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不是你說的,卻變成你罵自己的語氣。

圖片來源:pexels
01 那個讓我懷疑自己的人
表面說是指導,實則不斷否定你的價值。 「你覺得這樣OK?我是不會交出這種東西。」 「你這種邏輯也敢來做行銷?」
那時候我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卻越來越懷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不夠好?是不是我其實很笨?
我們這種人,最容易中這一套。
因為我們不是懶,也不是耍廢—— 我們是那種,就算做對九件事,只要一件做不好,就覺得自己沒資格存在的人。
你也這樣嗎?
那個最常打擊你的聲音,其實不是主管,不是爸媽,不是網友。 是你自己。
02 自責不是壞事,但不是解法
很多人以為,自責是有責任感的表現。
但它其實更像一種「自我控制的方式」:
我先罵我自己,別人就沒機會罵我了。
心理學裡有個現象叫 內化批評(internalized criticism)。
當一個人長期處在不安全的關係裡,他會開始把外部攻擊變成自己的語言。 你以為你在自省,其實你在延續那個傷害你的人,只是用你的聲音。
這種模式常常源自早期的依附經驗——
我們從小學會,如果夠乖、夠自責,就能換來不被丟下。 所以長大後,即使沒有人再罵你,你也還在自動扮演那個「先罵自己」的角色。
03 離開不等於結束,療癒是一場慢路
我真正擺脫那段經歷,不是因為我變堅強了,而是因為我離開了。
換了一個團隊,一個正常的主管,一個不會羞辱人的環境。 光是這些,就足夠讓我花了一年療癒自己。
你知道嗎?那段時間我連回訊息都會反覆讀十遍,怕自己哪裡講錯。
寫一封信會改三次格式,怕被覺得不專業。
自責的慣性不會自動關掉,
它會一直跟著你,直到你學會拆解它。
我學到的,不是如何讓自己「不痛」,
而是開始幫自己說話。 那個心裡的小聲音會說:「你這樣講不夠好吧?」 但我學著回它一句:「沒關係,我這次已經很努力了。」

圖片來源:pexels
04 成為那個不再複製傷害的人
現在我當主管了。
面對新進同事犯錯,我會先問一句:
「你現在是不是正在怪自己?」
然後我會說:「可以先不要那麼快罵自己,好嗎?」
因為我知道,那些從自己內心長出來的傷口,會慢慢長成刺,扎到更深的地方。
但我也知道,如果有人願意看見、接住、陪你拆解—— 那些刺,也能慢慢變成辨識痛苦的天線,提醒你:
我們再也不要回到那樣的地方了。
05 當PUA 操控遇上自我貶抑人格
PUA 的心理機制其實很簡單:
不是直接攻擊,而是反覆切斷你的自我認定。
「你覺得這樣是好內容?你真的懂嗎?」
他不需要提出解法,他只要讓你開始懷疑你原本相信的東西。
這種手法最可怕的地方在於:
它不是直接施加痛苦,而是誘導你自己製造痛苦。
當他對你冷淡,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當他對你不滿,是因為你能力太差;
當他讚美你,是因為你終於聽話了。
一來一往之間,你就掉進一個公式:
「我要變得更好,才配被善待。」
這句話對某些人無效,
但對一種人格特質特別有殺傷力:
自我貶抑型人格(self-deprecating personality)。

圖片來源:pexels
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病理性的分類,
而是一種習慣性的防衛方式,是可以被覺察與改變的。
我們這種人,習慣用「自責」換取控制感。
我們寧可認為錯都在自己身上,也不敢相信問題出在對方。 因為如果是我的問題,我還能改; 如果是世界的問題,我就無能為力了。
而操控者最會利用的,就是這種「對自己狠」的人。
PUA 通常還會使用 間歇性強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有時冷,有時熱,有時誇獎,有時羞辱,讓你上癮,讓你等一個永遠不會來的認可。 這不只是操控,這是一種讓人上癮的懸念遊戲。
06 不是你還沒走出來,而是你還在用錯誤的語氣對待自己
你會開始內建一個虛假的劇本:
「我不值得成功。」
「我只能靠討好才能留下來。」
「如果我哪天鬆懈,就會被丟掉。」
而真正的慘劇是——
就算你離開那個主管,你還會繼續這樣對自己。
你不是不堅強,
你只是太懂忍耐,太會原諒別人對你的殘忍。
你什麼都不用證明,才有資格被好好對待。
而那個願意好好對待你的人,最應該從你自己開始。
有時候,學會對自己溫柔的第一步,是找一個不再傷你的地方開始——
包括人,也包括環境,甚至是一位願意陪你走的心理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