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太快說懂了,就看不見自己還沒懂的地方
你可能有過這種時候:
會議中聽到熟悉的詞,點頭、附和,甚至主動接話。
心裡想著:
「這個我聽過了,應該差不多吧。」
「現在問會不會太丟臉?」
「等等查一下就好,不急著現在說。」
你不是不想懂,只是太快想要證明自己——
「我知道。」
「我跟得上。」
「我不需要被解釋。」
但問題是,當你急著證明你懂了,你也同時擋住了學習的門口。

「我知道」有時候像是一層薄薄的遮罩
它讓你在對話中顯得熟悉、有信心。
但也讓你錯過那些重要的問句和澄清。
- 你說你會時間管理,卻還是常常被事情推著走
- 你說你懂溝通,但真正有衝突時,還是語塞心煩
- 你說你抓到重點了,實際動手才發現根本沒整理好思路
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太快跳過了「不懂」這一站。
🎯 例子|主管在會議中說:「這次的問題在需求澄清不夠。」
你馬上點頭,心想:「嗯嗯,就是要多問清楚嘛,我知道。」 結果回到自己的專案,客戶講完一堆需求,你還是只回了一句「好,我們安排一下」,沒有釐清、不敢追問,怕被說「反應太慢」。 你以為你懂「澄清」,但其實你根本還沒練習過。
其實,真正的學習,不急
真正的懂,不是「聽過一次」就算;
而是你能慢慢講出來、做得出來,甚至改得了做法。
「我知道」就像一套制服,穿起來體面、有形象。
但太常穿著它,你會忘了身體其實還在學走路。
🎯 例子|你看過很多關於回饋技巧的文章,也記得「先肯定、再說建議」。
某天一位同事報告錯了資料,你照著步驟開口說了: 「我覺得你這次表現還不錯啦,不過那個數據…其實你應該……」 說完,對方臉色一沉。 你忽然發現——你背的是格式,但你沒有真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沒有練習過「說得讓人願意聽」。
試著換個語氣,也許你會看見新的自己
下次當你想說「我知道」的時候,
不妨先在心裡問一句:
「我是真的懂了,還是我只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很懂?」
你可以改說:
-「我聽過,但我還不太確定怎麼用。」
-「我記得這個概念,但能不能再舉個例子?」
-「我想我懂了,但也可能還漏了一些。」
這樣的語氣,不是示弱,而是給自己空間。
結語|別急著往前,有時慢一點才走得更遠
我們都想被肯定、想跟得上,這很自然。
但真正能讓你走得更遠的,不是裝懂的速度,
而是你願不願意誠實看見自己還沒懂的部分。
因為:
承認「我還不懂」,不是退步,
而是學習真正開始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