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來,在教學現場奔走與沉潛,我愈發感受到教育角色的微妙轉變。學習的主體性不斷被強調,學生被期待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為成果負責,為成長自律。這樣的理念無疑充滿啟發性,也蘊藏挑戰。
然而,隨著這樣的思潮推進,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
當學習成果由學生自行承擔,學校與教師是否仍應獎勵那些在過程中展現出認真與負責態度的學生?
當我們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那麼「努力」還需要被看見嗎?「認真」是否依然值得被鼓勵?
於是,我開始在教室的角落觀察——
那些或許不是最優秀、卻總是準時完成、默默付出、不輕言放棄的孩子們。
我漸漸相信:即便學習是他們的責任,我們仍然有責任去看見他們的態度,並溫柔地回應那份不願放棄的堅持。
這段省思,不僅關乎學習的歸屬權,更是關於教育者是否仍願意成為努力的見證者與點燈人。
我寫下這些思緒,也為未來的教育行動,埋下一顆更有意識的種子。
當學習成果由學生自己負責時,學校與教師是否仍該獎勵那些在過程中展現出認真與負責態度的學生?
如果學習成效被視為「學生自己的事」,那麼我們這群園丁——是否仍應為那些默默澆水、不輕言放棄的孩子,獻上掌聲與陽光?
我的答案是:應該。
因為教育從來不只是追求分數,更關乎品格與態度的養成。
當我們強調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實際上是在培養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份能力需要時間養成,也需要環境滋養。而「做事認真、態度負責」正是這能力的核心之一。
若校園與教師選擇對這類行為視若無睹,只因其與最終成果未必直接掛鉤,等同錯失了鼓勵正向人格發展的關鍵時刻。
我是這麼理解地:
成效是結果,態度是過程。
我們獎勵的,不是結果的高低,而是那份持續為目標努力的精神與歷程。因此,在推動學生「為自己學習負責」的同時,我們更應強化對「態度」的正向回應與激勵,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孤島,它是在與他人的關係、與社群的連結中,逐步成長的旅程。
換句話說,
當我們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也應讓他們知道——這條路上,努力是會被看見的,堅持是有價值的,而我們,一直都在。
當學習成為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
校園,仍應是一盞燈,為努力的孩子點亮方向。
有些孩子,也許不擅長答對問題,卻總是準時、盡力、不逃避;他們的步伐或許緩慢,但那份「我願意為自己努力」的光,不該在我們的沉默中熄滅。
我們獎勵的,從不是完美的結果,而是那份在風中依然堅定向前的姿態。
因為我們知道——學會負責,不只是為了成績,更是為了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