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論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一、


1. 原文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2. 注釋


1. 鄉黨:指鄉里,亦指日常生活中與鄉人相處的場合。



2. 恂恂:恭謹、和順的樣子。



3. 似不能言者:看起來像是不太會說話的人。



4. 宗廟:供奉祖先的場所,指祭祀的正式場合。



5. 朝廷:指國君處理政務的地方。



6. 便便言:說話流暢、有條理。



7. 唯謹爾:只是謹慎小心而已。




3. 白話文


孔子在鄉里與鄉親相處時,態度謙和恭順,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但當他處於宗廟或朝廷等正式場合時,卻能侃侃而談,只是始終保持謹慎。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的智慧。他在日常生活中低調謙遜,不炫耀才華,但在需要展現才能的正式場合,則能發揮所長,條理分明地表達意見。


啟示:


1. 懂得察言觀色,適應環境: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表現方式,過於張揚或過於內斂都不合適。



2.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在私人生活中謙和待人,不賣弄才學;在正式場合則要發揮自己的能力,為人群或國家貢獻智慧。



3. 謹慎發言,言之有物:孔子在正式場合能言善道,但依然謹慎,不說多餘的話,展現了真正的智慧與分寸感。

這正是君子風範的體現,值得學習。




二、


1. 原文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2. 注釋


1. 朝:上朝,指在朝廷上議事。



2. 下大夫:地位較低的大夫官員。



3. 侃侃:從容不迫、誠懇坦率的樣子。



4. 上大夫:地位較高的大夫官員。



5. 誾誾:恭敬而謹慎的樣子。



6. 君:指國君。



7. 踧踖(讀作「促跡」):拘謹、不安的樣子,表示十分恭敬。



8. 與與:溫和從容的樣子,指不急不躁,態度穩重。




3. 白話文


在朝廷上,孔子與下大夫談話時,態度坦率從容;與上大夫交談時,則表現得謙恭而慎重。當國君在場時,他則顯得十分拘謹,表現出恭敬的態度,但仍然保持穩重而不慌亂。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根據不同對象,調整自己談話方式的智慧。


啟示:


1. 分寸感與尊卑之道:孔子面對不同身份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既不失禮,也不過於諂媚,展現了良好的應對進退之道。



2. 與人相處要有彈性:與平輩或地位較低者可以直率交流,與地位較高者則應更為謹慎,表現出應有的尊重。



3. 敬君之道:在君主面前,孔子表現得恭敬但不卑微,既尊重君主的地位,也保持自身的穩重與自持,這正是君子之道的體現。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的處世智慧,也提醒我們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人物時,應該掌握適當的態度與語氣,才能真正做到得體與尊重。




三、


1. 原文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2. 注釋


1. 君召使擯:國君召喚孔子負責接待賓客。



2. 色勃如也:神色嚴肅恭敬。



3. 足躩如也:步伐輕快穩重。



4. 揖所與立:向與自己一起站立的人行禮。



5. 左右手:雙手並用,姿態得體。



6. 衣前後,襜如也:衣服整齊順服,不顯凌亂。



7. 趨進,翼如也:小步快行,姿態如鳥展翅般柔和。



8. 賓退:賓客離開。



9. 必復命曰:「賓不顧矣。」:向國君回報:「賓客沒有回頭張望。」




3. 白話文


當國君召喚孔子負責接待賓客時,他的神色嚴肅恭敬,步伐輕快穩重。他向同站的人行禮,手勢得當。衣服整齊順服,不顯凌亂。他小步快行時,姿態如鳥展翅般柔和。當賓客離去後,他一定向國君回報:「賓客沒有回頭張望。」這表示接待得體,讓賓客滿意而去。


4. 總結


這段描述孔子在接待賓客時的禮儀規範,展現古代儀態之美。


啟示:


1. 禮儀得體,彰顯尊重:孔子在接待過程中,注重每個細節,體現對賓客的尊重。



2. 行動端莊,舉止優雅:孔子的姿態柔和穩重,進退有度,展現風範。



3. 謹慎負責,完成職責:接待完畢後,他向國君回報,確保賓客得到妥善款待,展現高度的責任感。

這段話提醒我們,待人接物時要注重儀態、態度與細節,才能真正做到得體而令人尊敬。




四、


1. 原文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2. 注釋


1. 入公門:進入國君的宮門。



2. 鞠躬如也,如不容:彎腰恭敬,顯得小心翼翼,好像自己無法安然自處。



3. 立不中門:站立時不站在門的正中央,以示謙遜。



4. 行不履閾:行走時不踩門檻,表現對宮廷的尊敬。



5. 過位:經過國君的座位。



6. 色勃如也:神色肅穆嚴肅。



7. 足躩如也:步伐輕快穩重。



8. 其言似不足者:說話時謹慎恭敬,顯得不敢多言。



9. 攝齊升堂:整理衣服後登堂。



10. 屏氣似不息者:屏住呼吸,好像不敢大聲喘氣,極度恭敬。



11. 出,降一等:離開時,先退到下一層階梯。



12. 逞顏色,怡怡如也:這時候才稍微放鬆,面色和悅。



13. 沒階趨進,翼如也:走下台階後小步快行,姿態如鳥展翅般柔和。



14. 復其位,踧踖如也:回到自己的位置後,仍然保持恭敬拘謹的態度。




3. 白話文


孔子進入國君的宮門時,恭敬地彎腰,顯得小心翼翼,好像不敢自處。他站立時不站在門的正中央,行走時也不踩門檻,以示尊重。經過國君的座位時,神情嚴肅,步伐穩重,說話時謹慎恭敬,顯得不敢多言。


當他整理衣服登堂時,依然恭敬地彎腰,甚至屏住呼吸,好像不敢大聲喘氣。離開時,他先退下一層階梯,這時才稍微放鬆,面色變得和悅。走下台階後,他仍然小步快行,動作優雅如鳥展翅。回到自己的位置後,依舊保持拘謹恭敬的態度,不敢懈怠。


4. 總結


這段描述孔子在國君宮廷內的舉止,展現了極致的禮儀與尊敬。


啟示:


1. 謙遜恭敬,知禮守禮:孔子進入宮門、走路、說話、站立,都展現了對國君的敬意,提醒我們在正式場合應保持謙遜有禮。



2. 謹言慎行,行事有度:他的言行舉止都符合禮儀規範,讓人感受到他的莊重與端正。



3. 進退有節,舉止得體:無論進宮還是離開,他都遵循一定的禮儀步驟,不輕率,不莽撞,體現出高度的自律與修養。


這段話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應該展現符合身份與場合的舉止,保持謙和與尊重,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敬重。




五、


1. 原文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2. 注釋


1. 執圭:拿著象徵身份的玉圭,圭是古代官員朝見君主時所持的禮器。



2. 鞠躬如也,如不勝:恭敬地彎腰,好像拿不動這塊圭,顯示出對禮儀的尊重。



3. 上如揖,下如授:舉起時像作揖,放下時像遞送,動作莊重得當。



4. 勃如戰色:神色嚴肅,如臨戰場,顯示敬畏之心。



5. 足蹜蹜,如有循:步伐輕緩,像是有規矩可循,不敢越矩。



6. 享禮,有容色:在祭祀時,臉上流露莊重而和悅的神情。



7. 私覿,愉愉如也:私下與人相見時,則顯得和樂愉快,態度親切。




3. 白話文


孔子手持玉圭時,恭敬地彎腰,好像這塊圭沉重得拿不動,表現出對禮儀的慎重。他舉起玉圭時像在作揖,放下時則像是在遞送,動作得當。整個人神色嚴肅,彷彿身處戰場般謹慎。


他的步伐輕緩穩重,好像遵循著既定的規範,不敢僭越。在舉行祭祀典禮時,他的表情莊重而帶著敬意。然而,在私下與人會面時,則表現得輕鬆愉快,態度親切隨和。


4. 總結


這段描述孔子在正式場合與私人場合的舉止對比,展現出他對禮儀的高度重視與靈活運用。


啟示:


1. 正式場合保持敬重,展現端莊穩重:如在公務或儀式中,需表現出應有的莊重態度,尊重場域規範。



2. 行事謹慎,遵循禮法:無論是手持玉圭的動作,還是步伐的輕重,都展現了對禮儀的細緻遵守。



3. 公私有別,應對得當:正式場合表現謹嚴,私人場合則展現親切,這種分寸感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


這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應該展現合適的態度與行為,既要恪守禮儀,又要懂得在人際交流中保持自然與親和力。




六、


1. 原文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


2. 注釋


1. 君子不以紺緅飾:君子不使用深藍色和黑紅色的布料來裝飾衣服。



2. 紅紫不以為褻服:紅色與紫色的布料不作為便服。



3. 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夏天時,穿著輕薄的紗布衣服,並且一定要加上外衣才出門。



4.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黑色的衣服配羊皮裘,白色的衣服配小鹿皮裘,黃色的衣服配狐狸皮裘。



5. 褻裘長:便服用的裘衣較長。



6. 短右袂:右邊的袖子較短,以方便行動。



7.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一定要有睡衣,其長度超過身長的一半。



8. 狐貉之厚以居:居家時穿較厚的狐皮或貉皮裘衣。



9. 去喪,無所不佩:服喪期過後,所有飾物都可以佩戴。



10. 非帷裳,必殺之:「帷裳」指的是內裡的衣服,外衣的長度都要適當修剪,不可過長。



11. 羔裘玄冠不以弔:戴黑色帽子、穿羊皮裘衣不適合參加弔喪。



12.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祥的月份,必定穿正式朝服去朝見君主。




3. 白話文


君子不會用深藍色或黑紅色的布料來裝飾衣服,也不會將紅色和紫色的布料作為日常便服。在炎熱的夏天,會穿著輕薄的細麻衣,但一定要加上外衣才會外出。


冬天穿不同的裘衣搭配衣服,例如黑色衣服配羊皮裘,白色衣服配小鹿皮裘,黃色衣服則搭配狐狸皮裘。便服的裘衣較長,右袖較短,以便行動。睡衣的長度必須超過身長的一半,以確保舒適。居家時,會穿較厚的狐皮或貉皮裘衣來保暖。


服喪結束後,所有的佩飾都可以重新佩戴。外衣的長度要適當修剪,不可過長。穿羊皮裘衣、戴黑色帽子不適合參加弔喪。在吉祥的月份,一定要穿著正式朝服去朝見君主。


4.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君子在服飾上的規範,展現出儒家對衣著禮儀的細緻講究,強調場合、顏色、材質與搭配的重要性。


啟示:


1. 衣著應符合禮儀與場合:不同的場合應有合適的服裝,如吉日穿朝服,喪服期間避免華麗裝飾。



2. 穿著得體,不過分張揚:避免使用過於鮮豔或華麗的布料作為便服,體現內斂與穩重。



3. 舒適與功能性並重:服裝不僅注重外觀,也考慮實用性,例如夏季穿輕薄衣物,但仍需保持得體,冬季選擇合適的裘皮禦寒。



4. 注重服喪與吉時的區別:弔喪時的衣著應低調,吉日則需正式,體現對不同時機的尊重。


這些古代服飾禮儀的精神,至今仍可作為現代穿著的參考,提醒我們在不同的社交與正式場合中,選擇合適的服裝,以展現對環境與禮節的尊重。




七、


1. 原文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2. 注釋


1. 齊:指齋戒,即在祭祀或重要儀式前,進行身心的潔淨與約束。



2. 明衣:齋戒時穿的潔淨衣服。



3. 布:這裡指布衣,表示簡樸的服飾。



4. 變食:齋戒期間改變飲食,通常指飲食清淡或避免葷腥。



5. 居必遷坐:齋戒時需改變居住位置,通常是選擇較清靜的地方,以保持內心的純淨。




3. 白話文


齋戒時,一定要準備潔淨的衣服,並且以布衣為主。齋戒期間,飲食要有所節制,避免葷腥與濃味食物,並且要改變日常的居住習慣,選擇更清靜的地方,以保持心境的純淨與莊重。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了齋戒時應遵循的規範,體現了古人對祭祀與敬神的嚴謹態度。


啟示:


1. 齋戒不僅是外在的準備,更是內在的修養:透過潔淨的衣著、飲食調整與環境變化,來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純潔與莊重。



2. 儀式感的重要性:無論是古代的齋戒,還是現代的宗教與精神修行,適當的儀式能幫助人們進入更專注的狀態。



3. 環境對身心的影響:選擇合適的環境來靜心,不僅適用於齋戒,也對日常的學習與工作有幫助。


這些齋戒的規範,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提醒,讓人在重要時刻保持虔敬與專注。




八、


1.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2. 注釋


1.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物要精細,肉類切得細緻。



2. 食饐而餲:饐,指飯變酸;餲,指油膩變味。



3. 魚餒而肉敗:魚腐爛、肉變質。



4. 失飪:烹調不當。



5. 不時:不是當令時節的食物。



6. 割不正:切割不整齊的肉。



7. 不得其醬:沒有合適的調味醬。



8.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肉雖然豐富,但不能壓過主食的分量。



9. 惟酒無量,不及亂:飲酒沒有特定限制,但不能喝到失態。



10. 沽酒市脯不食:不吃買來的酒與乾肉。



11. 不撤薑食:吃飯時一定要配薑。



12. 不多食:不暴飲暴食。



13. 祭於公,不宿肉:參加公祭後的祭肉,不存放過夜。



14. 祭肉不出三日:自家祭祀的肉不能放超過三天,超過就不吃。



15. 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時不交談,睡覺前不說話。



16. 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即使只是簡單的飯菜或瓜果祭祀,也要齋戒莊重。




3. 白話文


吃飯要講究精細,魚肉要切得細緻。變酸的飯、變質的魚肉都不能吃,顏色或氣味不佳的食物也不食用。烹調方式不當、食材不合時令的都不吃。切割不整齊的肉、沒有適當醬料的食物,也不吃。即使有很多肉,也不能讓肉的比例超過主食。喝酒沒有特定限制,但不能喝到失態。不吃市售的酒和乾肉。吃飯時不會撤掉薑,但也不過量飲食。祭祀場合的祭肉不存放過夜,自家祭祀的肉不能存放超過三天。吃飯時不說話,睡前不談話。即使是簡單的飯菜或瓜果祭祀,也一定要齋戒莊重。


4. 總結


這段話記錄了孔子對飲食的態度,不僅講究食材品質,也重視禮儀與節制。


啟示:


1. 飲食講求品質與細節:強調食材的新鮮與處理方式,避免變質、烹調失當的食物。



2. 遵守禮儀與規範:如吃飯時不說話,顯示對食物的尊重,也反映儒家對生活細節的重視。



3. 適量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即使食物豐富,也要保持適當的分量,不貪多。



4. 飲酒適量,不可失態:飲酒雖然無特定限制,但仍須保持理性與節制。



5. 祭祀需莊重對待:無論祭品豐儉,都應懷有敬意,展現對傳統儀禮的尊重。


這段文字不只是飲食習慣的記錄,也體現了儒家的生活哲學,講求禮節、節制與對食物的尊重。




九、


1. 原文


席不正,不坐。


2. 注釋


1. 席不正:座位若沒有擺放端正。



2. 不坐:就不坐下。




3. 白話文


如果座位沒有擺放端正,就不坐下。


4. 總結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的道理,反映了孔子對「正」的重視。


啟示:


1. 注重規矩與禮儀:座位必須擺放整齊,顯示對場合的尊重。



2. 重視行為端正:不僅外在事物要端正,個人的言行舉止也要符合規範。



3. 象徵做人態度:對小事的講究,反映做人做事的態度,凡事講求合適與端正。


這句話不只是關於坐席的規矩,更是一種人生態度——行事端正、遵循禮法,才能立身於世。




十、


1. 原文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2. 注釋


1. 鄉人:同鄉之人,指鄉里的人。



2. 飲酒:聚會飲酒。



3. 杖者:指年長須持杖的人。



4. 斯出矣:孔子待長者離開後才離開。



5. 鄉人儺:鄉里舉行驅邪儀式「儺禮」。



6. 朝服:正式朝服,表示尊重。



7. 阼階:東階,尊貴者所在的位置。




3. 白話文


當鄉里的人聚會飲酒時,年長須持杖者離開後,孔子才離開。當鄉里舉行驅邪儀式時,孔子會穿著朝服,站在東階以示尊重。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對長者的尊敬以及對禮儀的重視。


啟示:


1. 尊重長者:年長者先離開後才離開,是一種禮讓與敬老的表現。



2. 遵守禮儀:即使是民間驅邪儀式,仍以正式服飾示敬,代表對民俗傳統的尊重。



3. 言行合禮:孔子以身作則,體現「禮」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展現儒家精神。


這句話提醒我們,無論處於何種場合,尊重他人、遵守禮儀,都是高尚品德的體現。




十一、


1. 原文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2. 注釋


1. 問人:詢問他人情況,或指向他人打聽消息。



2. 他邦:外地,指不是本國的地方。



3. 再拜而送之:行兩次拜禮送別,表示恭敬。



4. 康子:魯國大夫孟孫氏的族人,名不詳,尊稱為「康子」。



5. 饋藥:贈送藥品。



6. 拜而受之:行禮後接受,表示禮貌與尊重。



7. 丘未達,不敢嘗:「丘」指孔子自稱,意思是自己不精通醫藥,不敢輕易服用。




3. 白話文


如果在外地詢問某人的情況,送行時應該行兩次拜禮以示敬意。康子送給孔子藥品,孔子拜謝後收下,並說:「我對醫藥學問沒有研究,不敢隨便服用。」


4. 總結


這段文字體現了孔子對禮儀的重視與謙遜的態度。


啟示:


1. 尊重禮節:在外地詢問他人消息,送行時行禮,體現了尊重與禮貌。



2. 謙虛審慎:孔子未深入了解醫藥,便不輕易嘗試,這種態度提醒我們對未知事物要謹慎對待。



3. 感恩而不輕率:接受他人好意時表達感激,但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仍保持警惕,是負責任的行為。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尊重禮儀、謹慎對待事物,才能展現真正的修養。




十二、


1. 原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2. 注釋


1. 廄焚:馬廄失火。



2. 子退朝:孔子退朝回來。



3. 曰:「傷人乎?」:孔子問:「有人受傷嗎?」



4. 不問馬:孔子沒有問馬匹是否安然無恙。




3. 白話文


孔子的馬廄發生火災,當他從朝廷回來時,第一句話是:「有人受傷嗎?」而沒有詢問馬匹的狀況。


4. 總結


這則記載展現了孔子對人的關懷勝於對財物的關心。


啟示:


1. 以人為本:孔子首先關心的是人的安危,而非財產的損失,顯示了「仁」的精神。



2. 重視生命:在意外發生時,最重要的是關心人的安全,而非物品的損失,這是高尚道德的體現。



3. 價值觀的選擇:孔子的行為提醒我們,在面對危機或損失時,應該優先考慮人的生命與福祉,而非單純的物質利益。


這句話突顯了孔子「仁愛」的精神,值得學習與實踐。




十三、


1. 原文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2. 注釋


1.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主賜食時,必須端正席位,先行品嘗,以示尊敬。



2. 君賜腥,必熟而薦之:「腥」指生肉,君主賜予生肉時,必須先烹煮後供奉於祖先。



3. 君賜生,必畜之:「生」指活的動物,君主賜予活物時,必須先飼養,不可隨意宰殺。



4.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陪君主進餐時,當君主祭祀時,應先吃飯,以符合禮制。



5.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生病時,如果君主前來探望,應頭朝東躺著,穿上朝服,拖著衣帶,以示敬意。



6.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君主召喚時,不等待車駕準備好,即刻步行前往,以示尊重。




3. 白話文


君主賜食時,要端正席位並先行品嘗;賜予生肉時,需烹煮後祭祀祖先;賜予活物時,應先加以飼養。陪伴君主用餐時,若君主舉行祭祀,自己應先吃飯。若生病了,君主來探視,應該頭朝東側躺,穿上正式朝服,拖著衣帶,以表敬意。當君主召喚時,不應等待車駕準備好,而應立刻步行前往。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對君臣之禮的重視,反映了古代士人對於「敬君」的禮儀。


啟示:


1. 敬重君主與長輩:這些行為反映了對上位者的尊敬,體現了忠誠與禮儀。



2. 尊重賜予之物:對於長輩或上級的賞賜,應當珍惜並妥善處理,而非輕視或浪費。



3. 禮儀展現態度:即使生病,也要保持禮貌,表現出對探視者的尊重。



4. 迅速回應召喚:當上級或重要人士召見時,應當立刻回應,顯示尊敬與服從。


這些禮儀雖然來自古代,但其核心精神仍適用於現代職場與社交禮儀,例如對上司、師長或長輩保持尊重,以及珍惜他人給予的幫助與資源。




十四、


1. 原文


入太廟,每事問。


2. 注釋


1. 太廟:帝王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宗廟。



2. 每事問:對於一切禮儀細節,都要請教並確認,表現出謹慎與敬畏之心。




3. 白話文


孔子進入太廟參加祭祀時,對於每個環節和細節都虛心請教,表現出對禮儀的尊重與慎重。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孔子謙遜好學的精神,即使是對於禮儀已經十分熟悉的他,仍然保持敬畏與求知的態度。


啟示:


1. 敬畏傳統與規範:在重要場合,不可自作主張,而應遵從規矩,向有經驗者請教。



2. 謙遜求學的態度:即使已具備一定知識,也不應自滿,而要持續學習與請教他人。



3. 慎重處理重要事務:對於莊重的場合,例如宗教儀式、正式典禮等,都應以謹慎與尊敬的態度對待。


這句話也適用於現代社會,例如新人進入公司或團隊時,應該主動請教並學習,而非自以為是,這樣才能更快適應環境並獲得尊重。




十五、


1. 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2. 注釋


1. 無所歸:指朋友去世後,沒有親屬可依靠或安葬之處。



2. 於我殯:意思是「讓我來安置他的靈柩」,表示願意承擔朋友的喪葬事宜。



3. 饋:贈送、饋贈。



4. 祭肉:指祭祀用的肉,古代祭祀後,肉會分送給親朋好友。



5. 不拜:表示一般的禮物,如車馬,孔子不行拜受之禮;但如果是祭肉,則會行禮接受。




3. 白話文


如果朋友去世後無人照顧或安葬,孔子便說:「讓我來安置他的靈柩。」朋友贈送的禮物,即使是貴重的車馬,孔子也不行拜受之禮,但如果是用於祭祀的肉,則會正式行禮接受。


4. 總結


這句話展現了孔子對朋友的深厚情誼與禮儀原則。


啟示:


1. 重情重義:孔子認為朋友如親人,當朋友無依無靠時,他願意承擔責任,這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情操。



2. 禮儀的堅持:孔子並非不接受朋友的饋贈,而是根據禮制區分不同性質的贈品,展現對禮儀的尊重。



3. 慎重對待祭祀:祭肉不同於一般贈禮,因為它具有宗教與道德意義,因此孔子會拜受,表示尊重。


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仍然適用,例如對待親密朋友時,應該在其困難時真心幫助,而非只在順境中來往;對待禮儀,則應依場合慎重對待,不隨意收受不合適的饋贈。




十六、


1. 原文


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2. 注釋


1. 寢不尸:睡覺時不僵直如屍,表示睡態端正,但不僵硬。



2. 居不容:日常坐立時不擺出過分安逸或驕矜的姿態。



3. 齊衰:指輕孝服,為父母以外的親屬服喪所穿的麻衣。



4. 雖狎,必變:即使與服齊衰者關係親近,也要變得莊重。



5. 冕者:戴冕服者,指有身份的人,如官員或貴族。



6. 瞽者:盲人,古代視盲者為需要特別尊重之人。



7. 雖褻,必以貌:即使關係親密,仍須以正式禮貌相待。



8. 凶服者式之:遇穿喪服者,行「式」禮,即低頭表示哀悼。



9. 式負版者:「負版」指負刑具者,即受刑之人。對受刑者亦應表達一種悲憫之意。



10. 盛饌:豐盛的飲食。



11. 變色而作:面色肅穆,起身表示恭敬。



12. 迅雷風烈,必變:遇到雷電暴風等天象,必肅然起敬,表現出敬畏之心。




3. 白話文


孔子睡覺時不僵硬如屍體,日常坐立時也不擺出傲慢或過分安逸的姿勢。見到穿輕孝服的人,即使關係親密,也會變得莊重。遇到戴冕服的官員或盲人,即使關係親密,也必須表現出正式的禮貌。見到穿喪服者,他會低頭示禮;見到負刑具者,他也會以哀憫之心對待。有豐盛的食物時,他會嚴肅起身,以示恭敬。遇到雷電暴風,他也會肅然變色,表現出對自然的敬畏。


4. 總結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對禮儀、敬畏與同理心的重視。


啟示:


1. 生活中的端正態度:孔子認為,人的行為應該自然得體,既不放縱也不僵硬。這提醒我們,即使在私下生活,也應保持一定的自律與風度。



2. 對人的尊重與同理:即使與人關係親密,也應在適當的場合展現應有的尊重,對有困難或處於悲傷中的人,應懷有憐憫與敬意。



3. 敬畏天地自然:孔子對於自然現象如雷電暴風亦表現出敬畏之心,這提醒我們,應對大自然懷有謙遜與尊重,而非驕傲無知地對待世界。


這種「內斂而敬慎」的態度,在現代社會仍然值得學習與實踐。




十七、


1. 原文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2. 注釋


1. 升車:登上車輛。



2. 必正立:必須端正站立,保持禮儀。



3. 執綏:「綏」是車上的扶手,登車時要扶著以保持穩定。



4. 車中:在車內。



5. 不內顧:「內顧」指四處張望,特別是回頭看,這在古代被視為失禮的行為。



6. 不疾言:「疾言」指大聲說話或語氣急促,表現出焦躁或無禮。



7. 不親指:「親指」意為用手指直接指向人或物,這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3. 白話文


孔子登車時,必定端正地站立並扶穩扶手。在車內,他不四處張望、不回頭看,也不大聲說話或語氣急促,更不會直接用手指指向人或物,以保持莊重與禮儀。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行為舉止的端莊與禮儀,即使在日常乘車這樣的小事上,孔子也非常注重規矩與態度。


啟示:


1. 儀態端莊,舉止有度: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應該保持莊重,不隨意表現出焦躁、不耐煩或失禮的行為。



2. 注意細節,尊重他人:例如在現代社會,說話不要大聲喧嘩、不隨意用手指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東張西望或做出影響他人的舉動,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體現。



3. 自我修養體現在日常行為中:一個人的禮儀不僅僅是表現在正式場合,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這才能真正反映出修養和內涵。


這些準則雖然源自古代,但在今天仍然適用,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要保持良好的舉止,以展現個人的品格與素養。




十八、


1. 原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2. 注釋


1. 色斯舉矣:「色」指鳥的警覺神色,「舉」指飛起,意思是看到鳥的神色變化,便知道它要飛起了。



2. 翔而後集:「翔」指盤旋飛行,「集」指停留,意思是鳥先盤旋飛行,然後才降落。



3. 山梁雌雉:「山梁」指山間的橋或山脊,「雌雉」指母野雞,整句是說一隻雌野雞停在山梁上。



4. 時哉!時哉!:「時」指時機,孔子感嘆時機已到,或指時運的變遷。



5. 子路共之:「共」指靠近、接近,子路聽到後接近孔子,表示回應或請教。



6. 三嗅而作:「三嗅」指嗅了三次,「作」指起身,形容子路聽後若有所悟,沉思片刻後起身。




3. 白話文


孔子看到一隻雌野雞,它先露出警覺的神色,然後飛起來,在空中盤旋,最後才降落。孔子感嘆道:「時機啊!時機啊!」子路聽了,靠近孔子思考了一下,連續嗅了三次,然後站了起來。


4. 總結


這則記載帶有象徵意味,孔子以野雞的行為來隱喻時機的重要性,以及對人生變化的感慨:


1. 時機的把握——就像雌雉飛翔再降落,人做事情也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過早或過晚都可能影響結果。



2. 變遷與感嘆——孔子或許在感嘆自己的時運,暗示自己已到了該離去的時候,或對時局的變化有所感慨。



3. 子路的反應——子路聞言後沉思,表示他試圖理解孔子的話,三嗅後起身,可能代表領悟了某種道理,也可能是不解而疑惑。




現代啟示:


1. 做事要講究時機——無論是職場、學業還是人際關係,抓住合適的時機行動,往往能事半功倍。



2. 敏銳觀察局勢變化——像孔子觀察鳥的行為一樣,我們應該學會洞察環境變化,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



3. 思考並領悟道理——子路的反應提醒我們,當聽到深奧的話時,不應急於行動,而要先細細思考其中的深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604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樂相處, 人與人之間病在獨行獨斷。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樂相處, 人與人之間病在獨行獨斷。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錢文忠在百家講壇講弟子規,36:15真是順口開河。
Thumbnail
錢文忠在百家講壇講弟子規,36:15真是順口開河。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見識深又能低調,不完美而有彈性。
Thumbnail
見識深又能低調,不完美而有彈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