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坐在固定的辦公桌,對著同樣的窗景,這樣的生活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我第一次一個人旅行時,發現原來自己能適應各種環境,這種自由感讓我對傳統生活模式產生質疑。每次獨旅都讓我更相信,生活可以有無限種方式,而數位遊牧就是我想選擇的其中一種。
第一次踏上南半球的土地,望著太平洋,想著世界之大,個人之渺小
記得2023年在日本的青旅遇到一位紐西蘭人,他是一名工程師,他說他的工作不需要進辦公室,只要有電腦就可以了,因此他選擇到處旅行、定居工作。即使我還沒正式成為一位數位遊牧者,但這個念頭已經在我心中萌芽許久。
對我來說,數位遊牧不只是工作方式,更是一種選擇自由、勇敢冒險的態度。
另一個契機是遇到了現在的伴侶,跨國戀最血淋淋的就是距離的問題。在心中悄悄認定這段感情後,我便開始想著未來生活的無數種可能。
首先,我原本想像著新聞所畢業後就去電視台、新聞媒體工作,這一條路就會先遇到問題。新聞是一個非常在地化的專業,即使我能說另一個國家的語言,我也很難像是了解台灣社會文化那樣,了解另一個國家的眉眉角角,而傳統新聞工作的背後,就是處理這細緻的文化脈絡。如果我真的在台灣當記者了,這些人脈資源將來我帶得走嗎?這是我的考量,我可以想走就走嗎?這也是一個問題。
於是我開始思考根據我的專業,有什麼「說走就走」的工作可能呢?很幸運的是,文字工作者恰好就是一種適合數位遊牧的工作類型。我從大學開始就在網路媒體兼職,固定為媒體寫新聞稿。除了尾牙聚餐外,從來沒有進過辦公室,早早接觸到這種文字工作的可能,也讓我熟悉遠端工作流程,也因為這個經驗,接到了後續其他相似的工作類型。
但是很現實的是,目前單靠遠端文字接案的工作收入並不穩定,每個月的收入幅度上上下下,若再排除掉實體採訪的工作類型,工作機會只會更少。
就是這麼剛好,去年和一位朋友吃飯閒聊時聊到了 Fulbright 基金會的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ssistant 的計畫,在她的介紹下,我馬上著手準備申請,後來也幸運地通過了。因為這個 FLTA 的計畫,我進入到了華文教學的領域,開始學習受訓當一位華語教師。這樣的機會為我的數位遊牧計畫增添羽翼🪽從事線上教學也是一種數位遊牧的工作方式。
即將降落葡萄牙波多的飛機窗景,突然理解大航海時代,人們對於探索未知世界趨之若鶩的渴望
現在的我,一邊等待 8 月去美國,一邊為此做準備。華文教師的培訓持續著,我也利用這段空窗期,準備考語言檢定,我想的是,多學會一個語言可以有更多的學生,也有更多的工作機會。第一個決定認真準備檢定的語言是日文,心裡一直有著想去日本長住的夢想,不知道明年的我會是怎麼想,但如果有機會的話,很想去日本待一段時間。
而這段時間裡,我也做了各種不同的嘗試,只要是對未來有一點幫助的我都來學。因為剛好都是喜歡的事情,又沒有公司的壓力,所以做起來自由自在。另外也在學習摸索之中,發現原來學習一件新事物,到處都是資源。
「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時,全宇宙都會集合起來幫助你。」
這句話我一直深信著。對於自由生活的渴望,是我有意識以來不曾停止的追求。而在意識到這樣的嚮往後,未來的目標就很清楚了。雖然有時候還是會質疑自己,會被社會眼光所綁架。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之後,一步一腳印,總是踏實。我還在準備的路上,但我知道,這是一場值得投入的旅程。🌸
你是否也想過數位遊牧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