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2. 注釋
1. 泰伯:周太王之長子,因將王位讓給弟弟季歷,後來避居江南,成為吳國的始祖。
2. 至德:「至」為極致,「德」為道德,指最高尚的道德。
3. 三以天下讓:「三」指多次,意思是他多次讓出天下。
4. 民無得而稱焉:「無得」指沒有辦法,「稱」指讚美,意思是他的品德高尚到讓人無法用言語來讚美。
3. 白話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道德達到最高境界的人了!他三次讓出天下,百姓對他的品德高尚到無法用言語來讚美。」
4. 總結
這句話讚揚了泰伯的謙讓精神,認為他具備最高的德行。他為了讓弟弟繼承王位,甘願退讓,不爭權奪利,甚至遠走江南,體現了無私與大義。孔子認為,泰伯的德行已經高尚到無法用言語形容,這種境界超越了世俗的評價。
啟示:
謙讓是一種極高的美德:泰伯三讓天下,展現了真正的無私與胸懷。
真正的高尚行為,無需刻意宣揚:泰伯的德行讓人無法用言語稱頌,因為它已超越了普通的讚美標準。
無爭才能成就更大的格局:泰伯放棄王位,卻因德行受後世敬仰,成為歷史上的典範。
二、
1.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 注釋
1. 恭:恭敬,謙遜有禮。
2. 勞:疲累,過於拘束而辛苦。
3. 慎:謹慎,小心謹慎行事。
4. 葸:畏縮,過度小心導致膽怯。
5. 勇:勇敢,果敢行動。
6. 亂:混亂,魯莽無法無天。
7. 直:正直,剛正不阿。
8. 絞:刻薄,言行過於直接導致傷害他人。
9. 篤於親:重視親情,對親人誠摯厚道。
10. 民興於仁:百姓受到感化,學習仁德。
11. 故舊不遺:不遺忘老朋友、舊識。
12. 偷:苟且,指行為怠惰、不忠誠。
3. 白話文
孔子說:「恭敬但沒有禮制的約束,會讓人感到疲憊;謹慎但沒有禮的規範,會變得畏縮;勇敢但缺乏禮的引導,會導致混亂;正直但沒有禮的約束,則容易變得刻薄。君子對親人真誠厚道,那麼百姓就會興起仁德之風;不遺忘老朋友、舊識,則百姓也不會變得苟且怠惰。」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禮的重要性,即使擁有恭敬、謹慎、勇敢、正直等優秀品質,如果缺乏「禮」的規範,就會導致偏差和負面影響。此外,也提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的道理,認為上層社會的行為會影響百姓風氣,領導者應當以身作則,重視親情與舊交,才能帶動人民向善。
現代啟示:
1. 能力需要規範引導——單有優秀品格不夠,還需要禮法約束,才能發揮正面價值。
2. 領導者的示範作用——領袖的行為會影響社會風氣,應以身作則,帶動良善風氣。
3. 人際關係的珍惜——不遺忘親情和老朋友,能促進社會和諧,避免人心冷漠與功利化。
三、
1. 原文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2. 注釋
1.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
2. 疾:病重,生病。
3. 召:召喚,呼喚。
4. 門弟子:曾子的學生。
5. 啟:張開,展開。
6. 予:我,指曾子自己。
7. 《詩》:指《詩經》。
8. 戰戰兢兢:形容非常謹慎、小心翼翼的樣子。
9. 如臨深淵: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形容危險時刻的警惕。
10. 如履薄冰: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行事極為謹慎,怕出錯誤。
11. 而今而後:從今以後。
12. 吾知免夫:我知道自己可以免於擔憂了。
13. 小子:對學生的稱呼,意指弟子們。
3. 白話文
曾子病重,召集門徒說:「請你們幫我展開雙腳,攤開雙手!《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又像行走在薄冰之上。』我一生都小心謹慎,現在我知道可以安心了。孩子們!」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曾子一生謹守道德、行事小心的態度。他引用《詩經》的話,說明自己一生如履薄冰,未曾違背道德與禮法,因此在臨終時能夠坦然無憾。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對道德操守的高度重視。
現代啟示:
1. 謹慎行事的重要性——為人處世要小心謹慎,堅守道德底線,才能問心無愧。
2. 一生清白的價值——曾子臨終時坦然面對,說明堅持原則,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
3. 做人應該無愧於心——如果能夠一生行事端正,臨終時就能無怨無悔,這也是人生最高的成就之一。
四、
1.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2. 注釋
1.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
2. 疾:病重,生病。
3. 孟敬子:魯國大夫孟孫氏的族人,身份尊貴。
4.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鳥臨死前的叫聲哀傷。
5.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臨死前說的話多是善言。
6.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7. 貴:重視。
8. 道:指做人應遵循的道理與規範。
9.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舉止端莊,就能遠離粗暴與傲慢。
10. 正顏色,斯近信矣:表情端正,就能讓人信任。
11.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言辭講究分寸,就能避免粗俗與背信棄義。
12. 籩豆:盛放祭品的器具,指祭祀禮儀。
13. 有司:專門負責這些事的官員。
14. 存:管理、負責。
3. 白話文
曾子病重,孟敬子前來探望。曾子說:「鳥臨死前,叫聲悲哀;人臨死前,言語誠懇善良。君子所珍視的道理有三點:舉止端莊,便能遠離粗暴與傲慢;表情端正,便能接近誠信;言辭有分寸,便能遠離粗俗與背信棄義。至於祭祀的禮儀,自有專門負責的官員來管理。」
4. 總結
曾子臨終之際,仍然強調君子應注重自身的修養,從行為、表情、言辭三方面保持端正與誠信,並且認為繁瑣的儀式應交由專人管理,而非執著於形式。
現代啟示:
1. 臨終之言,最見真誠——人臨終時,最能表現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善言更顯可貴。
2. 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舉止、表情、言辭皆影響個人形象,保持端莊與誠信,是君子之道。
3. 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祭祀等儀式應由專人負責,更應重視內心的誠敬,而非拘泥於繁瑣的形式。
五、
1. 原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2. 注釋
1. 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
2. 以能問於不能:有才能的人向無才能的人請教,表示謙遜。
3. 以多問於寡:學識淵博的人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表示虛心求教。
4. 有若無:雖然擁有,但表現得好像沒有,形容謙遜。
5. 實若虛:雖然充實,但表現得好像空虛,形容不自滿。
6. 犯而不校:受到冒犯時不計較,不與人爭論。
7. 昔者吾友:過去我的朋友。
8. 嘗從事於斯矣:曾經實踐過這些品德。
3. 白話文
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無才能的人請教,學識淵博的人向學識淺薄的人請教;雖然擁有但表現得像沒有,雖然充實但表現得像空虛;受到冒犯時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實踐過這些品德。」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謙虛與寬容的君子風範,曾子以「吾友」為例,推崇真正的德行應當體現在謙遜學習、不自滿、不爭執的態度上。
現代啟示:
1. 謙遜能讓人成長——即使有才能,也應該向他人請教,保持學習的態度。
2. 內斂是一種智慧——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會炫耀,而是表現得謙和低調。
3. 寬容能贏得尊重——不與人爭執,不計較小事,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六、
1. 原文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2. 注釋
1. 六尺之孤:指年幼的孤兒,「六尺」形容孩子的身高,意指尚未成年。
2. 百里之命:指統治百里之地的政權,意指治理國政的重要責任。
3. 臨大節:面對重大節操考驗的時刻。
4. 不可奪:不會動搖、不會改變原則。
5. 君子人與:這樣的人是君子嗎?
6. 君子人也:確實是君子。
3. 白話文
曾子說:「能夠託付年幼的孤兒給他撫養,能夠將治理百里之地的政務交給他,面對重大節操考驗時不動搖,這樣的人是君子嗎?他確實是君子。」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君子的標準:值得信賴、有擔當、不動搖的節操,才能被稱為真正的君子。曾子透過設問方式,強調這類品德的重要性。
現代啟示:
1. 信任源於責任——能被託付重任的人,必定具備穩重與可靠的品格。
2. 節操決定高度——真正的君子在面對重大考驗時,能夠堅守原則,不會輕易動搖。
3. 品德勝於才幹——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值得託付的品行,才能真正贏得尊敬。
七、
1.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注釋
1. 士:指有志於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的讀書人。
2. 弘毅:寬廣堅毅,指心胸寬廣而意志堅定。
3. 任重:責任重大。
4. 道遠:道路遙遠,比喻任務艱鉅且長久。
5. 仁以為己任:把實踐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
6. 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大嗎?
7. 死而後已:直到生命結束才停止。
8. 不亦遠乎:不是很漫長嗎?
3. 白話文
曾子說:「士人不能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的責任重大,路途也很遙遠。以實踐仁德為己任,這不是很重要的責任嗎?直到生命結束才停止,這不是很長遠的目標嗎?」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士人的責任與精神素養:只有胸懷寬廣、意志堅定,才能承擔仁德的使命,並且堅持不懈,直到生命結束。
現代啟示:
1. 責任感與使命感——真正的君子應該勇於承擔責任,不畏艱難。
2. 長遠目標與堅持——行仁之道並非短期目標,而是一生的追求,必須堅持到底。
3. 意志堅定與胸懷廣闊——面對挑戰,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與寬廣的胸襟,才能走得更遠。
八、
1. 原文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 注釋
1. 興於詩:透過學習《詩經》來啟發情感與智慧。
2. 立於禮:在禮儀規範中確立人格與行為準則。
3. 成於樂:最終藉由音樂的陶冶,達到人格的圓滿與和諧。
3. 白話文
孔子說:「從《詩經》中得到啟發,透過禮儀確立品德,最終在音樂的陶冶下完善自身。」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修養人格的三個階段:
1. 詩的啟發——透過文學與詩歌陶冶情操,啟發思維與感悟能力。
2. 禮的規範——透過禮儀制度來規範行為,使個人立足於社會並確立品格。
3. 樂的完善——藉由音樂的陶冶,達到人格的和諧與圓滿。
現代啟示:
1. 文學與藝術的滋養——閱讀與文學能提升個人修養與思考深度。
2. 規範與自律的重要性——規矩與禮儀有助於個人成長與社會適應。
3. 內心的和諧與完善——音樂、藝術等審美教育對於人格的養成至關重要。
九、
1.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 注釋
1. 民:指一般百姓。
2. 可使由之:可以讓他們順從去做。
3. 不可使知之:但不必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或原理。
3. 白話文
孔子說:「可以讓百姓順從去做,但不必讓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4. 總結
這句話在古代政治環境中,主要體現了對治理百姓方式的思考:
1. 行動與理解的區別——孔子認為,統治者可以引導百姓去遵循規範,但未必需要讓他們理解背後的深層道理。
2. 治理的實用性——如果讓百姓完全理解治理原則,可能會產生質疑與混亂,因此強調「行勝於言」。
現代啟示:
1. 教育與知識的重要性——現代社會與古代不同,知識普及能提升公民素質,使其更理性地參與社會運作。
2. 透明治理與信任——當代民主社會講求資訊透明與公民參與,讓人民理解政策與決策,有助於社會穩定與進步。
3. 領導與管理策略——在組織或企業管理中,領導者應根據團隊特性,決定是單純指導行動,還是進一步傳達策略與願景。
十、
1. 原文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2. 注釋
1. 好勇:喜愛逞勇、好鬥。
2. 疾貧:痛恨貧窮,對貧困極度不滿。
3. 亂也:會導致社會動盪、混亂。
4. 人而不仁: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
5. 疾之已甚:過度憎恨這種不仁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喜好逞勇但痛恨貧窮,這會導致社會混亂。如果一個人不仁愛,但對他過度憎恨,這也會導致混亂。」
4. 總結
這句話探討了極端情緒可能帶來的社會動盪:
1. 好勇而疾貧的危害——如果一個人過於好鬥,又憎惡貧窮,可能會鋌而走險,導致社會不安。
2. 對不仁者的態度——即使面對不仁的人,也不應該過度憎恨,否則容易引發更大的紛爭。
現代啟示:
1. 社會應避免極端情緒——對於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或不公正現象,應理性面對,而非激進對抗,以避免動盪。
2. 以仁愛化解衝突——對於缺乏道德的人,應以教育、法律等方式引導,而非純粹的憎惡和排斥,以免進一步激化矛盾。
3. 勇敢與理性並行——真正的勇敢應該是智慧與仁德的結合,而非衝動與仇恨的發洩。
十一、
1.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2. 注釋
1. 周公:指周公旦,周朝的賢臣,以才德兼備著稱。
2. 才之美:指卓越的才能與優秀的品德。
3. 驕:驕傲、自滿。
4. 吝:吝嗇、不願分享或施捨。
5. 其餘不足觀也已:即使才華出眾,如果驕傲且吝嗇,其它方面就不值得看重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擁有像周公那樣卓越的才華,但卻驕傲又吝嗇,那麼他的其他優點就毫無價值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謙遜與慷慨的重要性:
1. 才能再高,若驕傲吝嗇,也無法讓人敬重——即便擁有周公般的才華,如果性格傲慢且小氣,則其他優點也無法彌補這些缺陷。
2. 品德比才能更重要——真正的君子不僅要有才能,還要懂得謙遜待人,樂於助人,否則才華再高,也難以讓人信服。
現代啟示:
1. 謙遜是成功的基石——無論能力多高,若缺乏謙虛的態度,容易遭人反感,甚至導致失敗。
2. 慷慨待人,成就更大影響力——願意分享知識、資源與機會的人,能夠凝聚人心,獲得更廣泛的支持與尊重。
3. 人格與才華並重——真正的成功不僅在於才能,更在於良好的品德與待人處世的態度。
十二、
1.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2. 注釋
1. 三年學:指長期學習,這裡的「三年」是泛指,而非確切的三年,象徵持續不斷地努力學習。
2. 不至於穀:「穀」指食糧,引申為物質利益,即學習不是為了謀取生計或私利。
3. 不易得也:「不易」意為不容易,「得」指找到或擁有,整句意思是這樣的人很難得。
3. 白話文
孔子說:「能夠學習三年,而不把追求物質利益當作目的的人,是很難得的。」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學習應該是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與智慧,而非單純為了謀取生計。孔子認為,大多數人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但真正值得敬佩的人,是那些學習純粹為了修養自身,不計較現實利益。
啟示:
學習應該以修身為本,而非只為謀生。真正的學問應該是內化成品格與德行,而不只是工具。
不功利的學習態度極為珍貴。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學習只是為了賺錢,而非提升自己,這讓孔子感嘆這種不功利的學者實在難得。
長期堅持學習,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學習三年仍不急於求取實際利益,代表著一種高度的學習態度與耐心,這樣的人未來往往成就非凡。
十三、
1.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2. 注釋
1. 篤信好學:「篤信」指堅定信仰,誠心誠意地相信;「好學」指熱愛學習。合起來指堅定信仰、努力學習的人生態度。
2. 守死善道:「守死」意為至死不渝地堅守;「善道」指正確的道義,即道德與正義之道。整句意思是,即使犧牲生命,也要堅守正道。
3.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危邦」指處於危險中的國家;「亂邦」指混亂無序的國家。意思是不要輕易進入危險之地,也不要長久居住在動盪不安的國家。
4.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天下有道」指世道清明;「則見」指出來為政。「天下無道」指世道混亂;「則隱」指隱退不仕。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天下有道時就出來從政,當天下無道時則隱退不出仕。
5.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有道」指國家治理清明;「貧且賤」指身處貧窮與低賤的地位。「恥也」指以此為恥。意思是,如果國家太平,而自己依然貧賤,則應感到羞恥,因為說明自己沒有盡到應有的努力。
6.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邦無道」指國家昏庸無道;「富且貴」指富有而身居高位。意思是,如果國家混亂,而自己卻富貴,則應感到羞恥,因為這可能是靠迎合黑暗勢力或不正當手段得來的。
3. 白話文
孔子說:「堅信道義,熱愛學習,一生都要堅守正道。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動盪不安的國家不要久留。天下太平時,就應該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才能;如果世道昏暗,就應該隱退不仕。如果國家治理得當,而自己仍然貧窮低賤,那是一種恥辱,因為說明自己沒有好好努力。如果國家昏庸無道,而自己卻富貴,那也是恥辱,因為這樣的富貴可能來自不正當的手段。」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儒家對道德與社會責任的態度。孔子強調一個人應該堅持學習與信仰,並且在時局動盪時要懂得選擇去留。在太平時應該積極貢獻,在亂世則應退隱,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此外,孔子認為在清明的國家裡,若仍然貧窮,應該反省自己是否努力不夠;而在混亂的國家中,若富貴,則應檢討自己的財富是否來自不義之財。
啟示:
1. 堅守信念與道義:不論時局如何,都要堅持自己的信仰與學習,不被現實所動搖。
2. 審時度勢,選擇去留:亂世不與之同流合污,太平時積極貢獻社會。
3. 財富與道德的關聯:君子之富貴應來自正當手段,而不是依附黑暗勢力。
4. 自省與奮發:在清明社會中仍貧賤的人,應當自我檢討是否不夠努力。
十四、
1.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 注釋
1. 不在其位:「位」指職位或責任所在的位置。這裡指一個人如果不在某個職位上。
2. 不謀其政:「謀」指參與決策或規劃;「政」指治理政事或處理相關事務。意思是,不身居其位,就不應該去參與或干涉該職位的政務。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不在某個職位上,就不應該去過問或參與該職位的政務。」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儒家的職分觀念與責任倫理。孔子認為,每個人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職責,而不應越權干涉他人的職務。這樣可以避免混亂,讓組織或國家能夠有序運行。
啟示:
1. 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應該專注於自己的本分,避免越權干涉。
2. 尊重專業與分工:不同職位有不同的責任,應該尊重專業,避免不當干預。
3. 避免無謂的指責與干預:在未深入了解一件事之前,不應隨意評論或干涉他人的工作。
4. 職責與權力的統一:有權力者應承擔相應的責任,而無權者則不應干涉決策,以維持組織的正常運作。
十五、
1. 原文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2. 注釋
1. 師摯:指樂官「摯」開始演奏音樂。「師」指樂師,「摯」是當時的樂官名。
2. 關雎:指《詩經·關雎》,為《詩經》首篇,代表雅正的樂曲。
3. 亂:指樂曲的結尾部分,即終曲。
4. 洋洋乎:形容音樂悠揚動聽、流暢自然。
5. 盈耳哉:「盈耳」指充滿耳朵,形容音樂聲音充滿整個空間,令人沉浸其中。
3. 白話文
孔子說:「當樂師摯開始演奏時,《關雎》這首曲子的終曲部分真是悠揚動聽啊!音樂充盈於耳,令人陶醉。」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雅樂的讚美,特別是《關雎》這首詩所代表的雅正音樂。孔子對於禮樂教育非常重視,認為音樂不僅能陶冶性情,也能影響社會風氣。因此,他沉醉於《關雎》的樂聲,認為這種音樂優美和諧,能夠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養。
啟示:
1. 音樂影響人格修養:優美的音樂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品德和情操。
2. 禮樂文化的重要性:孔子提倡「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認為音樂對於社會秩序與個人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3. 藝術的感染力:好的藝術作品能讓人心靈受到震撼,產生深刻的共鳴。
十六、
1.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2. 注釋
1. 狂:指有熱情、有理想、敢於行動的人。
2. 直:正直、公正。
3. 侗:指質樸而缺乏見識的人。
4. 愿:誠懇、謙遜。
5. 悾悾:指誠懇憨厚的人。
6. 信:誠信、守信。
7. 吾不知之矣:表示無法理解或不知如何對待這樣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理想抱負卻不正直,質樸卻不謙遜,憨厚卻不誠信,那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樣的人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人格的完整性。孔子認為,僅僅具備某些特質是不夠的,這些特質若缺少相應的品德,就可能適得其反。例如,有理想但不正直,可能變成狂妄之徒;質樸卻不謙遜,可能變得愚昧而固執;誠懇卻不守信,則難以讓人信任。
啟示:
1. 理想與正直並行:有抱負的人必須保持正直,否則容易走偏。
2. 質樸與謙遜並重:樸實的人若不懂得謙遜,可能變得頑固不化。
3. 誠懇與信義相輔:即使為人忠厚,若不講信用,依然難以獲得信任。
4. 人格的完整性:做人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應該具備全面的品德修養。
十七、
1.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 注釋
1. 學:學習,指求知與修養。
2. 如不及:像是追趕著一樣,生怕趕不上。
3. 猶恐失之:即使趕上了,仍然害怕會失去。
3. 白話文
孔子說:「學習應該像追趕什麼一樣,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快;即使學到了,還要擔心會遺忘或失去。」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學習應該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學問無窮無盡,不應該有滿足之心,而要有緊迫感,像是努力追趕一樣;即使學到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知識可能會隨著時間而遺忘。
啟示:
1. 保持求知的緊迫感:學習不能懈怠,要像趕路一樣奮力向前。
2. 學無止境:即使學到了,也要持續鞏固與精進,避免遺忘。
3. 勤奮與謙遜並重:真正有學問的人,往往自覺不足,不會自滿於已有的知識,而是持續學習。
4. 終身學習的精神:知識會更新變化,因此要不斷學習,以免被時代淘汰。
十八、
1.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2. 注釋
1. 巍巍乎:形容高大偉岸,表示崇高偉大的德行。
2. 舜禹:舜與禹,皆為上古賢君,以德行治天下。
3. 有天下:掌管天下,指統治天下。
4. 而不與焉:並非自己爭奪天下,而是以德行感召民心,自然獲得天下。
3. 白話文
孔子說:「舜和禹的德行真是崇高偉大啊!他們掌握天下,卻並非依靠爭奪得來,而是憑藉自身的道德與能力,自然而然地被推舉為君主。」
4. 總結
這句話讚揚舜與禹的無私與崇高品德。他們的統治不是出於爭權奪利,而是因為天下人歸心,順應民意,才成為君主。這體現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強調領導者應該以道德服人,而非依靠權謀與武力來奪取天下。
啟示:
1. 德行是立身之本:真正偉大的領袖,並非靠爭奪權位,而是憑德行與能力自然而然地獲得眾人的推崇。
2. 領導應順應民心:治理國家應該符合人民的願望,而不是以強權壓迫。
3. 無私才能成就大業:舜與禹並不貪戀權位,而是為天下百姓謀福祉,這才是真正的聖君之道。
4. 功成不居:偉大的領袖並不以權力為目的,而是以天下為己任,這種精神值得學習與效法。
十九、
1. 原文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2. 注釋
1. 大哉:偉大啊,表示讚嘆。
2. 堯:上古聖君,以德治天下。
3. 巍巍乎:形容高大莊嚴,崇高偉大。
4.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只有上天最偉大,而堯則順應天道而行。
5. 蕩蕩乎:廣大無邊,形容德行深厚廣博。
6. 民無能名焉:百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其德行之高。
7. 成功:偉大的成就,指堯的治國功績。
8. 煥乎:光輝燦爛,形容文化禮樂的昌盛。
9. 文章:指文治教化,即禮樂制度的完善。
3. 白話文
孔子說:「偉大啊!堯作為君主真是無比崇高!他高峻巍巍,天下之大,唯有上天最偉大,而堯則順從天道而行。廣博無邊啊!他的德行深厚,百姓甚至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的成就如此偉大,他的文化禮樂制度如此光輝燦爛!」
4. 總結
這段話極力讚揚堯的聖君風範,強調他順應天道、德行深厚、政績卓越,並且使禮樂文明大放光彩。這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最高治國典範——以德治國,符合天道,讓百姓無需讚美卻能自然歸心。
啟示:
1. 順天應民,方能成就偉業:堯的成功在於遵循天道,順應百姓需求,這是聖王之道。
2. 德行才是立國之本:真正偉大的領袖不是靠武力或權謀,而是以高尚品德感召天下。
3. 文化的重要性:治理國家不僅要有政績,也要有文化制度的建立,讓文明能夠長久延續。
4. 真正的偉大,超越言語:當一位君主的德行足夠崇高,百姓甚至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的好,這才是最高境界的統治者。
二十、
1. 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2. 注釋
1. 舜:中國上古時代的聖君,繼堯之位,廣納賢臣,使天下大治。
2. 臣五人:指舜時代的五位賢臣,如禹、稷、契、皋陶、伯益。
3. 武王:周武王姬發,推翻殷商,建立周朝。
4. 亂臣:此處指有才能的臣子,非貶義,與「治臣」相對,指有改革才能的忠臣。
5.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孔子說:「人才難得,不正是這樣嗎?」表示有才能的臣子極為稀少。
6.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唐虞時代(堯舜時期),是人才最為興盛的時候。
7.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此處「婦人」指周武王的母親太任,表示十人之中有一人是女性,因此實際上只有九位賢臣。
8.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當時周朝雖已控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仍然尊奉殷商,未急於推翻其政權。
9.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周朝的德行,真可謂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3. 白話文
舜擁有五位賢臣,便能使天下大治。周武王說:「我有十位輔佐我的賢臣。」孔子感嘆道:「人才實在難得,不正是如此嗎?唐虞時代,是人才最鼎盛的時期。但周武王的賢臣中有一位是婦人(太任),所以實際上只有九位。而當時周朝已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領土,卻仍然臣服於殷商,這樣的德行,真可以說是最高的美德了!」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人才難得」的道理,並讚揚周武王的至德風範。孔子認為,在堯舜時代,人才濟濟,但後世難再得如此之盛的賢能之士。武王在擁有強大實力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尊重舊王朝,顯示出其極高的道德情操。
啟示:
1. 人才決定國家興衰:舜能以五臣治天下,武王能以十人開創周朝,皆因得賢才輔佐。
2. 真正的強者不恃強行事:周武王擁有強大的實力,但仍遵從禮制,這正是周朝能夠長久的原因。
3. 尊重傳統與禮制:即使擁有實力,也應以德行為先,而非單憑武力行事。
4. 真正的領袖懂得廣納賢才: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唯有擁有賢能之士,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二一、
1. 原文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2. 注釋
1. 禹:夏朝的奠基者,治水有功,被推舉為天子。
2. 吾無間然矣:我對他沒有任何可指責的地方。「間然」指挑剔、責備。
3. 菲飲食:簡樸的飲食。「菲」意指微薄、簡陋。
4. 致孝乎鬼神:對祭祀鬼神極為虔誠。
5. 惡衣服:穿著樸素粗劣的衣服。「惡」此處指粗陋、不華美。
6. 致美乎黻冕:祭祀時卻穿著禮制規定的華美禮服。「黻冕」指正式祭祀時所穿的禮服和冠冕。
7. 卑宮室:宮殿居所簡陋,不講究奢華。
8. 盡力乎溝洫:全力治理水利工程。「溝洫」指排水溝渠,與治水相關。
3. 白話文
孔子說:「禹,我對他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他的飲食極為簡樸,但在祭祀鬼神時卻極為虔誠;他平日穿著粗布衣服,但在正式場合卻穿戴符合禮制的華美服飾;他的宮殿居所簡陋,但他卻全心全力投入於治理水利工程。禹,實在無可挑剔!」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禹的極高讚譽,認為禹是理想的君主典範。他生活儉樸,卻對祭祀與禮制保持莊重;他不講求享樂,卻將全部精力投入於治國安民。
啟示:
1. 為政者應以民為先:禹將個人享受置於次要,把心力用於治理國家,這是值得學習的領導精神。
2. 節儉與禮制並重:禹日常生活儉樸,卻在正式場合遵守禮儀,這展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3. 實幹精神:禹親身勞動,帶領百姓治水,強調領袖應該以身作則,而非只會發號施令。
4. 真正的偉大在於奉獻:禹不求個人享樂,將國家治理放在首位,這樣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