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歲的康先生是一位資訊工程師,工作之餘最大的挑戰,不是寫程式或解決 bug,而是每天晚上吃完飯後的那場家庭「輔導課」。
他的父親,康伯伯,今年 70 歲,身體硬朗、退休生活規律,是個典型的「勤勞又愛學習」的傳統長輩。自從他拿到一支智慧型手機後,熱情滿滿地想「趕上時代」。
問題是——康伯伯熱情歸熱情,卻沒有半點耐性。
他會反覆問:「為什麼我這個 LINE 貼圖傳不出去?」
「我要怎麼看那個 Facebook 的影片?」 「為什麼滑不動?是不是你教錯了?」
康先生每次解釋得口乾舌燥,對方卻立刻又說:「你講得太快了,我又忘了。」
然後重複問,然後又質疑。
久而久之,他越來越疲倦,也越來越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夠孝順?怎麼會對自己的爸爸發脾氣?」
在面對長輩學習新科技的挫折中,我們常會同時遭遇兩種壓力:
但其實,這不是你「教不好」或「不夠愛父母」的問題,而是跨世代認知與學習差異造成的自然現象。
根據神經心理學研究,隨著年齡增長,人類大腦的「工作記憶」與「資訊轉換效率」會明顯下降。尤其是新的數位科技,常結合抽象邏輯、多步驟操作、非直觀圖示,對高齡者來說難度極高。
這種「學不會」「跟不上」的體驗,不只是一個操作障礙,更是心理上的衝擊與羞辱。
康伯伯不是真的在責怪兒子。他其實是在對自己說:
「怎麼我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是不是我老了、笨了、不屬於這個世界了?」
這樣的情緒,會自然轉換為外顯的質疑或挑剔,來維持自尊感。
而康先生的無力感,其實來自於:「我很努力想幫助他,卻怎麼都沒有用」——這種深層的挫敗與無效感。
對年輕一輩來說,手機、平板、App 的介面是直覺,但對長輩而言,那些是完全陌生的語言。再加上自尊心、焦慮與「不想變成別人的負擔」的情緒,很容易讓一次簡單的教學,變成一場親情攻防戰。
你想教會他,他想證明自己學得會,但學不會時,雙方都受傷。
這不是單純的耐性問題,而是兩種處境的痛苦正面交鋒。
年紀越大,學習越需要重複與節奏。每次就教一個動作,讓他有「學會一件事」的成就感。
手寫步驟、圖示、按鍵位置,變成一本他隨時能翻的「3C 生存指南」。也能降低重複發問次數。
每天 10 分鐘或每週兩次,不是即時解答,而是安排好時間陪他一起學,降低臨時教學的焦躁。
開啟螢幕錄影功能,把教學內容錄下來。讓他可以「一個人偷偷練習」,也能降低你的一再疲憊。
教學前先聊聊他的生活、今天吃什麼、有沒有看到什麼新聞,把「學東西」變成一段親子時光,而不是壓力時光。
你並不是因為「不愛爸爸」才會不耐煩,
你之所以會煩,是因為你太希望這段關係更好。 你不是冷漠的人,而是很努力地扮演好一個「兒子」與「老師」的角色。
請記住:照顧情緒,也包含照顧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生氣、可以想喘口氣、可以暫時不教,這些都不是錯。
真正的孝順,不是毫無怨言,而是在挫折後,仍願意陪在對方身邊。
後來,康先生不再勉強自己「當場答出所有問題」,而是為父親準備了一本「康伯伯數位筆記」。他還教爸爸用語音搜尋,遇到問題就說「嘿 Google,我要怎麼傳貼圖」。
他們也約定,每週一晚上是「手機陪練夜」,時間不長,但氣氛輕鬆。爸爸忘記時就翻筆記、或看影片,不再那麼緊張,也不再那麼防衛。
某天,康伯伯得意洋洋地說:「我自己傳了一張圖給你阿姨喔,還加了表情符號!」
康先生笑著說:「你比我媽還厲害耶。」
那一刻,他感覺不是自己「教成功」了,而是「靠近成功了」。
親愛的你,
如果你也常常被爸爸媽媽一再問同樣的問題、感覺自己快崩潰, 請你記得:
你教的不只是功能,而是希望。
讓他們相信:「我還能學習,我還能掌握新世界,我還沒有被這個時代拋下。」
那麼,請你也別拋下你自己。
每一次的耐心、每一次的忍住情緒、每一次的深呼吸,都是一種溫柔的陪伴方式。
你做得真的很好,已經遠遠超過他們所說出口的那一句「你教得太快了」。
有一天他們會知道,你的愛,不在解釋裡,而在那句:「沒關係,我再教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