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真的一直都是個難題,活著的時候想著怎麼面對明天,即將沒有明天的那些時刻,怎麼跟這世界告別會是多數人可能要面對的。形色各異,有的人一場意外就離開,有的人久病臥床,有的人睡夢中離開,也有在神智尚明的時候選擇用各種方法說再見。
自殺嗎?哪樣的狀況算是自殺呢?看完斷食善終前2本,乃至於把這本也讀完,始終是個爭議不休的議題。哪些狀況算是安樂死?自殺是一種選擇嗎?還是沒有選擇的那條死路?那所謂的斷食善終呢?誰決定?誰主宰?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說明這些家庭在面對這個議題的回應。不說回答,是因為沒有正確答案,也可能不是誰說了算。隨著年紀漸長,身邊開始有認識甚至親友離世,死亡不再遙遠,也不再需要避諱,畢竟人真的會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怎麼死。隨著醫療進步,好多以前活不成的疾病,好像可以藉著各樣醫療儀器和醫護的努力,繼續保有所謂的生命徵象在這世上。苟活嗎?誰能說怎樣是人生的終局幸福?多活一些時候?有品質的在這世界上存在?怎麼判斷有沒有品質?看完書之後還是很多疑問。許多深刻的斷食經驗,是預後不佳,家人選擇放手。看著書中敘述的長期臥床不免產生的褥瘡,氣切、鼻胃管置入後不得不的抽痰,再再讓人覺得想像就感覺畫面恐怖,那些只能望著天花板的日子,無能為力的任人在身上安置儀器管線,想拔除這些束縛,卻可能因為醫療的常規,拘束在病床上。這些,都令人不忍,也難以面對。
但作者是誠實的。也有些個案在斷食一段時間之後,決定恢復飲食。說明了斷食始終是一種選擇,也有退路。考慮病患的狀況,選擇對病患而言,可能較佳的選項。就這點而言,精神官能症併有其他疾病的病患,最難決斷究竟是病苦了無生趣,又或者真的來到生命的盡頭前,選擇一種比較合適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終點。
隨著消化系統及生理機能的退化,確實在年邁之時,可能真的無法負擔那麼多的食物,許多靠鼻胃管進食的病患,可能因為每日建議的攝取量,而產生身體難以負擔的多痰、水腫的現象。斷食某個程度也是用一種比較緩慢的方式,讓自己的身體慢慢的接受輸入減少,也不用這麼費力的排泄。
書的中後段一改案例分享,提供了不少斷食的指引,讓病患家屬在照護的時候,面對各樣的狀況,可以有一些參考。同時也呼籲社會各界正視老年化之後,醫療、健康與死亡等議題間的價值競合,時代轉變中,也許也真的到了可以好好想想,人真的要追求所謂的長壽嗎?以及對待可能生命將屆之人,到底什麼樣的決定、方案是可供選擇的?法律甚或倫理的問題如何解決。
讀完,還是覺得可能真的在許多預後不好的狀況,又花錢、又可能沒生活,這樣的狀況對自己而言可能會選擇就放手,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但每個人對這題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又或許在年紀更長了以後,也可能改變想法,總之,可以偶爾想想這題,給自己一個答案。
推薦給也有些年紀,或者也意識到死亡也沒這麼遙遠的朋友。或許在有能力決定的時候,可以幫自己做好決定,讓親友也能放心,不必糾結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