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提案前的合作期待
這個月,我們部門正著手籌辦一個全新的系列活動。由於這次的企劃未來有機會做更多延伸與系列性,因此我們也同步邀請了幾家外部企劃公司來共同發想。
初期找了三家,其中兩家提案內容較接近,因此我們請他們進行一次創意體驗企劃,給一個簡單少量的資訊,請他們不要設限的針對這些內容做包裝,也願意提供試案的費用,就像婚宴試菜——不是比誰做得多或豐富,而是感受一下彼此是不是合拍。
第一家廠商提案過程中,前後不到十分鐘,我內心就知道——可能很難合作下去,當然基於友好合作,我們也是禮貌互動完,並表示後須有需要會請同事跟對方聯繫。
針對第一家廠商,我的真實感受是,企劃的「AI味」很重,他提了三個方案,但在我看來三個都不能用,甚至我覺得我跟ChatGpt 互動完的成果可能都比他給的好,後續負責的同事表達是不是他先跟下一家廠商聯繫說明,以避免這個情形?
我覺得可行,因此夥伴就先與對方聯繫,明確告訴第二家廠商:這次只是試試彼此的企劃觀點與脈絡,不必急著規劃整個系列性發展,也盡可能避免讓內容過於「AI味」——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人」對內容的細膩琢磨與故事鋪陳,只要好好的做一個簡易企畫就好。
第二場提案,看似對了,卻解錯了方向
第二家廠商很積極,也聽了我們的溝通建議,還自願提出要做兩個版本,因為他們想積極爭取,怕碰到自己選的方向太主觀導致雙方無法往下合作。
提案時,主談人很有條理地從思考架構談起,講了三個他們發想這企劃的核心主軸:
- 企劃詮釋的分類邏輯
- 企劃調性的鋪陳規劃
- 企劃故事的脈絡展開
他們對這部分進行控制後,發展出兩個創意企劃提案。
結束後負責的夥伴詢問現場是否有想要互動的議題,大家沉默了約一分鐘,我想做為整個項目的負責人,我應該給予反饋,於是問了他一些問題:
「你們的兩個創意切入點,如果不管前面的三個前提,分別是從哪些角度切入發想的?還有你們怎麼看待我們提供的這些資訊?」
他表示這兩個企劃的切入點都是針對他們理解的受眾展開且入點,因為我們提供的資料較為有限,所以他們做了外部的蒐集與補充,因此展開這兩個提案。
我接著問:
「你們兩份提案中,第一份的第一段和第六段的故事內容,我自己是有感受的整個內容的畫面感與氛圍感。不過有趣的是,這兩個故事抓的受眾設定,剛好選到了相反的受眾設定,你怎麼想?另外,我感覺除了這兩段外,其餘的段落,看起來像是照著模板拼出來的,其中的「AI味」也比較濃,有沒有甚麼原因?」
廠商回答,這正是需要跟我們討論的地方,因為我們是產業專家,他們是用規劃的視角包裝,未來如果有合作的機會,也希望我們可以給予反饋;另一方面,他覺得我們的資訊比較有限,在設計時有考慮到未來的合作會不會都是這樣,所以想透過模板的方式來做控制。

商業提案
我想我大概已經知道問題,所以我跟他們說
感謝他們的投入,如果他們願意,可以以第一份的第一段和第六段的故事內容,為方向,重新展開一次提案,當然他們也可以評估是不是到這邊就好,我們也會給付對應的相關費用給廠商。
對方停頓了一下,說這個部分他無法決定,不過會回去與內部討論後再回覆。
創意,不是堆疊資訊,而是要給人畫面與感受
我思考一下決定進一步反饋:
「麻煩你們幫我打開開場前提出的三個主軸,我很感謝你們的用心,幫我們考慮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考角度,不過老實說,你們這次整理的這三個方向,剛好是上次我們拒絕前一間廠商合作的關鍵原因。也許是我們這邊的同事表達不夠清楚(我是知道同事有講的,但基於友好溝通,與給對方台階下,我選擇這樣表述),讓你們誤會了,這一點很抱歉,我們內部再做檢討。」
「事實上,我們這階段不需要系列性架構,也不需要創意統一化,甚至我覺得這些應該都是我團隊內部後續自行解決即可——我們需要的是:能不能在有限資訊下,講出一個有感覺、有畫面的故事?也就是回到企劃的本質,展現企劃的能力。」
今天是因為這次廠商的思考脈絡說明,與第一部分第一段和第六段的內容有達到標準,但是對方「猜我們要的」,我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所以選擇講得這麼直接。
對方也趕緊跳出來表示,我們的窗口在先前說明的很清楚,今天會走這個路線是他們團隊解讀後的個人想法。
我問他們:
「如果你理解了我的表達,你們願意重新來過一次?這次,麻煩丟掉那三個主軸,也不要思考系列性的統一邏輯,只針對你們自己真正覺得可以說出故事的角度,直觀的感受來企劃即可?而且只要給一版就好。」
廠商的窗口,在理解完我的意思後,微笑的現場回答說,沒問題,我會自己跟公司溝通,他想要繼續提案。
「解題」的前提,要先搞清楚「題目」
這場會議後,我趁這個機會與同事回顧今天的討論,其實這場互動很像我們自己平常做跨部門協作,其中兩個切角最為關鍵:
- 你真的理解對方的需求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做錯或害怕被拒絕,就會站在自己的思維慣性,去猜別人的需求,以為這樣更穩妥。殊不知,時間花了,但對方要的,根本不是這些。就像這次的廠商,有可能基於以前的提案碰到的業主總是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他們的策略就是多提幾個來碰看看,但這樣的解法對於我們來說就沒有幫助。
- 你是從 Why 出發,還是直接跳到 What? 這次溝通,我選擇花時間理解他們的 Why(企劃方法、提案的出發點),才在最後討論 What(結果內容)。如果一開始就批評成果,雙方只會卡在表層意見,如果可以從理解出發,才有從根源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也讓我再次體會:
在今天這個時代,「創意」不再稀缺,但「有溫度、有判斷、有觸動」的創意,卻越來越珍貴。
在GenAI 快速發展的時代,對創意工作者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如果可以有效的結合使用,將人的價值展現出來,將會有極大的賦能感;如果無法,就可能被時代的列車給拋下~~

所有合作,從理解開始
今天這場互動,對我來說是一次很真實的提醒。
合作不是靠「更努力地解題」,而是靠「先解對了題」。
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根本問題:
「我們是不是具有客戶導向,能不能真的理解客戶問題出發,很基本卻特別難!」
如果你也常常需要跟其他單位溝通、在商業上需要提案的切角,無論是初出茅廬的年輕夥伴,或是飽經風霜的中年大叔,歡迎留言給我。很樂意聽聽你的故事,也許我們都在不同階段的溝通互動中,一步步認識自我。