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 注釋
1. 衛靈公:衛國國君,孔子曾在衛國任職。
2. 問陳:詢問軍政或戰事上的問題。
3.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這裡代指禮樂制度、典禮之事。
4. 嘗聞之矣:曾經學習或聽說過。
5. 軍旅之事:用兵打仗、軍事行動的事務。
6. 未之學也:沒有學過。
7. 遂行:於是離去,指孔子離開衛國。
3. 白話文
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說:「關於祭祀典禮的事情,我曾經學過;至於軍事作戰的事,我沒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4. 總結
孔子明確表達了自己不涉軍事,只專精於禮樂文化,展現了他的職志和自知之明。他對不熟悉的領域不妄加評論,保持謙遜與堅守本分。
啟示:
1. 自知之明:對於自己所不擅長的領域,應坦誠面對,不逞強、不誇大。
2. 堅持本業:孔子堅守禮樂教育,體現其一貫的價值取向。
3. 君子之風:懂得進退,不為權勢所動,孔子選擇離開,彰顯君子的氣節與獨立人格。
二、
1.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2. 注釋
1. 在陳:指孔子一行人滯留在陳國。
2. 絕糧:糧食斷絕,陷入饑餓困境。
3. 從者:跟隨孔子的人,即弟子們。
4. 莫能興:沒有人能起身,形容極度虛弱。
5. 慍見:懷怒而前來見面;慍,憤怒。
6. 窮:困頓、遭遇逆境。
7. 固窮:安於窮困,堅守志節。
8. 濫:行為放縱、失節。
3. 白話文
孔子在陳國時糧食斷絕,弟子們生病,無人能起。子路憤怒地前來見孔子,問道:「君子也會陷入這樣的窮困嗎?」孔子說:「君子即使身陷窮困,也能堅守節操;小人一旦窮困,就會行為放縱。」
4. 總結
本章表現出孔子在困境中依然堅守君子之道,與弟子們同甘共苦。即使身處極端困頓之境,他仍堅信君子應有的德行與節操。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在逆境中更能顯現品格,而小人則容易因困境而喪失操守。
啟示:
1. 逆境見人品:真正的德行在困難時才更能顯現。
2. 君子安貧守志:不因境遇困頓而失去原則與尊嚴。
3. 學習處變不驚:修身養性應能應對各種處境,不為環境所動搖。
三、
1. 原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2. 注釋
1. 賜:孔子的學生子貢,名端木賜。
2. 女:通「汝」,你。
3. 以:認為、以為。
4. 予:我,指孔子自己。
5. 多學而識之者:學習很多知識並記住的人。
6. 與:語尾助詞,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7. 然,非與?:是這樣,不是嗎?
8. 一以貫之:用一個原則貫通全部。
3. 白話文
孔子說:「賜啊,你是不是認為我是靠學了很多知識並把它們記住的人呢?」子貢回答說:「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原則貫通所有道理。」
4. 總結
這段對話展現了孔子教學思想的核心。他強調,真正的學問不在於記憶大量知識,而在於掌握貫通萬理的一個核心原則。「一以貫之」即指忠與恕,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根本,萬事萬物都能由此推演與實踐。
啟示:
1. 重視原則勝於死記:學習不應只在表面的知識堆疊,更應尋求背後的核心思想。
2. 學而時習,貫通理解:真正的學問在於理解、貫通,而不是機械記憶。
3. 內化為行動準則:學問應落實於日常行為中,內化為待人接物的準則。
四、
1.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2. 注釋
1. 由:子路,孔子的學生,名仲由。
2. 知德者:了解道德本質的人。
3. 鮮:少。
3. 白話文
孔子說:「由啊!能夠真正了解道德的人太少了。」
4. 總結
孔子感慨世上真正理解德行的人稀少,藉此提醒子路不要只重表面的行為或勇敢,而要深入體會德的本質與內涵。
啟示:
1. 德行須深思體悟:德不是表面的遵守禮節,而是內心真正理解與實踐。
2. 孔子對學生的勉勵:藉對話引導學生反思自我修養與內在德行。
3. 德育的普遍缺失:孔子指出社會對德的理解普遍不足,反映出教育與修身的重要性。
五、
1. 原文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2. 注釋
1. 無為而治:不施加多餘干預,順應自然,使天下自行治理。
2. 舜:堯舜禪讓中的聖君,孔子尊奉的理想君主之一。
3. 與:語氣助詞,表示推測,相當於「吧」。
4. 夫何為哉:他做了什麼呢?
5. 恭己:謹慎端正自己。
6. 正南面:古代君主朝南而坐,以治天下的象徵。
3. 白話文
孔子說:「能夠無為而使天下治理得好的,大概就是舜吧?他究竟做了什麼呢?只是恭謹地端正自己,坐在面朝南的君位上罷了。」
4. 總結
孔子推崇舜的統治之道,認為真正的聖君不必多言或事事干預,只要自身端正、以德服人,就能使天下自然歸治。
啟示:
1. 領導以德為本:只要自身德行端正,就能影響他人,達到良好治理。
2.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是指順應大道,不妄為、不亂政,而非消極怠政。
3. 榜樣的力量:君主自身的品德與態度,對百姓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六、
1. 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2. 注釋
1. 行:行為準則,修身之道。
2. 忠信:真誠不欺,信守諾言。
3. 篤敬:踏實恭敬。
4. 蠻貊:古時對四方邊疆民族的稱呼。
5. 州里:本地,指自己的家鄉或熟悉的地方。
6. 行乎哉:能行得通嗎?表示懷疑或否定。
7.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站著時,看到他恭敬地立於人前。
8. 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坐車時,見他恭敬地靠著橫木而坐。
9. 參:指恭敬地站立或陪侍。
10. 輿:車子。
11. 衡:車中橫木,乘坐時可倚靠的地方。
12. 夫然後行:這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行」了。
13. 書諸紳:把這話寫在衣帶上以作警惕,表示非常重視。
3. 白話文
子張問孔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孔子說:「說話要忠誠守信,行為要踏實恭敬,即使到了蠻貊那樣的偏遠地方,也能通行無阻;如果說話不誠信,行為不恭敬,即使在本地也行不通吧?站著的時候,可以看到他恭敬地立於人前;坐在車上時,可以看到他恭敬地靠著車內橫木。這樣的人才算是有正確行為的人。」子張聽後,將這話寫在衣帶上,以示警惕與珍重。
4. 總結
孔子強調忠信與恭敬是立身之本,不論在何處都能行得通。行為的修養表現在細節中,如站姿與坐姿皆可反映一個人的內在修養。這也說明了「行」不僅是道德,更是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啟示:
1. 忠信是普遍的通行證:不論身處何地,誠信與恭敬都是受到尊重的品德。
2. 細節見修養:從人的舉止中可看出其品德,內在修養會自然表現於外。
3. 自省與警惕:子張將孔子的話寫在衣帶上,提醒我們修身應常自警與自省。
七、
1. 原文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2. 注釋
1. 直哉:真正正直啊。
2. 史魚:魯國的大夫,以正直著稱。
3. 邦有道:國家政治清明,有正道。
4. 如矢:像箭一樣筆直,比喻行事正直、一以貫之。
5. 邦無道:國家政治混亂無道。
6. 君子哉:真是君子啊。
7. 蘧伯玉:衛國的大夫,以謹慎守禮著稱。
8. 則仕:就出仕做官。
9. 可卷而懷之:可以收起來藏起來。比喻隱退不仕或保全自身,不與混亂之政同流合污。
3. 白話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一個正直的人啊!國家有道時,他像箭一樣筆直;國家無道時,他還是一樣筆直不變。」接著又說:「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國家有道時,他就出仕做官;國家無道時,他便可以隱退,不與其同流合污。」
4. 總結
孔子藉史魚與蘧伯玉的對比,指出兩種不同但都值得敬重的君子行為。史魚無論時局如何,始終堅守正直之道;蘧伯玉則能依情勢而行,進退得宜。前者貴在堅守,後者貴在審時度勢。
啟示:
1. 正直是一種品格:即使處於不義之世,仍能堅持原則,如史魚般不改初衷。
2. 審時度勢亦是智慧:如蘧伯玉懂得何時進退,以保全自身、守住道德。
3. 君子之道不拘一格:君子可有多種表現方式,關鍵是內心的德行與選擇的正當性。
八、
1. 原文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 注釋
1. 可與言:可以與之談論道理或正道的人。
2. 不與之言:卻不與他談論。
3. 失人:錯失這樣的人,無法交好或教化。
4. 不可與言:不適合與之談論的人。
5. 與之言:卻與他談論。
6. 失言:說了不合時宜或不該說的話。
7. 知者:有智慧的人。
8. 不失人:不錯失值得接觸、教導或親近的人。
9. 不失言:說話恰當,不會失言。
3. 白話文
孔子說:「對那些可以談論道理的人,卻不與他們談,是錯失人才;對那些不適合談論的人,卻與他們談,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錯失人才,也不說錯話。」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說話應考慮對象和時機。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會審察人與時勢,恰當地選擇對象與言語,既能留住賢才,又不至於言語失當。
啟示:
1. 溝通需知人識時:對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時候說都很重要。
2. 智慧體現在應對進退:能恰當掌握「說」與「不說」的時機,是一種高明的處世能力。
3. 人際關係的關鍵:說對話能建立關係,說錯話則可能失去人心。
九、
1.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 注釋
1. 志士:有理想、有志向的人。
2. 仁人:具有仁德之人。
3. 求生:追求活命。
4. 害仁:損害仁德、違背道義。
5. 殺身:犧牲自己的生命。
6. 成仁:成就仁德,完成道義。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會為了求得生存而損害仁德,寧可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德。」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仁德重於生命,是儒家「捨生取義」思想的具體表現。孔子認為,真正有理想和道德的人,應該堅守原則,不會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違背仁義的行為,甚至可以犧牲生命來維護道德與正義。
啟示:
1. 道德至上:仁德應被視為人生最高價值。
2. 捨生取義的精神:面對道義與生命的抉擇,真正的志士仁人會選擇堅守正義。
3. 堅持原則:不因困境或生死壓力而改變自己的道德立場,是一種崇高的品格。
十、
1. 原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學生,名端木賜,字子貢。
2. 為仁:實踐仁德。
3. 工:工匠、技術人員。
4. 善其事:把事情做好。
5. 利其器:使工具鋒利,比喻準備妥當。
6. 居是邦也:住在這個國家裡。
7. 事其大夫之賢者:侍奉有賢德的官員。
8. 友其士之仁者:與有仁德的士人交友。
3. 白話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實踐仁德。孔子說:「工匠想要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鋒利。住在一個國家,就要侍奉那裡賢德的大夫,結交仁德的士人。」
4. 總結
這段話以工匠利器為比喻,說明實踐仁德也要有良好的準備與正確的環境。孔子認為,要實現仁德,就應該親近有德之人、選擇正確的人際與工作對象,透過學習與效法來提升自我修養。
啟示:
1. 實踐仁德需有準備:如同工匠磨利工具一樣,實踐仁德也需先自我裝備。
2. 擇善而從:與賢者、仁者共處,有助於培養自己的德行。
3. 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在正確的社會與人際環境中,更容易養成仁德品格。
十一、
1. 原文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2. 注釋
1. 顏淵:孔子的學生,名顏回,字子淵,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之一。
2. 為邦:治理國家。
3. 行夏之時:採用夏朝的曆法和季節制度。
4. 乘殷之輅:乘坐殷商的車輛(殷代的車制)。
5. 服周之冕:穿戴周代的禮服和冠冕(禮服制度)。
6. 樂則韶舞:音樂使用「韶」樂,舞蹈也配以「韶」舞;韶樂為舜時的正樂,象徵禮樂教化。
7. 放鄭聲:摒棄鄭國的音樂;鄭聲指當時流行的輕靡之音。
8. 遠佞人:遠離巧言令色、諂媚逢迎的人。
9. 淫:過度、放縱。
10. 殆:危險、不安。
3. 白話文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採用夏朝的曆法制度,乘坐殷代的車輛,穿戴周代的禮服,音樂使用韶樂和韶舞。摒棄鄭國的淫樂,遠離諂媚的人。鄭國的音樂放縱無度,諂媚的人則會帶來危害。」
4. 總結
孔子在這段話中主張以古代聖王之制度為榜樣,融合三代(夏、殷、周)之精華來治理國家,強調禮樂教化與制度的象徵作用。他也指出應排除邪音與小人,因為這些會動搖國本、敗壞風俗。
啟示:
1. 推崇古制與禮樂教化:治理國家應本於正道與優良傳統制度。
2. 文化制度需慎選:音樂與服飾等文化制度對人民的風氣有深遠影響。
3. 遠離小人:小人與淫樂會破壞政治清明與社會風尚,必須警惕排除。
十二、
1. 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 注釋
1. 遠慮:長遠的考慮、深思熟慮的計畫。
2. 近憂:眼前的憂患、立即發生的困難。
3. 白話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預見與計畫的重要性。孔子指出,若缺乏長期的思考和謀劃,就容易導致眼前的危機與煩惱。
啟示:
1. 未雨綢繆:做人做事應當有前瞻性,才能避免臨時手忙腳亂。
2. 治理之道:對於國家與社會而言,領導者更應有遠見,才能保障穩定。
3. 個人發展:人生規劃需顧及長遠,才能穩步前行。
十三、
1.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 注釋
1. 已矣乎:表示感嘆,意思是「算了吧」或「唉!」
2. 好德:喜愛德行,追求道德修養。
3. 好色:喜愛美色,追求感官享受。
3. 白話文
孔子說:「唉!我從未見過一個人喜愛德行像喜愛美色那樣強烈的。」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人們普遍重視感官享受、輕視德行修養的失望。孔子強調應當像追求美色那樣熱切地追求道德。
啟示:
1. 重德輕色:應將道德修養放在生活的首位,不被外在誘惑牽引。
2. 反思人性:人常被欲望驅使,應努力內省與提升。
3. 師者感嘆:孔子語帶感慨,反映他對世人缺乏德性追求的憂心。
十四、
1.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2. 注釋
1. 臧文仲:魯國的大夫,名孫辰,字子文,謚號「文」,故稱臧文仲。
2. 竊位者:竊據官位的人,意指不配而居其位。
3. 與:句末助詞,表疑問語氣。
4. 柳下惠:春秋時賢人,名展,字子產,號柳下惠,以德行聞名。
5. 不與立:不讓他擔任官職或不舉薦他做官。
3. 白話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不是竊據官位的人呢?他知道柳下惠是賢人,卻不讓他擔任官職。」
4. 總結
孔子批評臧文仲知人卻不用人,是不稱職的官員,甚至可能是不配居位者。他強調賢人應當舉薦任用,否則即為失職,甚至可視為竊據官位。
啟示:
1. 知賢用賢:一位領導者若知道誰有德有才,卻不任用,就是失職。
2. 位不配德,則為竊:官職應與德才相稱,否則是對國家的不負責。
3. 任人唯賢的重要:社會的良性發展需以德才兼備者為本。
十五、
1.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2. 注釋
1. 躬:自身、自我。
2. 自厚:對自己要求嚴格,責任多歸於己。
3. 薄責於人:對別人責備較輕。
4. 則遠怨矣:那麼就能遠離怨恨與爭執。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責備寬厚,那就能遠離怨恨了。」
4. 總結
這句話是孔子對「處世之道」的核心教誨之一,強調應該「責己寬人」。
一個有德之人,會將錯誤先從自己身上找,對他人則多包容理解,這樣自然不會與人產生怨恨與爭執。這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維持和諧人際關係的方法。
啟示
內省而不怨人:反思自己,比苛責他人更重要。
寬厚待人,嚴於律己:是減少衝突的有效方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在於從「己身」做起。
十六、
1.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 注釋
1. 如之何:怎麼辦、如何是好。
2.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也拿他沒辦法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對於那些不會反省、不會問『該怎麼辦』的人,我也實在無能為力了。」
4. 總結
這句話揭示孔子重視自省與求知的態度。如果一個人連「如之何」——即面對問題時的反思與提問都不會,便代表他毫無進取之心,也無法學習或成長,即便聖人也無從教起。
啟示
自省是成長的起點:只有不斷提問、反思,才有進步的可能。
態度決定能否被教化:願意學、懂得問,是學習的根本前提。
孔子不教無可教者:即使是聖人,也無法啟發一個不願思考的人。
十七、
1. 原文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 注釋
1. 群居終日:整天與人相聚。
2. 言不及義:談話內容不涉及正義道理。
3. 好行小慧:喜歡炫耀小聰明。
4. 難矣哉:真是難有成就了,感嘆語。
3. 白話文
孔子說:「整天與人聚在一起,說的話卻不談正道義理,總愛炫耀小聰明,這樣的人就很難有什麼大作為了!」
4. 總結
孔子批評那些只會閒聊、不談正事,又愛賣弄小聰明的人,指出這種人缺乏真正的智慧與德行基礎,難成大器。
啟示
談話應有內容與意義,不應只說空話閒話。
炫耀小聰明,反顯愚昧,真正的智慧是低調而有用的。
成大事者需有大道理為本,而不是憑機巧度日。
慎選交友與言談內容,正義之言能養德,小慧之言徒耗時。
十八、
1. 原文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 注釋
1. 義以為質:以道義作為根本。
2. 禮以行之:依照禮節來實行義。
3. 孫以出之:以謙遜的態度表達出來。
4. 信以成之:以誠信來完成這一切。
5. 君子哉: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根本,按禮來實踐,表達時以謙遜為本,並以誠信使事情圓滿,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4. 總結
孔子說明君子應具備的四項基本素養:以義為本、以禮實踐、以謙遜表達、以誠信完成。君子的德行不在表面,而在內在整體的道德修養與實踐方式。
啟示
道義是根本,行事首重正當理由與原則。
禮節是方法,讓行為合於規範與社會秩序。
謙遜是態度,使人際溝通和諧不鋒利。
誠信是結果,讓所言所行令人信服可靠。
具備此四德,方可成為真正的君子。
十九、
1. 原文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 注釋
1. 病:憂慮、擔心。
2. 無能焉:自己沒有才能。
3.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去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4. 結論
這句話強調君子應該自我要求、注重實質,不應為名聲或他人認同而煩惱。真正的君子會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品德,而不在意外界是否賞識自己。
啟示
1. 修身為本:應當關注內在的修養與才能,不是外在的評價。
2. 不為他人所左右:君子不應因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怨懟或焦慮。
3. 內求而非外求:追求自我成長,而非討好他人認可。
二十、
1.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2. 注釋
1. 疾:憂慮、痛心。
2. 沒世:終老一生、去世。
3. 名不稱焉:名聲與實際才德不相符,未能彰顯其德行與才能。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的是自己終其一生,卻沒有建立起與才能相稱的聲名。」
4. 結論
這句話指出君子憂慮的是才德未被世人認識、事業無成名聲不彰,而不是一時的得失。名不稱實,既可能是自身努力不足,也可能是時運不濟,君子應當以此為鑑,不斷修身立德。
啟示
1. 追求實至名歸:君子不在於虛名,而是希望名聲與實力相符。
2. 志於立德立功:終生以建立德行與貢獻為目標。
3. 珍惜時光努力實踐:勿虛度人生,以免才德埋沒無聞。
4. 責在人己,時在人天:成名雖有外在因素,然君子自當盡人事以求無悔。
二一、
1. 原文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 注釋
1. 求諸己:從自己身上尋求原因、自我反省。
2. 求諸人:向別人要求或推卸責任。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則總是向別人要求或推卸責任。」
4. 結論
此句強調君子重視自我修養與責任感,小人則喜歡歸咎他人、逃避自身問題。反求諸己是修身之道,也是成德之本。
啟示
1. 自省為先,責己為本:面對問題,應先自我檢討,不苛責他人。
2. 主動承擔,成熟處世:君子之所以可敬,在於面對錯誤有擔當。
3. 少怨多問,少責多改:改變自己比要求他人更實際、更有效。
4. 內修而外達:內在的提升才能帶來外在的圓滿與人際和諧。
二二、
1.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 注釋
1. 矜:自重、自尊而莊重。
2. 爭:爭強鬥勝,與人競爭。
3. 群:合群、與人交往。
4. 黨:結黨營私,搞小團體。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自重而不與人爭鬥,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結成私黨。」
4. 結論
此句指出君子應具備自重與合群的品德,但不可好爭鬥或結黨營私。君子講原則,不逢迎,不搞派系。
啟示
1. 莊重自持,不與人爭強好勝:真正的君子有自尊,並非為名爭利之人。
2. 與人為善,不同流合污:能與眾相處,又不失自身操守。
3. 拒絕私黨,堅守正道:合群但不失獨立思考,是君子之風。
4. 在群體中行正道:不盲從、不私利,才是值得信賴的人。
二三、
1.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 注釋
1. 以言舉人:根據一個人的言辭來推薦或任用他。
2. 以人廢言:因為不喜歡某人,就否定他所說的話。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一個人說得好就舉薦他,也不會因不喜歡這個人就否定他的話。」
4. 結論
此句強調君子在評價人與言論時應保持公正客觀,不能只看表面或因人廢言。
啟示
1. 判斷人要看實際行為:不能只聽好話就任用,要看德行與實績。
2. 判斷話要看內容真理:不能因為說話的人不合意就全盤否定。
3. 公平無私,不受好惡左右:君子應以理為準,不被偏見影響。
4. 實事求是,尊重真理:重內容而非說話者,是智慧的表現。
二四、
1.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 注釋
1. 一言:一句話。
2. 終身行之:可以終身奉行的準則。
3. 恕:寬容、體諒他人,也指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希望別人對自己做的事,也不要對別人做。
3. 白話文
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準則?」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就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
4. 結論
這段話說明恕道乃是處世待人最根本的準則,也是推己及人的黃金法則。
啟示
1. 推己及人:先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是高尚品德的體現。
2. 恕是做人之道:不只是不傷害別人,更是體諒、包容他人的心。
3. 簡單卻深刻的原則:一句話貫穿一生的行為準則,顯示儒家重視倫理實踐的精神。
4. 建立互信與和諧:社會若人人皆恕,則衝突可減,人際和諧。
二五、
1. 原文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2. 注釋
1. 吾之於人也:我對待別人。
2. 誰毀誰譽:怎會輕易去毀謗或讚美人呢?
3. 如有所譽者:如果我稱讚一個人。
4. 其有所試矣:那是因為我曾經考驗過他。
5. 斯民也:這些老百姓。
6.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這是夏、商、周三代能夠正直行道的原因。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對人從不輕易地去批評或讚美,若有讚美的對象,必是經過考驗才這麼說。這些百姓正是夏商周三代能夠走在正道上的原因。」
4. 結論
這段話反映孔子對謹慎評論他人的態度與重視實踐與考察的原則。透過審慎的評價與選才制度,才得以保證正道的傳承與社會的穩定。
啟示
1. 不輕易評價他人:無論讚美或毀謗,都應基於深思熟慮與親自觀察。
2. 試驗與考察:要了解一個人,必須經歷時間與行為的考驗。
3. 制度與民德之連結:百姓的品行與社會制度息息相關,是政道的基礎。
4. 傳承正道的力量:三代之治,源於這種謹慎、實事求是的精神。
二六、
1. 原文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 注釋
1.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我還趕得上看見史官所保留未寫完的歷史記錄草稿。
2. 闕文:「闕」為「缺」,意指文獻中留有空白,以待查明後再補上。表示古人對事實真相存有敬畏與謹慎,不妄加記載。
3. 有馬者借人乘之:有馬的人願意借馬給別人騎,比喻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信任與共享。
4. 今亡矣夫:如今這些風氣與做法已經沒有了啊!語氣感慨。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還曾經看過史官記錄中那些有缺漏、尚未補齊的地方;那時候,人們有馬也願意借人騎乘。如今這樣的風氣都已經不見了啊!」
4. 結論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古代社會風氣的懷念,尤其是對誠信、謙虛與互助精神的讚賞。他感慨當時的風氣已不如古代,不僅是社會風俗的變遷,也反映了人心與道德水準的下降。
啟示
1. 求真務實的精神:古人記史寧缺勿濫,表現出對事實的尊重。
2.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分享:願意將資源與他人共享,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3. 孔子的感慨:他不是單純懷舊,而是在批評當代社會風氣的衰敗,提醒世人珍惜與重建誠信與仁愛。
二七、
1.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2. 注釋
1. 巧言:花言巧語、言語浮華動聽,帶有討好與矯飾之意。
2. 亂德:「亂」是擾亂、敗壞之意,「德」是指品德、道德。巧言會使人迷惑、喪失正道。
3. 小不忍:「小事不忍耐」,意即在小節上不能自制。
4. 則亂大謀:就會擾亂、破壞重大的計畫與謀略。
3. 白話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擾亂一個人的德行;在小事上若不能忍耐,就可能破壞大計劃。」
4. 總結
這句話警示人們要重視誠實與內在品德,不可用虛偽的語言來取悅他人,也不可因一時衝動毀掉整體的謀劃。孔子強調「德」與「謀」都需建立在誠懇、堅定與克制的基礎上。
啟示
誠信為本:不因言語巧妙而失去真誠。
以忍為力:在小事上能夠忍耐,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慎言慎行:言語與情緒都影響人的德行與大局。
這是一句兼具道德勸誡與行為準則的格言,深具儒家處世哲理。
二八、
1.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 注釋
1. 眾惡之:大家都厭惡他。
2. 必察焉:一定要仔細查明原因。
3. 眾好之:大家都喜愛他。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被大家討厭,一定要仔細了解原因;如果一個人被大家喜歡,也要詳加察驗。」
4. 結論
這段話提醒我們,不能單純以群眾的好惡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而應該深入了解其真實情況。
啟示
1. 群眾觀感未必準確:人多不等於真理,流言也可能偏頗。
2. 保持獨立判斷:面對輿論,君子應冷靜思考,不隨波逐流。
3. 深入查察是非:不論讚譽或批評,都應理性分析其背後的動機與事實。
4. 修身也應如是:對人對己皆應審慎評價,避免盲目崇拜或誤判他人。
二九、
1.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 注釋
1. 弘道:發揚、推廣道理(即仁義禮智等道德理念)。
2. 非道弘人:不是道理使人偉大,而是人使道理發揚光大。
3. 白話文
孔子說:「是人能夠發揚道,而不是道能夠成就人。」
4. 結論
這段話強調,道德與真理雖然重要,但必須靠人的實踐與傳承才能發揮作用。
啟示
1. 實踐重於理論:道再好,也要有人去踐行才能成為現實。
2. 人是關鍵:人的品德、能力與行動,是使真理發光的根本。
3. 責任在己:不要等待道自發展,而應自覺擔起弘道的責任。
4. 道在人心,不在空談:推動道德的力量來自於內在自覺與堅持。
三十、
1.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 注釋
1. 過:錯誤。
2. 改:改正。
3. 是謂過矣:這才真正稱得上是錯誤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犯錯而不改正,這才真正是錯誤。」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錯誤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是否能改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而不知悔改才是最大的過失。
啟示:
1. 勇於認錯與改錯是修身的重要一環。
2. 錯誤是進步的契機,若能正視並修正,反而促進成長。
3. 頑固不改才是真正的錯誤,因為這表現出對是非的漠視與驕慢。
三一、
1. 原文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 注釋
1. 嘗:曾經。
2. 終日不食:整天不吃飯。
3. 終夜不寢:整夜不睡覺。
4. 以思:用來思考。
5. 無益:沒有收穫、沒有益處。
6. 不如學也:不如去學習知識與道理來得有用。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用來思考,但沒有收穫,不如去學習來得有用。」
4. 總結
這句話指出單靠空想、冥思苦想,未必能得到真正的知識與智慧,唯有透過學習、吸收他人經驗與教誨,才能有所收穫。
啟示:
1. 學習勝於空想: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實際學習,而非只是苦思冥想。
2. 學習是求知的根本:孔子以自身經驗說明,學習是獲得知識與智慧的根本途徑。
3. 理智與實踐並重:思考固然重要,但應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否則容易陷入空洞與迷思。
三二、
1.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2. 注釋
1.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2. 謀道:追求、謀求道義與正道。
3. 謀食:謀求溫飽、生計。
4. 耕也,餒在其中矣:即使務農,也可能會挨餓。
5. 學也,祿在其中矣:學習修身,做官之後自然有俸祿。
6. 憂道:擔心自己是否合乎道義。
7. 不憂貧:不擔心貧窮。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追求的是道義,不是追求食物。務農,也有可能會挨餓;學習道義,俸祿自然會隨之而來。君子擔憂的是道義是否達成,不會憂慮貧窮。」
4. 總結
這段話闡明了君子的價值觀:以追求道德與正道為優先,不應將物質生活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孔子強調,儘管生活中可能會面臨困難,但只要專注於道義與修養,該來的俸祿和福報自然會到來。
啟示:
1. 重道輕利:真正有志之士應將重心放在修德與求道上,而非單單追逐利益。
2. 專注本分,自有回報:只要努力學習、修身養性,自然能獲得社會的認可與相應的回報。
3. 正確的憂慮方向:應擔心是否偏離了正道,而不是為一時的貧窮所困。
三三、
1.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2. 注釋
1. 知及之:用智慧達成目標或取得成果。
2. 仁不能守之:若沒有仁德來維持,就算得到了也守不住。
3. 必失之:終將失去。
4. 莊以涖之:莊重地對待、處理事務。
5. 民不敬:人民就不會敬重你。
6. 動之不以禮:行動若不合乎禮節規範。
7. 未善也:這樣還不能算是好的行為。
3. 白話文
孔子說:「用智慧去達成一件事,但沒有仁德去維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用智慧去達成,又有仁德去維持,但若不以莊重的態度來處理,那人民也不會敬重你。若能以智慧達成,有仁德去維持,又能莊重地處理事情,但行動上不合乎禮節,那還不能說是善。」
4. 總結
孔子在這段話中提出成功的多層條件:要有智慧去取得成果,有仁德去守護成果,還需莊重嚴肅地對待職責,更要以禮制來行事。只有當智慧、仁德、莊重與禮節兼備時,行為才算真正達到「善」。
啟示:
1. 單靠智慧不夠:成功不只是靠聰明,還需德行去維持。
2. 仁德是根本:仁心是保持成果與人心的重要因素。
3. 態度影響人心:對事不莊重,會失去人民的敬重。
4. 行事應合禮法:最終的行為還須符合規範,才算真正完善。
三四、
1.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 注釋
1.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有理想、有道德修養的人。
2. 小知:以狹隘的眼光或瑣碎的標準來衡量、認識。
3. 大受:能承擔重任,接受重大任務。
4. 小人:品德淺薄,只顧私利的人。
5. 不可小知:不能以狹隘的眼光來評斷。
6. 不可大受:不能承擔大的責任。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狹隘的眼光來衡量,但他可以承擔重大的責任;小人不能承擔重大責任,但可以用小事來了解他。」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君子與小人在能力與評價方式上的差異。君子有深厚的德行與潛力,不能只從小節判斷他,但他卻有承擔大任的能力;小人雖無大才大德,從小處就能看出他的品性,但不宜託以重任。
啟示:
1. 看人需從大處著眼:對有德之人要從全局評價,不可用瑣事斷定優劣。
2. 用人應審慎:不可因小事誤判君子,也不可輕信小人而託以重任。
3. 衡量需分對象:不同的人應該用不同標準來看待與使用。
三五、
1. 原文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2. 注釋
1. 民:指百姓、人民。
2. 於仁也:對於「仁」這種德行。
3. 甚於水火:比水與火更加畏懼、遠離。
4. 水火:象徵自然災害或危險之物。
5. 蹈而死者:踩入水火而死的人。
6. 蹈仁而死者:實踐仁德而喪命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人民對於仁德,比對水火還要畏懼。水火我見過有人踩進去而喪命的,但還沒見過有人因實踐仁德而喪命的。」
4. 總結
孔子感嘆百姓對於「仁」的疏離,指出人們寧可冒險接近水火,也不願實踐仁德,實際上卻沒有因為踐行仁德而喪命的例子。這話既是對社會現象的批評,也是對人民的提醒:仁德無害,反而是保命之本。
啟示:
1. 人心遠仁:反映出仁德雖為正道,但因人性怯懦或誤解,常被忽略或畏避。
2. 仁德非危道:實踐仁義不但無害,反而能保身、立德。
3. 引導風氣:統治者與教育者應引導百姓認識仁的重要性,改變錯誤觀念。
三六、
1.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2. 注釋
1. 當仁:面對實踐「仁」德的機會。
2. 不讓:不推讓、不退縮。
3. 於師:即使對象是老師,也不應推讓。
3. 白話文
孔子說:「面對應該實踐仁德的時刻,即使是對老師,也不應該推讓。」
4. 總結
孔子強調對於仁德的實踐應當主動承擔,不能因為對方身份高貴或地位尊崇就退讓。即使是面對老師,只要是行仁的事,也應該勇於擔當。
啟示:
1. 仁德至上: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價值,應超越身份、關係與地位的考量。
2. 勇於承擔:君子應主動實踐仁德,不因敬畏權威而推辭責任。
3. 捨我其誰:凡是行仁的機會,都應挺身而出,展現君子的擔當與勇氣。
三七、
1. 原文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2. 注釋
1.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2. 貞:堅守正道、有節操。
3. 諒:拘泥於誠實,不知變通。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能堅守正道,但不會拘泥死板地講誠信而不知變通。」
4. 總結
孔子指出君子應當有堅定的道德信念,但同時也要懂得靈活處世。誠實雖然重要,但若過於執著、不知變通,反而會失去仁義的本意。
啟示:
1. 堅守原則與靈活應對並重:道德堅持不等於固執,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2. 誠信需與智慧結合:過度拘泥反而可能失去正確的判斷。
3. 真正的君子講究「中庸之道」:既有原則,又能變通,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八、
1.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2. 注釋
1. 事君:侍奉君主或上級。
2. 敬其事:對所辦之事恭敬認真。
3. 後其食:將飲食擺在事情之後,比喻將個人利益置於公事之後。
3. 白話文
孔子說:「侍奉君主,要先恭敬地辦理公事,再考慮自己的飲食。」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忠誠與職責感,孔子認為侍奉君主或處理公事時,應以公事為先,把個人享受放在後面,展現出一種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
啟示:
1. 公私分明:先辦正事,再顧個人生活,是負責任的態度。
2. 敬業精神:對工作恭敬認真,是對上對己的基本態度。
3. 職場倫理:不將私利置於公務之上,是成為「君子」的基本要求。
三九、
1. 原文
子曰:「有教無類。」
2. 注釋
1. 有教: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2. 無類:不分門第、貧富、出身、才能等類別。
3. 白話文
孔子說:「教育應施於所有人,不分階層和出身。」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主張教育平等的理念。在他看來,學習不應有階級限制,每個人都有受教與成長的權利。
啟示:
1. 教育平等:不應因出身或地位差異而限制學習機會。
2. 潛能普遍存在:每個人都有進步與成才的可能,只要有機會接受教育。
3. 師者應包容:教育者應不帶偏見,因材施教。
四十、
1.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2. 注釋
1. 道:指志向、理念、價值觀。
2. 不相為謀:無法共同計畫或合作。
3. 白話文
孔子說:「志向不同,就無法一起商議或合作。」
4. 結論
這句話強調,合作與溝通須建立在價值觀相近的基礎上,否則難以成事。
啟示
1. 價值觀契合才能共事:理念不同者,強行合作只會徒增衝突。
2. 選擇夥伴須審慎: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共創成果。
3. 尊重差異,避免強求:對於理念不同者,應懂得保持距離。
4. 合作需有共同基礎:無共同信念則無長久合作。
四一、
1. 原文
子曰:「辭達而已矣。」
2. 注釋
1. 辭:言辭、語言表達。
2. 達:通達、使意思清楚傳達。
3. 而已矣:僅此而已。
3. 白話文
孔子說:「語言只要能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好了。」
4. 結論
這句話強調,語言的重點在於傳達意義清楚明白,不必過分雕琢或講究華麗辭藻。
啟示
1. 實用為先:語言的目的在於溝通,非炫耀文采。
2. 內容重於形式:說話重點在於意思清楚,不在詞藻華麗。
3. 簡潔有力:好言語應該簡單明快、直指核心。
4. 避免賣弄詞藻:華而不實的話語反而會模糊本意。
四二、
1. 原文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2. 注釋
1. 師冕:樂師的名字,也可能泛指樂官。
2. 及階:走到階前。
3. 子曰「階也」:孔子對師冕說「這是階梯」,是引導對方注意位置。
4. 及席:走到坐席旁。
5. 子曰「席也」:孔子提醒這裡是坐席。
6. 某在斯:某人坐在這裡。
7. 與師言之道與:這是與老師說話的禮節嗎?
8. 固相師之道也:本來就是侍奉老師應有的禮節。
3. 白話文
師冕來見孔子,走到階前,孔子說:「這是階梯。」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兩人都坐下後,孔子又向他介紹誰坐在哪裡。等師冕離開後,子張問:「這就是和老師說話的禮儀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侍奉老師的應有方式。」
4. 結論
這段文字說明,孔子對待師長非常謹慎恭敬,事事引導說明,展現出侍師之道的細節與誠意。
啟示
1. 尊師重道是基本禮儀:對師長應當謙遜有禮,注重細節。
2. 細緻周到是敬意的表現:對他人清楚引導、解說位置,是一種體貼與尊重。
3. 儀節中見人品:一個人的德行可從對長者的態度看出。
4. 言行合禮,方能立人:重視規矩與禮節,才能贏得敬重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