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證明「我知道」——這會讓你看不見自己還沒懂的地方

別急著證明「我知道」——這會讓你看不見自己還沒懂的地方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時,你太快說懂了,就看不見自己還沒懂的地方


你可能有過這種時候:


會議中聽到熟悉的詞,點頭、附和,甚至主動接話。

腦中其實還有一點不確定,但你沒問。


心裡想著:

「這個我聽過了,應該差不多吧。」

「現在問會不會太丟臉?」

「等等查一下就好,不急著現在說。」


你不是不想懂,只是太快想要證明自己——

「我知道。」
「我跟得上。」
「我不需要被解釋。」

但問題是,當你急著證明你懂了,你也同時擋住了學習的門口。

raw-image

「我知道」有時候像是一層薄薄的遮罩


它讓你在對話中顯得熟悉、有信心。
但也讓你錯過那些重要的問句和澄清。

  • 你說你會時間管理,卻還是常常被事情推著走
  • 你說你懂溝通,但真正有衝突時,還是語塞心煩
  • 你說你抓到重點了,實際動手才發現根本沒整理好思路


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太快跳過了「不懂」這一站。

🎯 例子|主管在會議中說:「這次的問題在需求澄清不夠。」
你馬上點頭,心想:「嗯嗯,就是要多問清楚嘛,我知道。」 結果回到自己的專案,客戶講完一堆需求,你還是只回了一句「好,我們安排一下」,沒有釐清、不敢追問,怕被說「反應太慢」。 你以為你懂「澄清」,但其實你根本還沒練習過。

其實,真正的學習,不急


真正的懂,不是「聽過一次」就算;
而是你能慢慢講出來、做得出來,甚至改得了做法。

「我知道」就像一套制服,穿起來體面、有形象。
太常穿著它,你會忘了身體其實還在學走路。


🎯 例子|你看過很多關於回饋技巧的文章,也記得「先肯定、再說建議」。
某天一位同事報告錯了資料,你照著步驟開口說了: 「我覺得你這次表現還不錯啦,不過那個數據…其實你應該……」 說完,對方臉色一沉。 你忽然發現——你背的是格式,但你沒有真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沒有練習過「說得讓人願意聽」。

試著換個語氣,也許你會看見新的自己


下次當你想說「我知道」的時候,

不妨先在心裡問一句:

「我是真的懂了,還是我只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很懂?」


你可以改說:

-「我聽過,但我還不太確定怎麼用。」
-「我記得這個概念,但能不能再舉個例子?」
-「我想我懂了,但也可能還漏了一些。」

這樣的語氣,不是示弱,而是給自己空間。


結語|別急著往前,有時慢一點才走得更遠


我們都想被肯定、想跟得上,這很自然。

但真正能讓你走得更遠的,不是裝懂的速度,

而是你願不願意誠實看見自己還沒懂的部分。

因為:

承認「我還不懂」,不是退步,

而是學習真正開始的訊號。🌱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1會員
341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你不是懶惰、不是沒用,你只是跟一個叫「慣性」的隊友合作太久了。 他總在你累、煩、害怕時跳出來說:「來啦,先吃根薯條。」 這種反應不是壞,而是熟悉。問題不是有慣性,而是你從沒想過—— 你可以不甩鍋、不責怪,而是開始升級這位老隊友。 你是隊長,不是被動的乘客。
想改變卻總是卡住?不是你不夠好,而是老慣性又來了。 我們常用沉默、猶豫、推責、轉移焦點來「保護自己」。 這篇教你用 ALIGN 五招:認出、連結、試著改變、深入原因、重新定義。 不需要一下就變完美,只要一次次帶著自己往更好的方向靠近。
每次想改變卻又拖延、說不出話、逃避焦點,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慣性隊友又出現了。他們不是來害你,而是想保護你不受傷。這篇文章用WAITS五種防禦模式,幫你看懂自己卡住時的反應,學會溫柔對話,而不是逼自己「要馬上改掉」。改變不是戰勝自己,而是帶著自己慢慢前進。
講話不是比快,而是比誰能「理解得更多」。 READ ME讓你溝通更踏實: R先聽懂別人,別急著回嘴; E說清楚期待,不含糊; A有疑就問,不要腦補; D看見彼此不同,才能少吵架; M回映對話,避免誤解; E交換承諾,一起落地執行。 懂別人之前,先讀懂自己, 才能越講越安心,越溝通越有底氣。
當變革來臨,你是選擇掙扎,還是找到適應的節奏?這篇文章用學騎腳踏車的比喻,告訴你如何面對變革焦慮——先晃一下是正常的,但只要你進入「生產性失衡區」,學會逐步適應,就能找到新的平衡。從敏捷開發到職場變革,重點不是避免變化,而是學習駕馭變化。當你掌握變革節奏,變動就不再可怕,而是讓你更強大的機會!
「再想一下,確定一下,應該會有更好的選擇吧?」你是不是常常這樣想,結果什麼都沒決定?人生不是考卷,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等太久只會讓機會溜走!如果你總在猶豫,不如試試「80% 法則」,當資訊夠用時,果斷行動。錯了可以調整,但不行動,什麼都沒有。與其讓大腦過載,不如讓人生前進!
你不是懶惰、不是沒用,你只是跟一個叫「慣性」的隊友合作太久了。 他總在你累、煩、害怕時跳出來說:「來啦,先吃根薯條。」 這種反應不是壞,而是熟悉。問題不是有慣性,而是你從沒想過—— 你可以不甩鍋、不責怪,而是開始升級這位老隊友。 你是隊長,不是被動的乘客。
想改變卻總是卡住?不是你不夠好,而是老慣性又來了。 我們常用沉默、猶豫、推責、轉移焦點來「保護自己」。 這篇教你用 ALIGN 五招:認出、連結、試著改變、深入原因、重新定義。 不需要一下就變完美,只要一次次帶著自己往更好的方向靠近。
每次想改變卻又拖延、說不出話、逃避焦點,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的慣性隊友又出現了。他們不是來害你,而是想保護你不受傷。這篇文章用WAITS五種防禦模式,幫你看懂自己卡住時的反應,學會溫柔對話,而不是逼自己「要馬上改掉」。改變不是戰勝自己,而是帶著自己慢慢前進。
講話不是比快,而是比誰能「理解得更多」。 READ ME讓你溝通更踏實: R先聽懂別人,別急著回嘴; E說清楚期待,不含糊; A有疑就問,不要腦補; D看見彼此不同,才能少吵架; M回映對話,避免誤解; E交換承諾,一起落地執行。 懂別人之前,先讀懂自己, 才能越講越安心,越溝通越有底氣。
當變革來臨,你是選擇掙扎,還是找到適應的節奏?這篇文章用學騎腳踏車的比喻,告訴你如何面對變革焦慮——先晃一下是正常的,但只要你進入「生產性失衡區」,學會逐步適應,就能找到新的平衡。從敏捷開發到職場變革,重點不是避免變化,而是學習駕馭變化。當你掌握變革節奏,變動就不再可怕,而是讓你更強大的機會!
「再想一下,確定一下,應該會有更好的選擇吧?」你是不是常常這樣想,結果什麼都沒決定?人生不是考卷,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等太久只會讓機會溜走!如果你總在猶豫,不如試試「80% 法則」,當資訊夠用時,果斷行動。錯了可以調整,但不行動,什麼都沒有。與其讓大腦過載,不如讓人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