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對話中,那些看似無心的一句話,有時卻讓人尷尬、無言,甚至懷疑自己。這篇文章想聊聊:當說話成了一種壓力,我們是否可以慢一點、想一點,再出口?語言的溫度,往往就藏在多想那一秒裡。
人和人的相處,會有對話交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從日常問候到分享彼此的生活小插曲,這些片段往往能拉近距離,讓關係變得更親近。
但有時候,隨口說出的話,未必是善意的語言。尤其是那些太直接、沒經過思考,甚至明知道說出口會傷人的話題。如果對方明知這句話有可能刺人,卻仍然理所當然地說出來,那就不是無心,而是刻意了。
不過,我們都不是天生的對話高手,沒有人一開始就懂得怎麼做個溫柔的表達者或理解的傾聽者。我們可以試著換個方式開口,也能學著更有意識地進行對話。
我們可以學習換個做法進行對話:
1.換個方式說,也許效果更好。
舉例:雨天上班,鞋子濕了,剛踏進公司打卡,同事說:「你鞋子好髒喔,地上都是濕鞋印!」
✦當下有點尷尬,不太確定這句話是玩笑還是無心的。我只好笑笑回應:「如果是客人進來,你也會這樣說嗎?」 這種話讓人覺得有點被針對,至少在當下,我覺得那不是一個平等的對待。 我只知道,下雨天鞋子濕了,地上有水印很正常,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2.選擇不說,有時候是更好的尊重。
舉例:上班時間,午餐休息時,我拿出不鏽鋼便當盒吃飯,同事看了一眼說:「我家只有寵物才用金屬碗吃飯,我們都用陶瓷的裝食物。」
✦我不確定他是想開玩笑,還是想表現出一種優越感。那一刻,我不知道該怎麼回,只能「蛤……?」了一聲。 也許他覺得自己說得幽默,但我當下真的感受不到笑點。
這樣的話,其實不用說也沒差,說出口反而讓氣氛變得微妙,
也讓我心裡留下了一個小問號:「我以為不鏽鋼材質是方便電鍋加熱便當、耐用、實用的選擇……反而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搞錯了?」
3.喜好不同,也請尊重彼此的選擇。
每個人喜歡的風格都不一樣,美或不美,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總會不自覺地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在外型、穿搭、風格上,更容易讓人「不經思考地隨口而出」。
舉例:同事路過,隨口一句:「你今天背的包包,好像化緣的師傅在背的喔!」
我當時愣了一下,笑笑沒回應。
(當時我背的是泰國 Rust Brand 側背包,純粹自己喜歡。)
✦包款是風格偏簡約+復古,材質是皮革,設計上比較樸實、實用,
他的聯想我也沒辦法干涉,但聽到的當下,還是會有點無言。我平常喜歡穿深藍或黑色的素色衣服,簡單、好搭也好整理。我頂多遇到我爸媽會說:你今天穿得好暗,事實阿!因為當天上下全穿黑色衣服,至少聽起來不會那麼不舒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這些例子也許只是生活裡的小插曲,也許對方真的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太多。
開口前,先想想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是想關心對方?是想開玩笑?
還是,其實想發洩自己的情緒。
說話前多想一秒,少說一點無意的傷人話,也許就能讓關係變得更自在。
每個人都可能不小心說錯話,但我們可以練習讓說出口的話,多一點考慮,少一點攻擊。
現在的我已經慢慢進化成:「先讓子彈飛一下,先深呼吸,再決定要不要回答。」
不然以前的我,總是太快想回應,太快替對方的話找答案,結果受傷的反而是自己。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偷偷點點頭就好,
(當然,也可以留言分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字,也歡迎追蹤我,一起練習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