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論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8 分鐘

一、


1. 原文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 注釋


1. 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制。



2. 天下歸仁焉:天下人都會被仁德所感化。



3.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踐仁德取決於自己,怎麼能依靠別人呢?



4. 目:具體的實踐方法。



5. 非禮勿視:不合禮的事不要看。



6. 非禮勿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聽。



7. 非禮勿言:不合禮的話不要說。



8. 非禮勿動:不合禮的事不要做。



9. 不敏:不聰明。



10. 請事斯語矣:請讓我用這些話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3. 白話文


顏淵請教仁的含義。

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禮制,這就是仁。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人就會被感化,趨向仁德。實踐仁德取決於自己,怎麼能依靠別人呢?」

顏淵問:「請問具體應該怎麼做?」

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一定會依照這些話去實踐。」


4. 總結


孔子認為「仁」的關鍵在於克制自己的私慾,讓言行符合禮制。這種修養完全取決於個人,不應該依賴外在因素。顏淵作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對老師的教誨極為尊崇,表現出實踐仁德的決心。


現代啟示:


1. 自律是道德修養的關鍵——真正的仁德來自個人的自我約束,而非外在強迫。



2. 言行應符合道德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提醒我們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



3. 修養來自日常習慣——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日常行為慢慢養成的。




二、


1. 原文


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 注釋


1. 仲弓:孔子的學生,名冉雍,字仲弓。



2. 大賓:尊貴的客人。



3. 承大祭:主持隆重的祭祀。



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5. 在邦無怨:在國家中不讓人怨恨。



6. 在家無怨:在家庭中不讓家人怨恨。



7. 不敏:不聰明。



8. 請事斯語矣:請讓我用這些話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3. 白話文


仲弓請教「仁」的含義。

孔子說:「出門時,要像面對貴賓一樣恭敬待人;管理百姓時,要像主持盛大祭祀一樣謹慎認真。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國家中不讓人怨恨,在家庭中不讓家人怨恨。」

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一定會依照這些話去實踐。」


4. 總結


孔子認為「仁」的實踐應該從恭敬、謹慎、推己及人這三方面入手。對待他人要尊重,對待責任要謹慎,對待人際關係要換位思考,避免讓別人產生怨恨。


現代啟示:


1. 尊重他人——無論社交還是工作,都應該以尊敬和誠意對待別人。



2. 謹慎負責——管理者應該像主持重要儀式一樣,嚴謹對待職責。



3. 換位思考——不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強加給別人,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三、


1. 原文


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2. 注釋


1. 司馬牛:孔子的學生,姓司馬,名耕,字子牛。



2. 仁:指高尚的道德修養和仁愛之心。



3. 訒:言語謹慎、不輕易說話。



4. 斯:這樣、這麼說。



5. 已乎:算是、可以稱作。



6. 為之難:實行「仁」很困難。



7. 得無訒乎:怎麼可能不謹慎呢?




3. 白話文


司馬牛請教「仁」的含義。

孔子說:「仁者說話會很謹慎。」

司馬牛問:「說話謹慎,就可以稱為仁了嗎?」

孔子回答:「實踐仁德本來就很困難,說話又怎能不謹慎呢?」


4. 總結


孔子認為,真正有「仁德」的人說話會非常謹慎,因為「仁」的實踐並不容易,需要深思熟慮後再發言,避免輕率或傷害他人。


現代啟示:


1. 言行謹慎——有仁德的人不輕易發表意見,因為他們知道話語的影響力。



2. 重行不重言——與其空談仁德,不如真正去實踐,因為「做」比「說」更難。



3. 深思熟慮——面對困難或重要決策時,應該三思而後言,避免倉促下結論。




四、


1.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 注釋


1. 司馬牛:孔子的學生,姓司馬,名耕,字子牛。



2. 君子: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3. 憂:擔憂、煩惱。



4. 懼:恐懼、害怕。



5. 斯:這樣、這麼說。



6. 已乎:算是、可以稱作。



7. 內省:自我反省。



8. 疚:內心有愧、感到慚愧。



9. 夫:語氣詞,相當於「那麼」。




3. 白話文


司馬牛請教何謂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也不害怕。」

司馬牛問:「只是不憂愁、不害怕,就可以稱為君子了嗎?」

孔子回答:「一個人只要經常反省自己,內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


4. 總結


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不會憂愁與害怕,因為他們內心坦蕩,行事問心無愧。關鍵在於自我反省,只要自己沒有做錯事,就沒有什麼可擔憂或恐懼的。


現代啟示:


1. 問心無愧——做事光明磊落,內心自然安穩,無需憂慮。



2. 自我反省——經常檢討自己的言行,確保不偏離道義。



3. 內心強大——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自己的品德,而不是外在環境。




五、


1.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2. 注釋


1. 司馬牛:孔子的學生,姓司馬,名耕,字子牛。



2. 憂:憂愁、悲傷。



3. 亡:通「無」,意指沒有。



4.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5. 商聞之矣:「商」指子夏,自稱,意為「我聽說過」。



6.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生的生死貧富,皆由天命決定。



7. 敬而無失:謹慎行事,不犯過錯。



8. 與人恭而有禮:對待他人恭敬且合乎禮儀。



9.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天下人皆為兄弟。



10. 何患乎無兄弟也:「患」指擔憂,意思是「君子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3. 白話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

子夏說:「我聽說過:人的生死是命運決定的,富貴則由天意安排。君子只要謹慎行事,不犯錯誤,對待他人恭敬而有禮,那麼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4. 總結


子夏勸導司馬牛,告訴他人生的際遇由天命決定,君子應該專注於自身品德的修養,而不是執著於自己是否有血親兄弟。真正的兄弟情誼並不僅限於血緣關係,只要以禮待人,天下皆可成為兄弟。


現代啟示:


1. 珍惜身邊的人——血緣並不是唯一的親情,朋友、同事、夥伴也能成為我們的親人。



2. 專注自身修養——與其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情,不如修身養性,與人為善,才能廣結善緣。



3. 天下一家——尊重他人,彼此友善,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六、


1. 原文


子張問明。

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名顓孫師。



2. 明:英明、智慧,指能明辨是非。



3. 浸潤之譖:「浸潤」指像水慢慢滲透一樣,比喻逐漸影響;「譖」指讒言、誹謗,意思是指那些不易察覺、潛移默化的誹謗和流言。



4. 膚受之愬:「膚受」指表面接受;「愬」指抱怨、訴苦,意思是聽到別人的抱怨或不滿就輕信,未經深思就做判斷。



5. 不行焉:不受影響,不輕信讒言或抱怨。



6. 可謂明也已矣:這樣的人可以稱為聰明人了。



7. 可謂遠也已矣:「遠」指遠離禍害,意思是這樣的人不僅聰明,還能避免禍患。




3. 白話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做到英明睿智。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不受潛移默化的讒言影響,也不輕信別人的抱怨與訴苦,那麼就可以稱得上是聰明了。如果他不僅能做到這一點,還能徹底遠離這些流言蜚語的影響,那麼就可以說是真正能遠離禍患的人了。」


4. 總結


孔子認為,真正的智慧不僅僅是看清事物的本質,更重要的是不被流言與抱怨左右。一個能夠抵制讒言、不輕易受人影響的人,才能算是明智之人;如果進一步能徹底遠離這些負面影響,則更能確保自身安全與穩定。


現代啟示:


1. 不輕信流言——現代社會資訊繁雜,我們應該學會辨別真假,不被片面之詞迷惑。



2. 理性判斷是非——對於他人的抱怨與訴苦,不應盲目接受,而要透過客觀分析來做出判斷。



3. 遠離是非之地——如果能做到不僅不受影響,還能主動遠離流言與爭端,則更能保持內心平和,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七、


1. 原文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學生,名端木賜,以善於言辭著稱。



2. 政:指治國之道。



3. 足食:糧食充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足兵:軍備充足,確保國家的安全與防禦。



5. 民信之矣:「信」指信任,意指人民對政府有信任感。



6. 必不得已而去:如果不得已必須捨棄其中之一。



7. 去兵:「去」指捨棄,意思是先捨棄軍備。



8. 去食:捨棄糧食的供給。



9. 自古皆有死:人終究會死,糧食短缺雖然會導致死亡,但死亡是無法避免的。



10. 民無信不立:如果人民對政府失去信任,國家就無法存續。




3. 白話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要讓人民有充足的糧食,讓國家有足夠的軍備,並且讓人民信任政府。」

子貢問:「如果不得已必須捨棄其中之一,應該先捨棄哪個?」

孔子說:「捨棄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還必須再捨棄一個,在糧食和信任之間,應該先捨棄哪個?」

孔子說:「捨棄糧食。因為人終究會死,但如果人民對政府失去信任,國家就無法存續。」


4. 總結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經濟(足食)、軍事(足兵)、信任(民信)。但當必須做出取捨時,他強調人民的信任最為重要,甚至比糧食和軍備都更不可或缺。這表明:


1. 軍事可以暫時削弱,但不能失去民心。



2. 糧食雖重要,但國家最根本的是人民的信任與團結。



3. 如果政府失去人民的信任,即使擁有豐富的資源與強大軍備,國家仍將無法維持。




現代啟示:


誠信為本:無論是政府治理還是企業管理,誠信都是立足之本。


民心穩定勝於物質保障:即便經濟或軍備遇到困難,只要人民對政府有信任,社會仍可穩定發展。


治理國家要有優先順序:在資源有限時,應優先維護人民對政府的信心,才能確保長久穩定。





八、


1.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2. 注釋


1. 棘子成:戰國時人,身份不詳。



2.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 質而已矣:「質」指人的本質、內在修養,意思是只要有高尚品德就夠了,為何還要講求文飾?



4. 何以文為:「文」指禮儀、修飾、文化,意思是為何還要講究外在表現?



5. 惜乎:可惜啊,表示遺憾或惋惜。



6. 夫子之說:「夫子」指棘子成;「說」指言論,意思是您的說法確實是在談君子之道。



7. 駟不及舌:「駟」指四匹馬拉的車,意指跑得很快;「不及舌」意指比不上說出口的話,形容話說得太快而無法挽回。



8.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文」和「質」是相輔相成的,內在修養(質)與外在表現(文)不可偏廢。



9.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鞟」指獸皮,意思是如果沒有外在的紋理修飾,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沒有區別了,比喻內在與外在都很重要。




3. 白話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有高尚的內在品質就夠了,為什麼還要注重外在的禮儀與文飾呢?」

子貢回答:「可惜啊!您的說法確實是在談論君子的道理。但話一出口,就像四匹馬拉的車也追趕不上,已經難以挽回了。禮儀與內在品德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就像虎豹的皮毛,如果沒有美麗的紋理,那它與普通的犬羊皮就沒有區別了。」


4. 總結


子貢反駁棘子成的觀點,強調內在修養與外在禮儀同樣重要。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不僅應該有高尚的內在品德(質),也要通過得體的言行舉止來展現自己(文)。這體現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即:


1. 內在品德(質)是根本,但外在表現(文)不可忽視。



2. 內外兼修,才能真正成為君子,單有品德而不注重表現,無法感召他人;只有外在修飾而缺乏內在修養,則容易流於虛浮。



3. 美與實應當結合,如同虎豹的皮毛之美來自於紋理,而非僅僅是皮革本身。




現代啟示:


能力與包裝同等重要:無論在職場還是社交場合,除了專業能力,個人的形象、禮儀、表達能力同樣重要。


內涵與表達相輔相成:有思想但表達不清,難以影響他人;有華麗的外表但內在空洞,也難以持久。


不要忽視「軟實力」:除了專業知識,溝通技巧、社交能力、儀態修養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九、


1. 原文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2. 注釋


1. 哀公: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



2. 有若:孔子的學生,擅長談論仁政。



3. 年饑:指災荒之年,糧食歉收。



4. 用不足:「用」指財用、國庫資金;「不足」指不夠,意思是國家的財政短缺。



5. 如之何:該怎麼辦?



6. 盍徹乎:「盍」是何不的意思;「徹」指減免賦稅,意思是為何不減免稅收來減輕百姓的負擔?



7. 二,吾猶不足:「二」指現在的賦稅是十分之二,即20%;「吾猶不足」指即使收這麼多稅,國家的財政仍然不夠用。



8. 如之何其徹也:既然現在的賦稅都不夠用,又怎麼能減免呢?



9.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足」指富足;「君孰與不足」意指如果百姓富足了,國君怎麼會缺少財用呢?



10.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如果百姓貧困,國君怎麼可能富裕呢?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有若:「遇到災荒,國家的財政不夠用,該怎麼辦?」

有若回答:「為何不減免賦稅呢?」

哀公說:「現在的稅收已經是十分之二了,我還覺得不夠,怎麼能減免呢?」

有若說:「如果百姓富足了,國君怎麼會缺乏財用?但如果百姓貧困,國君又怎麼可能富裕呢?」


4. 總結


有若的回答體現了「民富則國富」的治理理念。他強調,國家的財政收入來自百姓,如果百姓貧困,國君再怎麼加稅,也無法長久維持國家的富足。因此,與其壓榨百姓,不如讓百姓富裕,這樣國庫自然充盈。這與現代經濟學「促進民生發展才能帶動經濟增長」的觀點相契合。


現代啟示:


1. 政府應關注民生,提升百姓的經濟能力,才能帶動國家財政的穩定與發展。



2. 過度徵稅或經濟壓榨,反而會導致經濟崩潰,造成長期的財政危機。



3. 與其增加稅收,不如促進經濟發展,讓百姓有能力貢獻財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十、


1.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名顓孫師,以善問著稱。



2. 崇德:提升道德修養,使品德高尚。



3. 辨惑:辨別迷惑之事,釐清是非對錯。



4. 主忠信:「主」是以……為主;「忠信」指忠誠與誠信。



5. 徙義:「徙」指遷移、實踐;「義」指道義,意為實踐義理。



6.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喜歡一個人,就希望他活著;討厭一個人,就希望他死去。



7.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時希望某人活又希望他死,這就是迷惑不明。



8.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誠」即確實;「祗」即只是;「異」指不同、區別。意思是,一個人是否富有,並不是衡量他的標準,真正的區別在於道德品行。




3. 白話文


子張問:「如何提升道德修養?又該如何辨別迷惑?」

孔子說:「以忠誠和誠信為根本,按照義理行事,這就是提升道德的方法。若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著;若恨一個人,就希望他死去。但如果同時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這就是內心迷惑不清了。正如所說:『確實不是以財富來區分人,而只是以品德來區分人。』」


4. 總結


孔子強調提升道德的方法在於忠誠、誠信與義理,並指出迷惑往往來自內心矛盾的情感。最後,他提到衡量人的標準不應該是財富,而是品德。這段話提醒我們,在做人處事時應當堅守原則,摒除內心的矛盾與偏見,才能真正做到崇德與辨惑。




十一、


1. 原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2. 注釋


1. 齊景公: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名杵臼,在位時曾多次向孔子請教政治之道。



2. 問政: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意思是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社會才能穩定。



4. 信:確實,誠然。



5. 粟:糧食,泛指民生所需的物資。



6. 吾得而食諸:「我還能夠安心地吃這些糧食嗎?」表示如果人倫與社會秩序混亂,即使物資豐富,國家也無法安定。




3. 白話文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主要像個君主,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齊景公聽了,大為讚賞,說:「說得好!確實如此。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那麼即使國家有豐富的糧食,我又怎麼能安心地享用呢?」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名實相符的重要性,也就是「各司其職,社會才能穩定」。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讓所有人都能盡到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角色。


啟示:


1. 名正言順:每個人都應該符合自己的身份與職責,才能維持社會和諧。



2. 秩序與穩定:當社會中的角色分工明確,人人各盡其職,國家自然會穩定繁榮。



3. 領導者的責任:君主要有君主的風範,才能讓臣民信服並效忠,這也是政治清明的基礎。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國家治理,也適用於現代社會,無論在公司、家庭或團隊合作中,每個人都應當恪守本分,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維持整體的穩定與發展。





十二、


1.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


2. 注釋


1. 片言:簡單的一句話,指言語簡潔有力。



2. 折獄:判決案件,解決訴訟糾紛。



3. 其由也與:「這樣的人,恐怕就是子路吧?」孔子在推測某人,語氣中帶有肯定。



4. 子路:孔子門生,名仲由,以剛直果敢聞名。



5. 無宿諾:不拖延承諾,當天答應的事情一定當天就去完成,不讓承諾過夜。




3. 白話文


孔子說:「能夠用一句話就判決案件的人,大概是子路吧?」

子路的做事風格是不讓承諾過夜,答應的事情必定立即去做。


4. 總結


這句話反映出子路的行事風格——果斷、剛直且守信用。孔子認為,一個能以簡潔有力的話語判決案件的人,需要具備極高的判斷力,而這種果斷正是子路的特點。


啟示:


1. 明辨是非:判決案件或處理問題時,應該迅速且準確地做出判斷。



2. 果敢行動:像子路一樣,不拖延承諾,承諾即行動,這種態度在現代社會仍然值得學習。



3. 語言的力量:簡單有力的語言可以解決複雜問題,因此溝通時應講求準確和效率。




這句話不僅是在讚揚子路的性格,也是在提醒我們處事應當果決且誠信,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賴。





十三、


1.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 注釋


1. 聽訟:審理訴訟案件,指的是法官或治理者處理人民的糾紛。



2. 吾猶人也:我與一般人並無不同,指自己也只是普通人,在審理案件方面沒有特別超凡之處。



3. 必也使無訟乎:「最好的做法,應該是讓社會沒有訴訟纏身吧?」孔子在表達理想的社會狀態。




3. 白話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這件事,我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最重要的,應該是讓社會根本沒有訴訟發生才對!」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於治理社會的理想。他認為,好的統治者不是擅長審理訴訟,而是讓社會根本沒有訴訟。這意味著,法律制度雖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應該是讓人民和睦相處,減少爭端。


啟示:


1. 預防勝於治療:與其等問題發生後再來解決,不如在問題發生前就做好預防,讓社會更加和諧。



2. 教育與德治:法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讓人們自覺遵守規範,而非訴諸法律來解決糾紛。



3. 治理智慧:一個優秀的治理者,不是只會處理問題,而是能夠讓問題減少甚至不發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句話反映了儒家「以德化民」的思想,也提醒我們,社會的安定不僅僅靠法律,更需要道德的滋養與良好的治理方式。





十四、


1.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姓顓孫,名師。



2. 政:指治理國家、管理政務。



3. 居之無倦:「對於治理政事,不要感到厭倦。」意指從政者應該持之以恆,不可懈怠。



4. 行之以忠:「執行政務時,必須秉持忠誠。」這裡的忠指的是對國家、人民的真誠與盡心盡力。




3. 白話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對於治理政務,應當不覺得疲倦,而在執行時則要以忠誠對待。」


4. 總結


這句話簡短有力,闡述了從政者應具備的基本態度:


1. 恆心與責任感:「居之無倦」強調做官不能三分鐘熱度,而要有長期奉獻的精神,不因困難或瑣碎事務而厭煩。



2. 忠誠與誠信:「行之以忠」則提醒為官者必須忠於職責,不可玩忽職守,必須以人民福祉為先。




啟示: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公務員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應該對自己的職責保持熱情,並且秉持誠信與忠誠,這樣才能贏得信任,推動社會發展。


孔子的政治理念強調「以德為本」,治理者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道德標準,才能真正造福人民。



這句話雖然簡短,卻是所有治理者應該時刻銘記的核心原則。




十五、


1.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 注釋


1.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或指有志向、有學問的人。



2. 博學於文:「廣泛學習文化典籍。」文指的是各種經典、知識、學問。



3. 約之以禮:「用禮法來約束自己。」約指約束、規範,禮則是社會規範與行為準則。



4. 弗畔:「不會違背正道。」畔意為背離、叛逆。



5. 夫:語氣助詞,表示感嘆。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應該廣泛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法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能不偏離正道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學習」與「自律」的平衡:


1. 廣博學習:知識讓人開闊視野,提高見識,為正確的行為奠定基礎。



2. 規範行為:「禮」是一種行為準則,能讓人不因知識而驕傲,也不會誤入歧途。



3. 知行合一:單有學問而無約束,可能變得恣意妄為;單講規矩而無知識,則可能流於刻板。因此,學問與禮法需相輔相成。




啟示:


在現代社會,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識應用在合適的地方,並以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


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做人處事,都應該追求「博學與自律並重」,才能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





十六、


1.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 注釋


1. 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2. 成人之美:「成就他人的美事。」指幫助別人完成好事,促成別人的成功。



3. 不成人之惡:「不助長他人的惡行。」指不幫助、不推動、不鼓勵他人做壞事。



4. 小人:心胸狹窄、品行低劣之人。



5. 反是:「與此相反。」指小人樂於助長他人的壞行為,反而嫉妒別人的好事。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樂於成全別人的好事,卻不會去助長他人的惡行。而小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往往不願意看到別人做好事,卻喜歡推動別人去做壞事。」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與小人在待人處事上的根本區別:


1. 君子助人向善:他們樂於幫助別人完成有益的事情,不會推動或縱容他人的惡行。



2. 小人妒賢嫉能:小人往往見不得別人好,對別人的成功感到不安,甚至會促使別人犯錯或陷害他人。



3. 人際關係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辨別身邊的人,也要警惕自己是否不知不覺中了「小人心態」,對他人的成功感到忌妒,甚至暗中使壞。




啟示:


在社會上,真正有修養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私心而阻撓別人的成功,反而會積極促成好事。


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多幫助別人實現善行,而不要助長惡行。


做人應當寬容大度,欣賞並鼓勵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存有妒忌之心,甚至惡意阻撓。





十七、


1.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 注釋


1. 季康子:魯國大夫,當時掌握魯國的政權。



2. 問政:「詢問如何治理國家。」



3. 政者,正也:「政治的本質就是端正自己,行事公正。」



4. 帥以正:「以身作則,帶頭行正道。」



5. 孰敢不正:「誰還敢不端正自己的行為?」




3. 白話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治的根本就是『端正』。如果您能夠以正直的態度率領群臣,那麼還有誰敢不端正自己呢?」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以身作則」在政治與管理中的重要性:


1. 領導者的品德決定國家的風氣:如果執政者行為端正,人民自然會跟隨;反之,若領導者貪腐無德,國家必然混亂。



2. 政治的根本在於公正: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公平正直,不能有偏私和貪婪。



3. 身教重於言教:無論是治理國家、管理團隊,還是教育子女,領導者自身的行為才是最有力的影響力。




啟示: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家庭,領導者的行為標準都會影響整個群體。


要想讓下屬、子女或學生遵守規則,首先自己必須以身作則,否則難以服眾。


公正無私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贏得人心,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或組織。





十八、


1. 原文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2. 注釋


1. 季康子:魯國的大夫,掌握政權。



2. 患盜:「擔憂盜賊猖獗。」



3. 苟子之不欲:「如果您自己沒有貪欲。」



4. 賞之不竊:「即使懸賞鼓勵偷盜,人民也不會去偷竊。」




3. 白話文


季康子擔心國內盜賊猖獗,於是向孔子請教如何防止偷盜。孔子回答:「如果您自己不貪婪,即使用獎勵鼓勵別人偷盜,人民也不會去做。」


4. 總結


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上行下效,民風由統治者決定。」孔子認為,盜賊之所以盛行,並不僅僅是法律不嚴,而是統治者本身貪婪無度,導致百姓效仿。


主要啟示如下:


1. 治理社會的關鍵是領導者自身的德行:如果執政者自己貪婪,百姓必然跟隨,法律再嚴厲也無法杜絕偷盜。



2. 貪腐才是社會混亂的根源:當統治者與權貴階層貪得無厭,民間自然會產生怨恨,甚至以不法手段謀生。



3. 身教重於言教:想要讓百姓守法,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嚴刑峻法,而是統治者以身作則,做到廉潔正直。




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政府若想減少貪污、犯罪,首要之務是確保領導階層自身清廉,而不是只依賴法律懲罰。


企業管理者若希望員工誠實,就應該自身公平公正,而不是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家長希望子女正直守規矩,自己就應該言行一致,否則孩子很容易學習父母的壞習慣。





十九、


1.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 注釋


1. 季康子:魯國的權臣,季氏家族掌權者。



2. 無道:指行為不正、違背道德法則的人。



3. 有道:指有德行、遵循正道的人。



4. 焉用殺:「治理國家何須用殺戮?」



5.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比喻領導者的德行如風,百姓的行為如草,風往哪吹,草就倒向哪裡。




3. 白話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問道:「如果我們殺掉無道之人,以此來成就有道之治,這樣做如何?」

孔子回答:「您治理國家,何必依靠殺戮呢?如果您自身端正,百姓自然會跟隨您的善行。君子的德行如風,小人的行為如草,風吹向哪裡,草就倒向哪裡。」


4. 總結


孔子強調,真正的治理之道不在於暴力,而在於領導者以身作則,施行仁政,使百姓自然向善。這反映了「德治」思想,即透過君主的品德感化百姓,而非依賴懲罰與屠殺來維持社會秩序。


主要啟示如下:


1. 上行下效,領導者的品德決定社會風氣:統治者的行為會影響百姓,若君主仁德,百姓必然跟隨。



2. 以德服人勝於以刑懲治:暴力與嚴刑峻法或許能暫時制止犯罪,但真正的治國之道是透過道德感化,使人民自願行善。



3. 環境塑造個體行為:社會風氣如同風吹草動,當制度與文化崇尚正直,個體也更容易向善。




現代意義:


在政府治理中,法律雖然重要,但若執政者自身貪污腐敗,再嚴苛的法律也無法讓社會真正清廉。


在企業管理中,領導者的態度與行為會影響整個公司的風氣,若高層誠信廉潔,員工也更願意遵守規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若希望子女正直善良,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以身作則,展現良好品德,而非單純用嚴厲的懲罰來約束孩子。





二十、


1. 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

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2. 注釋


1. 士:指有志於仕途並追求道德修養的讀書人。



2. 達:真正通達,即人格完善、行事得當,能在社會上發展順利。



3. 聞:指名聲傳播,眾人皆知。



4. 質直:正直誠實。



5. 好義:喜好義理,重視道義。



6. 察言而觀色:仔細聆聽他人言語,觀察其表情,以理解對方意圖。



7. 慮以下人:「慮」即考慮,「下人」指地位較低者,意為能顧及下屬的感受。



8. 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看似仁厚,實際行為卻與仁義相違背。



9. 居之不疑:即便行為與仁義不符,仍心安理得,毫無疑惑。




3. 白話文


子張問孔子:「士應該怎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通達的人呢?」

孔子反問:「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

子張回答:「在國家中必定聞名,在家族中也必定聞名。」

孔子說:「這只是『聞名』,不是真正的通達。真正的通達之人,為人正直,喜愛義理,能夠仔細聆聽他人言語、觀察對方的表情,並且能夠考慮下屬的感受。因此,他無論在國家還是在家族,都能順利發展。而所謂的『聞名』,是那些表面上裝出仁義的樣子,實際行為卻違背仁義之人,他們雖然名聲遠播,但內心卻毫無疑問自己的錯誤行為。這種人只能稱為『聞名』,而不是『通達』。」


4. 總結


這段話區分了「通達」與「聞名」的本質差異,孔子認為真正的通達來自於內在品德的修養,而不僅僅是名聲遠播。


主要啟示如下:


1. 真正的成功應建立在品德與能力上,而非僅僅追求名聲。



2. 一個人是否「通達」,取決於他的內在修養,如正直、重義、善於觀察、關懷他人。



3. 表面上的道貌岸然,卻行事違背道德的人,雖然可能獲得短暫的名聲,但這並非真正的成功。



4. 領導者或從政者應當具備真正的智慧與德行,而不是單純依靠造勢與包裝來獲取聲望。




現代意義:


在職場中,真正有能力且待人誠信的領導者,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反之,僅憑炒作和包裝獲得知名度的人,終將被時間淘汰。


在社交媒體時代,許多人渴望成名,但名聲並不等於真正的影響力,只有具備真正的價值與貢獻,才能在社會上真正立足。


在日常生活中,做人應該腳踏實地、誠信正直,而不是只關心外界如何評價自己,否則容易陷入虛偽與自欺之中。





二一、


1. 原文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2. 注釋


1. 樊遲:孔子的學生,性格憨厚,求知欲強。



2. 舞雩:魯國祭祀求雨的地方,亦為孔子講學之地。



3. 崇德:提升美德,提高道德修養。



4. 脩慝:改正自身的過錯。「慝」指邪惡、不正當的行為。



5. 辨惑:分辨是非、明辨疑惑。



6. 先事後得:先努力行事,再獲取應得的成果。



7.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攻其惡」指改正自己的缺點,「無攻人之惡」指不要只批評他人,而不自省。



8. 一朝之忿:一時的憤怒。



9. 忘其身,以及其親:因憤怒而喪失理智,不僅危害自己,還影響到家人。



10. 非惑與:「非……與」為反問句式,意為「這不正是迷惑嗎?」




3. 白話文


樊遲陪同孔子遊玩到舞雩臺下,請教道:「請問如何提升美德、改正過錯、分辨是非?」

孔子說:「這個問題問得好!

先付出努力,然後再獲取回報,這不就是崇尚道德嗎?

專注於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指責別人的錯誤,這不就是修正過錯嗎?

因為一時的憤怒,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甚至連累到家人,這不就是最大的迷惑嗎?」


4. 總結


這段對話蘊含了孔子的道德觀,強調了三個重要的修養方向:


1. 提升美德(崇德):要先努力實踐道義,不計較短期得失,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德行。



2. 改正自身過錯(脩慝):應該重點檢討自身問題,而非專注於挑剔他人。



3. 分辨是非(辨惑):人應該克制情緒,不可因一時憤怒而做出危害自己與家人的事。




現代意義:


職場與人際關係:在工作與社交中,不應只關注利益,而要先付出努力,這樣才能獲得長遠的成功。


自省與包容:與其批評別人,不如先檢討自身的不足,這樣才能真正進步。


情緒管理:衝動是魔鬼,控制情緒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一時的憤怒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孔子的這番話,對現代人的修養與處世智慧仍然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二、


1.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2. 注釋


1. 樊遲:孔子的學生,性格敦厚,對道理領悟較慢。



2. 仁:孔子核心思想之一,意指愛人、推己及人。



3. 知:智慧,亦可解作知人之明。



4. 舉直錯諸枉:「舉」指任用,「直」指正直的人,「錯」指安置、安排,「枉」指邪惡、不正之人。意思是任用正直的人,放在不正之人之上,以此來匡正他們。



5. 舜:上古聖王,以德治天下,堪稱明君。



6. 皋陶:舜時的大臣,以剛正不阿、司法公正著稱。



7. 湯:商朝的開國君主,以仁德聞名。



8. 伊尹:湯的宰相,德才兼備,輔佐湯建立商朝。



9. 不仁者遠矣:指不仁德之人自然會被淘汰或疏遠。




3. 白話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回答:「仁就是愛人。」

樊遲又問「智慧」的含義,孔子說:「智慧就是能識別人才。」

樊遲不太理解,孔子進一步解釋:「任用正直的人,讓他們管理那些不正直的人,這樣就能讓那些不正之人變得正直。」

樊遲離開後,去請教子夏:「剛才我向夫子請教『智慧』,他告訴我『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什麼意思?」

子夏解釋道:「這句話的道理深遠!舜掌管天下時,從民間選賢舉能,任用皋陶,結果不仁的人都被遠遠排除。湯王掌權時,也從眾人中選擇賢才,任用伊尹,結果不仁之人都遠離了。」


4. 總結


這段話主要講述了「仁」與「智慧」的關係,並強調了選賢任能的重要性。


1. 仁者愛人:仁的核心是關愛他人,這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 智者知人:智慧不僅僅是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能識別人才,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3. 以正治邪:管理社會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懲罰惡人,而是任用正直的人,讓他們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



4. 歷史驗證:舜與湯都是以賢才治國的典範,他們的成功證明了「舉直錯諸枉」的有效性。




現代意義


職場管理:選用正直、有能力的人來管理團隊,才能有效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


政治治理:好的領袖應該任用賢才,而不是用關係、裙帶關係來選拔官員。


人際交往:與正直的人交往,遠離不仁之人,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段對話不僅是治國之道,也適用於個人修養與職場發展,至今仍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二三、


1.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學生,名端木賜,以機智和善辯著稱。



2. 友:朋友、友誼。



3. 忠告:真誠地勸告朋友。



4. 善道:「道」作動詞,意為引導,即用適當的方式勸導朋友向善。



5. 不可則止:如果朋友不接受,就應該適可而止,不要過於強求。



6. 無自辱焉:「辱」指自取其辱,意思是不要因為過度勸說而讓自己陷入尷尬或不受尊重的境地。




3. 白話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朋友之道。孔子說:「對朋友應當真誠地提出忠告,並且用適當的方法勸導他走向正確的道路。如果對方無法接受,那就應該適可而止,不要勉強,避免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了與朋友相處的智慧,強調了以下幾點:


1. 忠言為先:與朋友交往,應該以真誠為本,看到對方的問題時,要敢於指出並給予勸導。



2. 方法得當:忠告朋友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講求善意與技巧,才能讓對方願意接受。



3. 適可而止:如果朋友執意不聽,不要強行說服,以免破壞彼此的關係,也避免讓自己陷入尷尬。



4. 自尊與分寸:有時候過度干涉別人的選擇,反而可能讓自己不被尊重。因此,適時放手也是一種智慧。




現代意義


人際關係:與朋友相處時,應當保持真誠,但不要過度干涉對方的生活選擇。


職場建議:對同事或下屬給予建議時,應該適度,不要強加己見,以免影響人際關係。


家庭教育:對親人提出忠告時,也要掌握分寸,不要因為過度干涉而引起反感。



這句話提醒我們,忠告固然重要,但適可而止,尊重對方的選擇,同時也保護自己的尊嚴,才是維持良好友誼的關鍵。




二四、


1.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 注釋


1. 曾子:即曾參,孔子的弟子,以孝道和道德修養著稱。



2.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3. 文:指文化、學問、禮樂教化。



4. 會友:「會」在此作動詞,意思是結交朋友。



5. 以友輔仁:「輔」是幫助的意思,「仁」指仁德,即道德修養。意思是透過朋友的相互砥礪,來提升自身的品德。




3. 白話文


曾子說:「君子透過文化學問來結交朋友,並且透過朋友的交流與砥礪來增進自己的仁德。」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交友的兩個層次:


1. 以學問結交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志同道合、共同追求學問與成長的人,而不只是基於利益關係。



2. 透過朋友提升品德: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影響、勉勵,共同追求道德的提升,使彼此變得更加仁德。




現代意義


學習與交流: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建立往往基於共同的興趣、專業或學識,透過知識的交流,可以拓展視野,也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良師益友的重要性:選擇朋友時,要與品行良好、有正向影響的人交往,彼此才能相互激勵,讓自己不斷進步。


社群與成長:無論是在學校、職場或社會中,都應該珍惜那些能夠幫助自己成長的朋友,而不是僅僅基於利益來往。



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友誼不只是情感的交流,更應該是一種學問與道德的共同提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601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