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習慣用邏輯解釋一切的世界裡,我們越來越擅長分析、分類、定義。但也因此,我們離某些更真實的東西,越來越遠。
這篇文章想談的,是一個讓頭腦失效,卻又無比關鍵的觀念:空性。現代教育訓練我們用邏輯思考,把世界拆解成可以管理的資訊。但有些東西,不是你能「想懂」的。
我們的知識,其實像一把刀,它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切割」:這是對,那是錯;這是蘋果,那是香蕉。
甚至連商學院都教我們這一套。你可能聽過一個概念叫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互斥且完全。意思是,當你分析一個問題時,要把它切得乾乾淨淨、不重複、不遺漏。這樣邏輯才算清晰。
這樣的思考方式很好用,在策略、數據、決策裡都很重要。但問題來了:世界真的能這樣被切割嗎?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有
想像你把一塊蛋糕分成奶油和巧克力——這是邏輯。但空性就像包住蛋糕的空氣,既不是奶油也不是巧克力,卻無所不在。
MECE 告訴你:「不是左邊就是右邊」,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東西,它不是左,也不是右,卻同時包含了左右?這,就是空。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包含」但又無法被定義。它在邏輯與語言的對立之外,像海一樣,包容所有浪花,卻不執著任何一朵。
空性:三段論與名字的假象
在《金剛經》裡,有一種經常出現的語法,叫做「三段論」:是⋯⋯非⋯⋯是名⋯⋯。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意思是,我們說「世界」是存在的,這只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說。但若從究竟角度來看,「世界」是沒有實體自性的,所以說它「非世界」。但我們還是暫時稱它為「世界」,這就只是個假名罷了。
比如說「花」:你看到一朵花,它會開、會謝、會變成泥土。那它還是「花」嗎?空性的角度會說,它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花的本質」,但我們仍然可以用這個名字去稱呼它——只是你要知道,那只是語言的方便,真相的影子。
中道:不落有邊,也不墮空邊
這就帶我們進入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中道。
中道不是「有一點存在、有一點不存在」的折衷,而是直接跳出「有/無」這種對立。它是一種「看見對立背後本是一體」的智慧。
中觀學派用「四句破斥法」來解構一切語言與概念的陷阱:
1. 是
2. 不是
3. 是也不是
4. 非是非不是
這不是哲學遊戲,而是讓你體驗什麼是語言之外的空性。真正的智慧,不是選擇哪一句是真的,而是看見這四句都不是絕對,然後從中鬆開執著,進入自由。
從佛教到基督教:信仰與空性的交會點
在基督教裡,也有類似的想法。聖經《以賽亞書》說:
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意思是:神的智慧不是人能理解的。你覺得神是仁慈的,當你順利時你說「阿們」;但當你苦難重重,你可能質疑神是不是不仁慈。可是神的存在,超越這些邏輯上的標籤。
保羅說過:「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這不就是佛教講的「語言道斷,心行處滅」嗎?你越想定義真理,真理越消失;你放下定義,它就自然顯現。
空性,是活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空性不是哲學問題,更像是一種生命經驗。它不是你理解以後才存在,而是當你放下理解,它就會出現。
你越想理解空性,它越遠;
你越放下想理解,它越近。
空性不是一個課本上的知識,而是你每一天的存在狀態。你看海的時候,你分得出浪花和海水;但同時,你知道它們根本分不開。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寫在最後:真實不是邏輯能切開的東西
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有點混亂,那正好。因為頭腦抓不住的混亂,正是靠近真相的開始。
空性,不是你抓住的東西,而是當你鬆手後,它自然顯現的狀態。
中道,不是選擇哪一邊,而是走出對立,在當下看清一切如其所是。
這不是放棄思考,而是知道:頭腦只是工具,真實從來都在。
🎧 延伸收聽
這篇文章來自 Podcast 節目《瀚哥的人生應用題》
🔊 EP71|邏輯切不開的東西,才是真實:一場關於空性、中道與信仰的對話
可在 Spotify / Apple Podcasts 搜尋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