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經營社群的時候,我也曾經很焦慮:
👉 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
👉 是不是我太爛了?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
粉絲數,並不是唯一的標準。
有些人粉絲很多,卻沒什麼互動;
有些人粉絲不多,卻很有影響力。
所以我想跟你分享幾個我自己很受用的觀念👇
它會影響觸及、曝光、合作的門檻沒錯,
但能不能讓人停下來、願意繼續看你,
甚至真正成為顧客,才是長期的關鍵。
像我十年前開始分享洗鞋相關的內容時,
這還是一個冷門又沒人關心的領域。
雖然當時還處在臉書的紅利期,
但經營了幾個月,
粉絲數也只有一千出頭。
但就是在這些人群裡,
留下來的都是真正對洗鞋有需求、
對內容有興趣的顧客們。
假如你開的店只有50個熟客,
但每個人每週都來報到、願意支持你,
是不是也比5000個從來沒出現過的粉絲有意義?
我想到知名的作家凱文・凱利提出的「一千鐵粉理論」:
「只要有1000個願意追隨你、願意為你付費的鐵粉,創作者就能吃飯了。」
這個理論套用在我身上又更扯了。
我曾經開過一間新店,結果剛開幕就遇上疫情,生意慘淡。
但當時一位洗衣店老闆成為了我們的「大客戶」,
他每個月都會固定提供上百雙鞋來給我們洗,
經過了七年,一直到今天都還在合作。
有時候甚至是「一個鐵粉」就能撐起一段事業。
留言、私訊、分享,
才是社群真正的「指標」。
平台演算法會根據這些互動,
來決定你是否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我觀察到,內容形式也會影響互動表現。
像是法國時尚品牌"LEMAIRE"的新品概念廣告,
內容很高級有質感,卻幾乎沒人留言;
但是公益網紅"賓賓哥",
卻只是發一張自拍照就能吸引上千人留言。
這個標準並不是誰好誰壞,
而是不同的內容會觸動不同的觀眾。
很多帳號看起來粉絲很多,但互動極低;
反而那些粉絲不多的小帳號,
每篇文下都有人留言、交流。
這才是真正有溫度的社群。
如果你也正在因為粉絲數感到懷疑或沮喪,
那麼我想邀請你,一起轉個念頭:
別把粉絲當成幾個數字來看,
他們其實是願意聽你說話的人✨
下次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
就好好說給他們聽吧!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如何選一個適合自己的主題」,
幫助你在內容創作的路上不再迷路。
記得追蹤我,讓我們一起穩穩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