,隨著早期移民自中國傳入。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歷史更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其獨特之處在於:
進香對信徒而言,是為神明補充靈力的「充電站」,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回到祖廟或母廟增添神力。同時,進香也隱含著飲水思源、尊卑有序的傳統價值,以及廟宇之間母子、姊妹廟的淵源關係。
臺灣移民社會的特性,使得許多臺灣媽祖廟將中國視為祖廟。解嚴後,兩岸宗教交流逐漸開啟,例如大甲鎮瀾宮曾是全臺第一個前往湄洲祖廟進香的臺灣廟宇。然而,兩岸的進香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經歷文化大革命後:
面對宗教交流的複雜性,中國將媽祖視為「習俗文化」而非「信仰」,也就是說,官方不把媽祖當成宗教信仰,而視為民俗學,將其納入文化部門管理,並發展觀光。這種「文化化」的操作,也體現在將「媽祖文化」納入「一帶一路」倡議,甚至賦予其「抵制台獨」、「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政治任務。
相較之下,臺灣在宗教自由的保障下,媽祖文化呈現多元發展的樣貌。政府雖將白沙屯媽祖進香列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以文化資產保護法加以保護,但並未干預各廟宇的自主發展。
臺灣於2020年通過反滲透法,旨在防範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干預。這也使得兩岸的宗教交流更添一層法律考量。
因此,兩岸宗教交流並非單純的宗教或文化事件,其背後可能涉及複雜的政治與法律因素。在進行跨境宗教交流時,必須留意是否涉及境外勢力的不當干預,避免觸犯臺灣的法律。
媽祖進香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信徒虔誠的信仰表現。在兩岸關係複雜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宗教自由,同時維護國家安全,成為重要的課題。「反滲透法」的制定,正是希望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劃清合法的宗教文化交流與非法的政治滲透之間的界線。唯有清晰理解相關法律規範,才能確保兩岸的宗教文化交流在健康、合法的基礎上進行,讓「粉紅超跑」的足跡,單純地回歸信仰與文化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